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五章:谏诤章
【原文】
曾子曰:“若夫(1)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2)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3)!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zeng4臣(4)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5);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6)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注释】
(1)若夫:句首语气词,用以引起下文。
(2)闻命:闻,听到。命,命令、指教。闻命,听过(先生的)教诲。因曾参为孔子弟子,故用此谦词表示听过老师的讲解。
(3)是何言与:是,指示代词,指“子从父之令可谓孝”这种说法。何言与,什么话,
(4)争zeng4(诤)臣:敢于直言诤谏的臣子。
(5)家:卿大夫的家族。
(6)令:善,美好。

第十六章:感应章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1)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2)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3)。’”
【注释】
(1)明王:圣明睿智的帝王。明,明察、了解得非常清楚。此处有上对下、下对上都明察的意思。
(2)诗:下引诗句见《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此诗是赞颂周文王的文德,并歌颂武王能够继承文王极好的声誉,完成其志愿。
(3)无思不服:思,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服,归附、服从。

第十七章:事君章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1),进思尽忠(2),退思补过(3),将顺其美(4),匡救其恶(5)。故上下能相亲也(6)。诗(7)云:‘心乎爱矣,遐xia2(8)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注释】
(1)君子之事上也:君子,指有德行者。事,侍奉。上,此处指君主。
(2)进思尽忠:进,指在朝廷为官。思,考虑。尽忠,竭尽对国家的忠诚。
(3)退思补过:退,退职闲居家中。补过,弥补国君与国家大事中的不当之处。
(4)将顺其美:将,奉行、秉承。顺,顺从。有使动的意思,不仅自己顺从,还要使天下人顺从。美,善。
(5)匡救其恶:匡,纠正、扶正。救,补救、弥补、制止。
(6)故上下能相亲也:上,国君。下,臣僚。
(7)诗:下文引自《诗经•小雅•鱼藻之什》。
(8)遐:远。

第十八章:丧亲章
【原文】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yi3(1),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2),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guo3衣衾而举之(3),陈其簠fu3簋gui3而哀戚之(4);擗pi3踊哭泣(5),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注释】
(1)哭不偯(yi3):偯,哭泣的余声,以致气竭声嘶。容:仪容
(2)食旨不甘:旨,美味的食品。
(3)棺椁:即棺材和套棺(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
(4)簠簋:簠fu3与簋gui3。两种盛黍稷稻粱之礼器。
(5)擗pi3踊哭泣:擗踊,亦作“辟踊”。擗,用手拍胸。踊,以脚顿地。形容极度悲哀。




顾问:中华楹联学会主任倪进祥
诗经学会主任李瑞林
总编:日月(敬金忠)
讲师:胡愛民 崔艳蕊 刘翠玲
主编:蔡巧灵 柯美柘 李广恒
董德苑 毕见秋 赵偲含
审稿:杨秀红 天问 蒋贵龙 凌赣文
袁谷成 张琳 俞子兰 钱秀英
刘巧英 李晓华
田卫 野鹤 段志军
收稿:刘建萍 成人之美
制作:李凤梅 俞子兰
图片: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