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由来和习俗文/陈学林
腊八节,又称“腊八”,日期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原意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相传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也称“法宝节”,是佛教徒的盛大节日之一。
关于腊八节的起源,学界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古代的腊祭仪式为其雏形。不过,秦汉之前,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汉代时,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腊八节最终得以形成和确定“初八”这个日期,是佛教进入中国以后的事情。
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受官方提倡而日益兴盛,在传说中佛祖成道之日的十二月初八,佛家会举行纪念活动。于是,作为君王祭祀节日的腊日,便与佛教中的“佛成道节”合流,腊八节也借此扩大了它在官方和民间社会的影响,成为一个民俗节日。
从宋代开始,我国便有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曾载有:“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日、腊八节。“腊”是一种年末祭祀百神的仪式,自秦代始,农历十二月被定为“腊月”。南北朝时将“腊日”定为十二月初八,并作为“年节”来过。清未徐珂编撰《清稗类钞》载:“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煮成粥,相沿至今。”据此可知,民间大众意义上腊八节,在北宋兴起,且于东京尤盛。后渐变为民间重大节日,因其祀神、悦人,成为除瘟避祸的大众食粥风俗。

相传,古印度北部迦毗罗王国的太子,在29岁那年有感于人世间苦恼,出家修道。他来到摩揭陀国的尼连河边,因饥饿和劳累过度,昏倒在地。一位牧女看到后,把身上所带的各种谷粮,加上野果,用泉水煮粥喂给他。食毕,这位王子精神清爽,若有所悟,使在菩提树下静坐修行,于十二月初八这天得道成佛,他就是释迦牟尼。唐玄奘自古印度取经回国后,十二月初八作为“成道节”在唐代佛门寺院流行起来,但民间还未形成节日。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之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秦修长城时,修筑长城的那个劳苦人民常年吃住在修筑的工地,但粮食却要靠家人来送。有的人家里十分贫穷,粮食不够吃,也不能及时送到。传说有一年腊月初八这天,民工们都断了粮,没办法大家只好翻搜粮袋,将收集的豆、粟等各种杂粮会集到一起,熬了一锅粥吃了,但最终还是有很多人饿死了。后来人们为了悼念这些死去的人,每年到腊月初八时就吃腊八粥,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也由此而来。
宋代,十二月初八当日,中国佛教徒以米和果物煮粥供奉佛祖,并向百姓大众施粥,人称“腊八粥”。正因腊八这天,“杂米菽诸果为粥,相送以饭穷人”,于是吃腊八粥之风,便迅速演变成中国的民间习俗。宋以后的元明清三代,因腊八粥举家皆吃,陈寅恪先生说:“自宋以后,佛教已入中国人之骨髓,不能脱离。”
在老百姓之间,总习惯将腊八米豆乐善好施地馈送亲友乡人,于是春节前的腊八节变得热气腾腾、仁爱至极。宋代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曰:“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品读诗意,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更感清新之气。
还有说法,腊八节是出于对抗金名将的怀念,渐渐成为风俗。民间传说,当年岳飞率领岳家军在朱仙镇抗金。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岳家军粮草不济,附近的百姓争相接济。各家各户主动拿出家里的粮食,粮食不足的拿出杂粮豆果,熬成粥送去给岳家军做军粮。岳家军吃了这顿“百家粥”,为报答百姓之恩,更加士气高涨。在腊月初八这天,大败金军。岳飞死后,每到腊月初八,百姓都以杂粮煮粥,以纪念这位名族英雄。
元代《析津志辑佚·岁纪》中记载:“宫苑以八日佛成道日,煮腊八粥,帝师亦进。士庶有力之家,丰杀不同,馈送相尚……”刘若愚著《明宫史》,描述了宫中吃腊八粥的情形,“初八日,吃‘腊八粥’。先期数日,将红枣槌破泡汤,至初八早,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佛圣前;户墉、园树、井灶之上,各分布之。举家皆吃,或亦互相赠送,夸精美也。”又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幼时给人放牛,饥饿难忍,掘鼠洞得五谷杂粮,淘净放在一起煮了一锅粥,美餐一顿。成帝后,吃腻山珍海味,忽想起当年那顿粥,便令御厨仿做,吃起来果然有另一番滋味。这天恰逢腊月初八,遂赐粥为“腊八粥”。当然,这传说有附会帝王之嫌,但《明会典》记载,腊八日明皇帝赐宴群臣倒是真事。
清代皇家,在腊八日,要向文武百官赐腊八粥,并向各大寺院发放米、果等贡品,供僧人和百姓食用。道光皇帝曾作《腊八粥》诗曰:“谷粟为粥和豆煮,默祝金光济众普。”可见清廷对过腊八节、吃腊八粥极为重视。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合水煮粥,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萄萄,以作点染。”这是寺院里通常举行诵经法会,民间合家团聚,以食腊八粥祭祖。腊月初八,就这样被赋予吉祥神奇的意义。除食粥外,人们还特意在这一天酿酒、造药、挂谷、驱邪,以祷安康。
腊八粥也叫五味粥,其烹煮之法,宋代的《武林旧事》中有言:“用胡桃、松子、乳蕈、柿子、栗子等作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多地仍保留吃腊八粥的习俗,但用料已不止五味、七味,花生仁、核桃仁、莲子、红米、薏米、红豆、绿豆、黄豆、白果、桂圆、桂花、青红丝等等,皆可入粥。因地域不同,粥的风味各异,如淮山的薏米仁、黑龙江的小黄米粥、杭州的藕粥等等
在生命的寒夜里,暖身的腊八粥变成很多温暖的记忆。儿时,我对腊八粥总是满怀期待,氤氲着热气的心情远胜过寒冷。腊八节头天晚上,母亲先将白云豆、红小豆用盆泡上、去红枣核、剥栗子壳,将糯米、大黄米、花生、葡萄干等一一盛放好摆在案几上。腊八节的天色还未亮,母亲早早起床挑旺炉火,先将一大锅水煮沸,再放入备好的粥料,煮上好长时间。母亲怕粘锅糊底,总是不停地搅动锅里的粥。腊八粥熬煮好后,满屋子缭绕着腊八粥散发出的香气,甜润袭人。
寺院将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民众,民众认为喝了寺院的腊八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也把它叫做“佛粥”。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阖家团聚在一起食用,或者馈赠亲朋好友。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更是积德行善之举。
纪念修长城劳工
传说秦始皇修长城时,寒冬腊月,挨饿受冻的劳工们把合伙积攒的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一碗,但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后世为悼念他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
佛成道节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故这天称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
此后腊八当天,各寺院举行法会,用香谷果实煮粥供佛,传说喝了腊八粥可得佛祖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佛粥”。
赤豆打鬼
古人普遍迷信,认为生病身体不好都是恶鬼作祟。这些恶鬼惧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因此腊月初八这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祛疫迎祥。
纪念英雄岳飞
当年岳飞抗金于朱仙镇,正直严冬,岳家军饱受饥寒交迫之苦,当地百姓端粥相赠,岳家军饱餐百姓的“千家粥”,体力恢复,大胜而归。
这天恰是农历腊月初八,后人为纪念岳家军的英勇,每到腊八便以杂粮煮粥,渐成习俗。
传承祖先勤俭美德
相传一对老夫妻吃苦耐劳,攒下一笔家业,老人过世后,儿子儿媳却好吃懒做,很快败光家业。
到了腊八这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村人接济一锅杂粮粥。这顿粥让他们改掉恶习,勤恳劳动,日子才一天天好起来。
“吃罢腊八粥,就把来年盼”,一碗浓稠香糯、寓意五谷丰登的腊八粥不仅驱走了寒意,更蕴藏了人们对新年的企盼与幸福的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