洪亮的钟声敲在我的心里
文/刘贵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已进入暮年。半生风雨,半生匆忙,半生奔波,半生慌张,虽然坎坎坷坷,仍觉得心中充满希望,身上充满力量。欣然接受时间的馈赠,停下奔波的脚步,静下心体会生活的美好,把语速放缓,把心放宽,把生活打理简单。用心做好手边的事情,泡一壶茶,浅斟慢饮,读书、写文,安静的时光里,温柔也悠然。一幕幕陈年往事不经意间浮现眼前,回首往事,童年的记忆深刻印在脑际,那小学校洪亮的钟声敲响在心里。
小时候,小学校建在村子的中央。两排房子之间有30米左右宽,合围起来的院子是我们玩耍的地方,靠东边有几间房子是老师的办公室。办公室门前有一棵高大粗壮的弯脖子槐树,在粗壮的枝干拐弯处上挂了一口一尺来高的大铁钟。拳头大小的钟锤悬挂其中,钟锤下牵了长长的麻绳,低垂在离地面一米左右的距离。上学、放学,上课、下课,以钟声为号。没有专门敲钟的人,由校长或者老师敲钟,其他人不能随便敲钟。
早晨,“当……当……当……”钟声响亮、悠扬,那是上课前的预备。浑厚、嘹亮的钟声,传遍村子的大街小巷,哪怕住在村边人家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每一个“当……”后的回音悠长,仿佛提醒上学的孩子要赶快出发了。清晨,农家的孩子是不偷懒的,和大人一样早早起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稍大点的孩子,拿起扁担,挑起水桶,去水井里打水,挑回家倒进大水缸里。年龄小点的孩子,拿着苕帚打扫院子,把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有的端着盛满炉灰的簸箕倒进自家猪圈的粪坑里。女孩子常常帮着妈妈做饭,擦桌子,扫屋地,拌鸡食喂鸡……果不其然,预备的钟声响后,孩子们背着妈妈手工缝制的小书包,从各个小巷涌出,汇集到大街上,马不停蹄地赶往学校,开始一天的学习。
你听“当当当……当当当……”的钟声急促响起,那就是上课的钟声。钟声就是命令,钟声就是号角,钟声是擂响的战鼓,钟声是扬帆起航的笛声。无论是校园里玩耍的学生,还是手拿扫帚扫地的值日生,还有背着书包刚刚走进校门的学生,都急忙快步走进教室。此时,老师也从办公室出来,有的手里拿着课本,有的胳膊下夹着课本,手里端着粉笔盒,朝着自己班级的教室方向疾走。还有那刚从家门出来的孩子,听到上课急促的钟声,背着书包拼了命似的往学校跑。等到他气喘吁吁地跑到教室门口,老师已经站在讲台上,立正,喊“报告”……急促嘹亮的钟声,奏响命运的乐章。
我家距离学校很近,上学很少迟到。记得一年级时,一次背着书包快到学校时,看见几个大点的学生拿着劳动工具,(那时候学生经常参加课外劳动,工具都是从家里带。)我以为自己忘记了,转身匆匆忙忙跑回家去拿,赶到学校的时候,上课的钟声早已经响过,校园里静悄悄的。我跑到教室门口,小声地喊了一声“报告”,羞愧的水泪止不住地流淌。老师见我这样,没有批评我,示意我坐回位置上课。这件小事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以后无论上学,还是上班后工作从没有迟到过。
下课的钟声不紧不慢,像一首动听的的乐曲。孩子们像出笼的鸟儿,飞到校园,飞到操场,无忧无虑地玩耍。顿时,清净的校园沸腾起来。嬉闹声、欢笑声此起彼伏。我最爱和小伙伴在树荫下抓石子、跳格子、投沙包、踢毽子,玩得不亦乐乎。上课的钟声响起来,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多希望钟声能晚一点响。
傍晚放学的钟声敲响,孩子们回家背起挎蓝,拿着锄头或者镰刀,奔向田野。那是一天最快乐的时候,自由自在,一起玩耍,一起劳作,天黑了才背起满满一挎蓝野菜或嫩草回家,倒进猪圈,看着饿得嗷嗷叫的猪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悠悠的钟声,是岁月的痕迹;洪亮的钟声伴我走过四季,走过美好的童年;铿锵有力的钟声与我同行,即使成年后,脑海里时常响起小学校那洪亮的钟声。它激励我奋进,给予我生活的勇气和前进的力量。
后来听说母校也与时俱进,安装了电铃,铃声清脆悦耳。可是我还是觉得那口大铁钟的声音洪亮好听。如今,小学校已然关闭,因为学生少,孩子们上学要到邻村的学校去。小学校成了村委会所在地。每次路过总想进去看看还是不是过去上学的样子?总想看看那棵老槐树还在不在?总想再听一听那洪亮的钟声!
我与旧事归于尽,唯不忘那钟声响。那洪亮的钟声时常敲响在我的梦里,敲响在我的心里。
【作者简介】刘贵敏,小学高级教师,现供职于邢台市逸夫小学西校区。从教三十余年,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河北省文化名人联谊会会员,邢台市文学学会会员。愿用脚去丈量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用心去书写所见所闻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