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大寒又一年
江其田
2024年1月20日22时07分,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过了大寒,又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在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大寒地面气温降至最低点,河内冰层也达到最厚,孩童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
据《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呜报农时”。花草树木、鸟兽飞禽均按照季节活动,因此,它们规律性的行动,被看作区分时令节气的重要标志。
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因此,这样的节气中,农民兄弟干农活外,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杀年猪,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大寒小寒,冻成冰团”、“大寒小寒,冻死猫狗”、“腊七腊八,冻死寒鸦”等等农谚,这也也突出了。
大寒、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别的还有“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而小寒、大寒正处在三九、四九期间,此后就立刻要迎来立春了,所以,气温也会慢慢上涨了。在农村里比较广泛的一种说法是“大寒到极点,往后天渐暖”,意思是说大寒节气今后,就要开始升温了,天气就渐渐变得温暖了。别的还有“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此后天渐暖”的农谚,这些都说了然大寒节气此后,天气会变温暖。
现在在农村,大寒时节的街上,还常有人们争相购买芝麻秸的影子。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讨得新年好口彩。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冬天养生在中医调摄方面除了内服外用以外,功法锻炼也是修炼静心的有效手段。中医养生功法种类众多,六字诀也是气功发音呼吸法中代表的功法,经过人在呼气时发出的“呵、嘘、呼、哂、吹、嘻”六个字的字音,再配合吸气,达到锻炼脏腑、调治气血、平衡阴阳、养肺气、壮营卫、祛气壅的目的。患者经过六字诀锻炼,不单可以促进浑身血液循环,提升机体抗寒能力,同时在锻炼的过程中也在目染耳濡地平易自己的心境。其次,需滋阴。大寒期间养生的另一个要点在于滋阴。 在饮食调补方面,可以采用一些辛温解表、宜肺散寒的食材,熬粥或炖汤,温服暖胃,轻轻出汗为宜。在药膳方面,银耳、麦冬、沙参、冬虫夏草、川贝母、梨、银杏、百合等,都是滋补肺阴的不错选择。冬令节气还可选择服用膏方来调治人体的阴阳平衡。
古代诗人,描写大寒的诗词,比比皆是。
唐代诗人白居易 《易村居苦寒》: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间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篙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施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珑亩勤。
唐代诗人耿湋《晚登虔州即事寄李侍御》:
章溪与贡水,何事会波澜。
万里归人少,孤舟行路难。
春光浮曲浪,暮色隔连滩。
花发从南早,江流向北宽。
故交参盛府,新角耸危冠。
楚剑期终割,隋珠惜未弹。
酒醒愁转极,别远泪初干。
愿保乔松质,青青过大寒。
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 皎然《顾渚行寄裴方舟》:
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
鶗鴂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
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
由来惯采无近远,阴岭长兮阳崖浅。
大寒山下叶未生,小寒山中叶初卷。
吴婉携笼上翠微,蒙蒙香刺罥春衣。
迷山乍被落花乱,度水时惊啼鸟飞。
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
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
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
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
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
唐代诗人元稹《山居大寒雪》: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
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
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
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
宋代诗人陆游《大寒出江陵西门》:
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
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
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
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
宋代诗人 曾丰《冬行买酒炭自随》:
大寒已过腊来时,万物那逃出入机。
木叶随风无顾藉,溪流落石有依归。
炎官后殿排霜气,玉友前驱挫雪威。
寄与来鸿不须怨,离乡作客未为非。
宋代诗人曾巩《元沙院》:
升山南下一峰高,上尽层轩未厌劳。
际海烟云常惨淡,大寒松竹更萧骚。
经台日永销香篆,谈席风生落麈毛。
我亦有心从自得,琉璃瓶水照秋毫。
宋代诗人郑獬《回次妫川大寒》:
地风如狂兕,来自黑山旁。
坤维欲倾动,冷日青无光。
飞沙击我面,积雪沾我裳。
岂无玉壶酒,饮之冰满肠。
鸟兽不留迹,我行安可当。
云中本汉土,几年非我疆。
元气遂隳裂,老阴独盛强。
东日拂沧海,此地埋寒霜。
况在穷腊后,堕指乃为常。
安得天子泽,浩荡渐穷荒。
扫去妖氛俗,沐以楚兰汤。
东风十万家,画楼春日长。
草踏锦靴缘,花入罗衣香。
行人卷双袖,长歌归故乡。
宋朝官员、诗人王之道《题浮光丘家山寺》:
古寺钟鸣漏向残,马嘶人起束征鞍。
曈曚半弄阴晴日,栗烈初迎小大寒。
溪水断流寒冻合,野田飞烧晓霜乾。
嗟予老踏浮光路,陟岵怀亲眼欲酸。
宋代诗人 文同《和仲蒙夜坐》: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明代诗人张嗣纲《村居苦寒》:
山居逢岁腊,衣薄觉严寒。
折竹声催听,飞禽影断看。
僮仆痴环户,牛羊懒出栏。
最疑天气极,指日转春官。
在大寒季节,民间还有一些谚语:夜长梦多,冬天冷多;冬至至,大雪至;寒来暑往都要过,只有寒冷的日子最令人悲;大雪封山路,为寒山起一曲;立冬闻春风,大寒则添暖;寒梅在瑟,唯有冬日芳芬;寒梅在瑟,唯有冬日芳芬;大雪封山重,不如家中暖;风雪夜归人,只有思妇忧魂;冬至当日多汗流,立冬过后昼夜长,等等。流传在民间的这些大寒谚语,极大地丰富了大寒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
江其田,河南商丘人,大学本科学历,政工师。曾任吉林省白城市国土资源局城区分局党支部副书记、白城市国土资源学会副秘书长。现退休。
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吉林名人》杂志社 记者;白城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白城市政协文史专员;大安市政协文史专员。创作体裁以散文为主,兼写杂文、随笔诗歌。研究国学、史学。出版散文集《其田其文》。
区域主编:秀美山河
责编:芬芳·那样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