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增城区湛甘泉文化促进会举行2023年度年会暨第三届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对2023年工作进行回顾,表彰优秀会员,并部署今年工作,大力倡议“立文化自信 共建甘泉故园”。



为优秀会员颁奖
会上,新塘镇有关部门向增城区湛甘泉文化促进会颁发了“优秀非遗传承单位”证书。清华大学国学高级研讨班特聘教授、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副会长、增城区湛甘泉文化促进会荣誉会长吴廷玉作了“王湛并建 双星映城——不朽圣雄王阳明对甘泉文化传播暨增城文化建设的特殊意义”专题分享,建议通过“王湛并建”进一步提升甘泉文化的知名度,让甘泉文化成为增城对外传播的响亮名片。

增城区湛甘泉协会获评2023年度新塘镇“优秀非遗传承单位”
现场,增城区湛甘泉文化促进会还向新塘教育指导中心、各中小学校代表赠送了《湛甘泉文化研究系列丛书汇编》,进一步传承甘泉文化精神。

向新塘教育指导中心、各中小学校代表赠书
近年来,增城区湛甘泉文化促进会在促进湛甘泉文化相关研究、搜集、整理、编辑出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通过主办或承办甘泉墨宝书画和摄影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将甘泉文化与新时期人文精神嫁接起来,让甘泉精神不断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2023年,该会组织开展了各类甘泉文化交流活动48次,如在翡翠绿洲社区、新景社区、新墩村、久裕小学举办“湛甘泉的传说 ”宣讲和甘泉先生书法展,拓印湛甘泉先生手书“沙隄社学 甘泉书”真迹匾额以及该址墙壁上记录4次修缮的石刻,编印《湛甘泉文化研究系列丛书汇编》第十至十三期等。“2024年,我们将继续充分利用‘新甘泉书院’等资源,密切联系广大专家学者和会员们,全力做好甘泉文化挖掘工作,并持续开展甘泉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讲好新塘故事,讲好甘泉故事,使甘泉文化焕发出更加绚丽的时代魅力。”增城区湛甘泉文化促进会负责人说。

吴廷玉作甘泉文化专题分享
新塘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新塘镇重视湛甘泉文化名片,连续举办了4届甘泉文化节,致力做大做强甘泉文化品牌,推动甘泉文化研究。接下来,该镇将继续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用好甘泉文化这张名片,搭建甘泉文化学术交流平台,持续推动非遗及甘泉文化传承发展,计划将位于新何村岗吓社由湛甘泉先生亲笔题写的“沙隄社学”石刻、牌匾和墙面进行保留,并利用该地重修的契机,打造为群众学习交流甘泉文化的示范点,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人物档案】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是增城甘泉都(今新塘)人,被尊称为“甘泉先生”。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年少拜名儒陈献章为师,成为白沙学说的衣钵传人。先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侍读。嘉靖三年(1524),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又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并参赞机务,追赠太子少保。
甘泉先生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提出“格物为体认天理”与“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创立了“甘泉学派”,与王阳明的“阳明学”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
他在全国各地创办书院近40所,弟子多达数千人,遍布大江南北,促进了明代心学的发展与繁荣。遗著有《心性图说》《圣学格物通》《湛甘泉集》等。
来源: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萧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