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备“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大话“孔明”(游记)
图文/鲁新建
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历史传奇故事,然而,回想起我去年春节假期去湖北襄阳,国庆节又到河南南阳旅游,期间围绕“三顾茅庐”故事的见闻与纷葩,还真让我开了眼界,有所感悟,由此引发我对诸葛亮英雄的忆惜与敬仰,可谓人间值得。
先说我于国庆假期游览南阳的诸葛亮”武侯祠”。据说,这里是三国(魏蜀吴)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先主“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地方。
我走进“武侯祠”的门前广场,只见三匹骑马雕塑,好似刘备率张飞,关羽欲上卧龙岗拜见孔明时的情景,呈现于大门前方。门前栅栏上,张贴着醒目的“三顾南阳,缘起卧龙岗”字样的广而告之。


(南阳武侯祠)
我一路走过用苍劲大理石修筑的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沿着南濒白水,北障紫峰登顶,在此可瞰南阳市貌。这里因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又称为隆中(卧龙岗)。我返回又观诸葛亮“茅庐”屋棚后,再回头拜见端坐于武侯祠中堂里的诸葛亮神像。
相传东汉末年,刘备在中原吃了败仗,逃往荆州(湖北)。他为复兴汉室,夺取天下,到处招贤纳士。有一次,刘备从徐庶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的举荐得知,人称“卧龙”的诸葛亮,不仅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刘备就和“桃园三结义”结拜的兄弟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于他。
诸葛亮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一说今河南南阳。整天住在茅草屋里,他虽然过的是与世无争的日子,却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他学问很深,喜欢研究兵法。刘备为了解诸葛亮的才能,便专程到隆中去拜访。
第一次去时,恰巧诸葛亮这天外出,刘备只得失望转回。第二次,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辅佐挽救国家危局之意。
第三次,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时。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此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捆他携来。刘备责备张飞,又与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这就是,传说中“三顾茅庐”的通俗版本。
(南阳诸葛神像)
《隆重对》是我在初中上学时学过的课文,它讲的也是“三顾茅庐”的故事;它选自东晋史学家陈寿撰写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书中,其“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起,写至刘备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结束,堪称“三顾茅庐”故事的文言文版本。
明代作家罗贯中创作的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在第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中用开卷诗词,同样写出了“三顾茅庐”故事的精彩。
襄阳城西二十里,
一带高岗枕流水。
势若困龙石上蟠,
形如单凤松阴里。
柴门半掩闭茅庐,
中有高人卧不起。
床头堆积皆黄卷,
座上往来无白丁。
庐中先生独优雅,
闲来亲自勤耕稼。
专待春雷惊梦回,
一声长啸安天下。
这段诗词,描绘出诸葛亮隐居时的高风亮节与气度不凡。它可谓“三顾茅庐”的诗歌精华版,一千多年来,为世人广为传颂。
我在心里想着故事,眼中望着诸葛亮神像,仔细欣赏着武侯祠中堂大门两侧的楹联,耳边却无意间响起了导游的解说:我们现在游览的诸葛亮隐居地,自古一直与湖北襄阳的古隆中存在着争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是诸葛亮在他的千古名篇《前出师表》中自己说的,诸葛亮隐居南阳“卧龙岗”,应该无可厚非。
湖北襄阳一方,则借用晋代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名篇“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的注释中,找到了依据。
有注称:《梁父吟》乐府楚词曲名,时亮家于南阳邓县,其位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号隆中。诸葛亮《前出师表》中提到的“躬耕南阳”,实为南阳郡。时由秦国设立,到了汉代,汉承秦制,仍然在沿用,其属南阳盆地范围,包括了邓县(襄阳在其中);诸葛亮隐居于此古隆中,其归属地在湖北襄阳境内,而非现在的河南“南阳”所在地,自古有定论,无可争辩。
这桩孔明隐居地之争奇案,历经一千多年,官司从汉代打到了清朝。当时,在南阳州府做了五任知府,祖籍却在湖北襄阳的顾家蘅大人,接到此案后,权衡轻重,感到官司难断,且无从下手,于是他思纣再三,写下了这幅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历代楹联)
楹联现置于武侯祠中堂两侧门柱,供奉前来敬拜诸葛亮仁义者去思量品味,不与断定,而是留于后人去评判。
导游解释说,官员的表态属于折中调和;也有人评判说,这是古人的一种境界,请游客们打卡关注、点评。
1958年,前国家领导人胡耀邦同志在参观河南南阳武侯祠时,看到曾任南阳知府的顾嘉蘅,留下的这副对联后,于是提笔改写出的这副题词,同样彰显在中堂两侧门柱: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这段话语重心长,昭告了共产党人应有的群众观、利益观。

(胡耀邦题词)
2015年11月,习主席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专门引用胡耀邦同志在南阳诸葛亮武侯祠题写的这副对联,告诫人们:我们纪念胡耀邦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心在人民、利归天下”的为民情怀。
据资料记载,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两家为诸葛亮竞争的很厉害,从学术界到政界,仅大的争执就有五次。影响广泛的一次,襄阳一方,联系教育部,在初中课文”古隆中”的地名注释中,注明诸葛亮时在襄阳。南阳一方得知后,发起了万人签名活动,提出抗议。中宣部最后不得不下发通知要求,停止社会对此事件的宣传介入,此争议只限于学术界,政界不得参与。以后多年,两地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仍在凭此另辟蹊径,借势发力。
话题回到去年春节假期,我与家人前往网红打卡地,湖北襄阳影视基地”唐城”旅游观光。如今说起旅游景点火热,都是通过网上搜寻,谁家名气大,就去谁家观赏。
谈起我对“襄阳”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原籍襄阳的唐代诗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描述的诗意之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而对因著名导演拍电影兴建的“唐城”热议概念,则孤陋寡闻,一无所知。
我家居住在西安市区,隶属古长安城,“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的城市形象宣传广告用语,不绝于耳;西安国际大都市的旅游名片,“大唐不夜城”的壮丽辉煌,是我心中的自豪。每逢佳节,中外游客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大唐盛宴的华丽呈现,为中外所触目;每年的央视春晚现场直播,在此盛装登场,大唐盛宴,她才是我心中的荣耀与畅享。然而,襄阳唐城的“百闻不如一见”,再次打破了我的目光短浅与故步自封。
湖北襄阳唐城影视基地,是由陈凯歌导演的古装剧情片电影《妖猫传》在此选址拍摄,带动项目建设,历经六年,影视城,电影拍摄相继大功告成。电影以“唐城”为背景的盛装绝伦,在国内和日本首映登场,引起轰动。

我们游览时,正逢大年初五,年味十足。唐城夜游版隆重上演,城内游艺节目特意安排了唐代宗李世民携杨玉环到民间探访;街坊阁楼上,源于唐代兴起的美女抛绣球相亲择婿比赛,高潮迭起;烟火长巷里的特色小吃前,人潮涌动,湖北热干面的喷香让人止步难移;酒楼茶坊煮酒问茶的热情招呼,水上游船的划桨灯影移动,百盏孔明灯的升空点亮,等等!让这一方城池,其景色,情调,烟火气,地气,人气爆棚,甚至超出了我在“大唐不夜城”所感受的光怪陆离,热闹与神奇。
一个人导演一部电影,一部电影留下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带火整个襄阳城市。此情此景,就连持有“锦囊妙计”的诸葛孔明在世,恐怕也难有预料。可以断定的是,因唐城火爆带来襄阳的沧桑巨变,它离不开襄阳当地政府的精心谋划与推泼助澜。
据说诸葛亮在襄阳的古隆中景区,也属于热门景点,但是“唐城”风韵尤存,它让人忽略了襄阳孔明的存在感。我想,我的兴趣与愿望,已经由“三顾茅庐”故事本身的传导,转向对诸葛孔明智慧传奇的关注。而对于故事发生地,花落谁家,已经不在重要了。
南阳武侯祠,在历代南阳人敬仰祖先,崇尚孔明的朝圣祷告守护下,已经成为南阳人为之虔诚付出与回报的一方福祉,一片为之守望的精神高地。它接受承揽中外游客的参观揽胜,对诸葛孔明的顶礼膜拜,理应当之无愧。
(襄阳”唐城”)
《三国志》“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是史家的记载,求真务求,我对此诸葛亮自述的“臣本布衣,躬耕南阳”深信不疑。
《三国演义》是小说家的艺术作品,“七实三虚”,精彩演绎,让人趋之若鹜。它所描述的诸葛亮英雄传奇,让我迷恋神往。
我崇尚诸葛亮的聪明智慧,他不仅“隆重”高论,且能“博望坡”用兵。赤壁之战中的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孔明在”舌战群儒”中的妙语如珠,智力超群等。
在“空城计”中,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其神机妙算,使得司马懿满腹狐疑,逡巡不敢冒进,最终“两路兵,十五万大军尽皆退去”,令人拍案叫绝。
诸葛亮在周瑜攻打荆州西川时,连续识破他上演的“假途灭虢”的老把戏,留下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经典名句,留于后人斗智有方。
诸葛亮曾经发明的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作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让孔明之智更显神乎其神。

(诸葛亮挂帅)
我赞赏小说中塑造诸葛亮艺术形象的精彩绝伦;我更崇拜诸葛亮效忠先帝,鞠躬尽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济世宁成,一片忠心。
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秋风萧瑟的八月,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境内)军中,享年五十四岁。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以“武侯祠”纪念缅怀。
我曾在宝鸡工作生活多年,岐山五丈原诸葛亮庙,是我敬仰虔诚膜拜的圣地。这座自唐代起修建起的“五丈原诸葛亮庙”,历代祭祀留下了诸葛亮运筹帷幄的“八卦阵图忠义厅”;还有“一代传奇,如流星坠落”的“落星石”墓碑等。
矗立殿内东西两壁镶嵌的40块二尺见方的岳飞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石刻,被人称为“书法世绝”;庙内石碑林立,牌匾盈门,皆出于历朝历代名家之手;迁客骚人、达官显贵屡屡来此凭吊,也为这苍茫五丈原增添绝佳风采。

(五丈原诸葛亮庙)
曾任孙中山秘书孙墨佛,于民国初年撰联,呈现于庙门两侧门柱:“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以示缅怀。
“生前财富,死后文章”的高功厚德,在诸葛亮身上闪烁传唱。诸葛孔明辅佐刘备做皇帝,开创基业;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备之子刘禅复兴汉室,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他在出征前写下的《前出师表》,其中念念不忘“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他撰文教导百官不忘先帝恩德,发愤图强;告诫后辈,不能妄自菲薄,无所作为。
让我牢记在心的是,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在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为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古代家训中的名作书信,告诫诸葛瞻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我在倾心领悟中看到,文中有宁静的志向:“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劝慰:“俭以养德”;有超脱的魔力:“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神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非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锐气:“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戒勉:“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穿越:“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而当我读到“年与时驰,意与岁去”的结尾时,给人一种洒脱无垠,超级想象的无极力量。
(诸葛亮名垂宇宙)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我惟愿诸葛亮的聪明智慧,由新时代年轻人心领神会,在《梦三国》“国风.对阵”电竞游戏中,借用实体虚拟人,穿越古今;用古人英雄胆略魂魄做道具武装,借助人工智能,开拓“元宇宙”数字新天地。通过在杭州举办的亚运会的电竞项目比赛,显露头角。让孔明先生,从中国走向世界,为“三顾茅庐”故事的未来数字版本,插上腾飞宇宙的翅膀。
我惟愿杜甫诗人那句“直下襄阳到洛阳”,可改为“直下襄阳到南阳”。让两座城池的形象宣传片串连而生,合二为一。这就是,河南南阳的”南水北调源起南阳,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还有湖北襄阳的“三顾在襄阳”,“襄阳远不只三顾,襄见恨晚”。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最后,让我们沐浴着古人祖先留下的灿烂智慧光芒,永远铭记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发明家、文学家的名字: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2024年元月20日于西安
(西安“大唐不夜城”)


作者简介:鲁新建,60年出生,陕西省长安区人,兰州大学新闻系自学大专学历,80年入伍在西北装甲兵从戎十三年,历任部队师、团新闻报道员、干事,军地双拥办专干等职,获得新闻工作优秀成绩三等功二次。转业后相继在宝鸡图片社,宝鸡摄影学校,西安陕西正爱救助服务中心从事秘书文字材料撰写和摄影作品拍摄工作。业余爱好创作诗歌,散文,评论,摄影等文学作品至今,在军队地方报刊及网络媒体刊登发表作品百余篇,其中有十余篇参选荣获比赛奖并收编于文学作品专辑。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