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渡随想
文/南丰后人
盛夏时节,草木葱蓉,在我的眼前浸满的是绿意一片——常山港的碧水缓缓向东流去。这里是钱塘江的上游常山境内的招贤地段,历史上繁华殷阜的招贤渡口就在此处。
然而,古渡苍老了。沿着国道拾步而下,但见杂草乱石丛生。史书上记载的临江茶楼和消愁的酒肆不见踪迹,只有一条半旧的铁船横卧在漫人高的水草中,像是一尊古董或是一件富有创意大艺术品中在鹄候着高人的欣赏。恰如宋代大诗人杨万里在此候船时的无奈:“归舟曾被此滩留,说著招贤梦亦愁。五月飞雪人不信,一来滩下看涛头”。
招贤古渡在唐朝以前就是官渡,是衢州至江西、徽州的必经之地。考中进士的杨万里也许并不得志,或是公务缠身正欲赶路,偏逢春夏之交,淫雨连连。常山港洪水暴涨,艄公也停止营运了。无奈,杨大诗人只能“看涛头”吟古诗,自怨自艾了。他不得不留此住宿,携妇搀儿找到一家沿江酒店,酒至半酣,口占打油诗一首“……一生憎杀招贤柳,一生爱杀招贤酒。柳曾为我碍归舟,酒曾为我消诗愁”。
与杨万里同时代的陆游来到招贤古渡时,又是另一番景象:“行人争晚渡,归鸟破苍烟”。这位浙江老乡,因为屡遭秦桧之流的妒忌,一生坎坷,心情也好不到那里去。看他接下去的诗句可略见一斑:“湖海凄凉地,风霜摇落天。吾生半行路,搔首送流年”。我不知道陆放翁“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傲气哪里去了。但记得小时候在此,我们常常目睹五行八作、贩夫走卒在埠头来来往往、嘻嘻哈哈的民生世相。
我渴望立马到达河的对岸。今天的古渡也是非过去不可的,因为,对面的岸上分明看到了“村官”老郑他们在招手呢。可望而不可及,这是多么揪心的事情呀!正待踌躇间,身后两位荷锄的老农悄然而至,他们也是对岸村里的,在这边干完农活必须渡船过去。随着他们一声呼喊,不一会,一艘小船不知道从哪里冒了出来,我真像见到了救命稻草一般,虔诚地嘘寒问暖,却怎么帮不上什么力气活。
常山港的水草哦,你窈窕多姿的身躯,现在怎么成了我们前进的阻力?
明代常山知县李溥(景泰五年进士)当年视察招贤古渡时,可能也不会撑渡,但他却有名句留在了厚厚的史册中——“谁将古渡号招贤,一水潆回入大川。棹拔中流闻击楫,人从何处扣渔舷”。
这隔岸可观、高喊可听的一条江水,让我们渡船足足用了一个多小时。难怪,在这古韵悠悠的招贤古渡和滔滔不绝的常山江上——历史上留下了江南才子、燕赵名士的众多多名句诗篇……
黄昏时分,古渡上没有了“酒曾为我消诗愁”的文人墨客和“夜来江岸万盏灯”的品茗赋诗。我们就要离开这个古代常山十景之首的招贤古渡,耳畔似乎传来了清光绪年间县人袁士灏留下的佳句——“渡头杨柳碧如梳,叱犊人归尚荷锄。隔岸阿谁呼正急,满江渔火上灯初”。
不过,在一切的感官之中,我仍然坚信视觉是令人快乐的。举头回望,古渡的沿岸上已经可见诗情画意的文化墙绘,还新建起了杨万里纪念馆,而招贤大桥和康庄大道早已延伸到了每一个村落。
此时的村庄墨色深深,绿意仍在,那村后舒展的坡面和飘逸的山峦中,隐隐约约可见翠绿的桔树和红色的枫叶来。

作者简介:
南丰后人,祖籍江西南丰,后迁入浙江三衢,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