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成龙书法浅议
作者:邓书俊
“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贴春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习俗,它寄托和表达了我们希望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阖家幸福的美好愿望。2024年春节之前,在武山县图书馆举办的“翰墨飘香喜迎新春”送春联书画活动中,马成龙书写的作品,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他妙笔在手,凝神静气,一幅幅内容丰富的春联,一个个神态各异的“福”字跃然纸上,他的草书连绵不绝,气势恢宏,行书悠游流转,赏心悦目,字里行间溢满了满腔真诚和祝福。

马成龙不仅是一位书法家,更是位满腹经纶的文化人,有很高艺术修养。他临帖创作之余,常常手不释卷,饱读各种书籍,尤其对古诗词、今古名联甚是喜爱。他认为一位真正的书法爱好者不但要人品好,还要饱腹诗书。他说:“学习书法,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还要努力学习文化,把个人的文化修养、文化知识融入到书法,提升个人的人生境界和知识广度,让书法成为一个文化人的一张名片,这样写出的字才更有生命力,更有精气神一些。”
马成龙,武山县洛门镇东街村人,他的老家洛门古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荟萃,不但风景秀丽,更是名家辈出,书画名人数不胜数,被称为陇上“书画之乡”。马成龙的家就在洛门“繁荣街”旁边,这条街位于关帝庙大门前,临街的铺面大多都是经营书画的,是镇子上有名的一条文化艺术繁荣街。每年关帝庙举办庙会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家、艺术家,在街道两边摆摊设点,现场挥毫泼墨,勾染皴擦,或铁画银钩、力透纸背,或潇洒自如、笔走龙蛇,以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展现着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近水楼台的马成龙在浓厚的艺术氛围熏陶下,从小就喜欢上了书法。

上小学时,他和省书协会员杨敏是同班同学,他们俩有共同的爱好,都喜欢书法,经常一起练字。每周一节书法课,老师从写字的坐姿,文房四宝讲起,引申到仓颉造字的传说,书圣王羲之的故事,把书法课讲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目的就是让学生热爱书法,领悟到书法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十几个字,学生用毛笔写在大楷本上。等作业收上来后,哪一个字写得好他就用红笔圈出来,同学之间就比谁得的圈多。马成龙勤奋好学,性格比较内向,但学习名列前茅。每天上学放学,他最喜欢逛的就是那些书画店,有时遇到提笔书写的老先生,总会站在柜台前看半天,用心揣摩每笔每划,默默记在脑海里,回家用木棍在地上写,或拿粉笔在墙上画,始终对书法的热情不减,就这样为学好书法打下了基础。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初学者一般从楷书练起。马成龙上中学时,由于经常逛书画店,观看书法家写字,辨认和记忆繁体字,开始临摹起行书、草书来。一位老先生对他说,书法和文章一样的,不是只有平铺直叙、而没有曲折多姿,要想书法出彩?不能缺乏字外功夫。就像音乐、舞蹈一样,音符的变化和丰富的肢体动作才好看,写字也需要有笔划的长短粗细、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有字眼和跳笔,搭配起来才好看。
学书法是一个漫长而又枯燥的过程,既要能沉得静心来,又要耐得住寂寞。学书法没有捷可行,唯独坚持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马成龙上高中时,由于功课紧张,除了过年给左邻右舍写春联外,就很少拿毛笔了,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又开始练习写字,专心临摹王羲之、赵孟頫等名家书法。他师古不泥,勤学苦练,博众家之长,使自已的行书和草书面目一新。细观他的整个作品,布局严谨有序,字与字之间的距离恰到好处,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从他的书法作品总能寻找到他精神的密码和心灵的羁绊,不论从质感或美感欣赏,都很洗练和辽阔。2023年,他在“中国艺术第三届神州杯艺术名人书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确有道理,文好字好的人,在做人方面有大缺陷者,也不鲜见。马成龙最早在四门乡政府工作,后因组织调整,调到武山图书馆工作,任图书馆馆长。他为人质朴真诚,谦和温良,工作勤奋,认真负责。在马力镇山庄村驻村帮扶期间,被马力镇党委、政府评为2022年度“帮扶工作先进个人”。
在图书馆工作期间,马成龙带领工作人员,积极开展了书香武山·全民阅读“七进”活动;举办了“流动图书馆”进校园进景区活动,让青少年读者在阅读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阅读兴趣,推动了书香校园、书香社区、书香社会的积极构建,发挥了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引领作用,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由于工作出色,2023年,在武山县全民阅读活动中,被天水市图书馆授予“全民阅读活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作者简介:
邓书俊,天水武山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东方散文》杂志签约作家。已出版散文集《泥土的馨香》。迄今有许多散文、评论、史志类作品发表在《农民日报》《甘肃日报》《甘肃民主协商报》《兰州日报》《兰州晚报》《天水日报》《天水晚报》等十多种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