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发展谋蝶变,壮美橙乡谱新篇。
文/叶建辉
我的家乡—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万隆乡李庄村,处于赣粤相交的边界之地。家乡低矮丘陵地貌显著,绿丛青翠、竹林摇曳、稻田菜畦相互交错,两纵排开的山林中间,河流顺着村落的炊烟随风飘逝。河岸的村民迎曦光辛勤劳作,伴晚霞满载而归。在十年的发展变革中,家乡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蜕变。
驱车驶向村庄,高大赭红的牌坊挺立在道路通畅的水泥路上,今年刚修建完成的崭新面貌将在岁月中慢慢融入古黄色的大地,同时也将会在时光的见证下诠释“牌坊立门前,子孙代代贤”的意义。鳞次栉比的房屋门前,间隔几米的街灯下面都有固定的分类垃圾桶,每天都能看到环卫清洁工定时出现,并拿着清扫工具将路面清理干净。早在十几年前,逼仄、坎坷不平的土路,经常出现车牛让道的情况,要想赶往一趟集市,必须得花上数小时的路程。现在多条平整、宽大的马路连接着赣粤两地,不仅促进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更缩短了两地青年男女思念的距离。
在前进途中,看到几位面容熟悉的村民开着四轮车前往脐橙种植地,车后的肥料堆叠起来有半个人高,几条鲜红的横幅显露出“种植基地”的字样。远处望去,满眼青绿,村民在猪舍改造的农具收放室忙得不亦乐乎。近几年的“厕所革命”“危房改造”让村民改变以往茅厕蹲坑的危险情况,在远离居住区的地方建有固定的化粪池,不仅使村民远离脏乱差的环境,更为营造蓝天净土注入一池“春水”。
刚一下车,就看到木匠邻居结束了今日的集市售卖,但卖的不是木制商品,而是纯手工制作的美味糕点。常居家乡的村民除了种植水稻外,都搞起了各自赚钱的副业。村民的生活过得也更加滋润,不仅体现在自家的谷物丰收、粮仓充实,精神食粮也日益富足。“文化下乡”把精彩的文化展演节目带到村民身边,放电影的场景也重新回归到大众视野中。晚饭过后,大家聚在一起吹着惬意的晚风,重温儿时看电影欢乐的时光。
卸下行李,准备去商店购置油盐酱醋。看到马路对面的农田,一改往日的零散、高矮不一,现在每块土地都进行规划管理,大小范围统一规模。在外务工、经商、读书空闲下来的田地可以租赁给其他村户。村民在每次晨光照耀下辛勤播种、在轮番耕种间除草施肥、在金秋十月里喜悦丰收。在欢声笑语中看见村民的笑脸随着谷物收割机车上的旗帜一齐在充满喜庆的风中高高飘扬。
随着机械化的引进,技术知识的普及,村民的耕种积极性大大提高。偶有遇到恶劣环境的侵袭,水稻的收成不容乐观,村民干部总是能想村民之所想、干民众之所盼。下基层挨家挨户访实情,到田间地头看病虫害,通过社群与各位村民讨论对策。有关心家乡发展的乡贤们不仅为大家建言献策,也会以筹钱助力的形式助推家乡迈上新台阶。
趋步向前,高声大喇叭挂在翻新的陈列室墙外。原先这一排房屋是用来村里学前班教学的,后来改为“知青之家”陈列室。屋前的晒谷场地经过设计并铺满形色各异的石块,“知青广场”的字样镶嵌其中,周边间隔处种满银杏树。每年农历十月十五的谢冬节是我们李庄村、禾江村当地独有的民俗活动,在赣南也极为少见。在场地大摆丰收宴,趣味活动精彩纷呈,引来外地游客驾车前来参观,当然这个季节也是我们银杏古村落的观光旺季。在普天同庆的时刻,几尾农家鱼跃出池塘游向新天地。
以一隅观全貌,小村镇的经济相互影响,中心城区的发展红利辐射千家万户。信丰的发展变化随处可见,融入大湾区,赣深高铁(信丰西站)通车,开展脐橙特色产业,打造家乡靓丽名片,一项项惠民利民政策举措落地见效,让人民共享这枝头上的甘甜。信丰的教育质量连年提升,不断为国家输送青年才俊,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有力后备军。
信丰搭乘时代发展快车,共享强大祖国的改革发展成果,“世界橙乡、北江源头,融湾标兵、人信物丰”的画卷愈发鲜明。信丰以昂扬奋进之姿,蹄疾步稳向前迈进,擘画的蓝图在青山碧水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此刻也正带领着橙乡人民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奋斗。

作者简介:
叶建辉,1998年5月生,江西信丰作协会员,平时热爱阅读和文字创作,在《华人文学》《青年作家网》《长江文学网》《文化信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报》等刊物、媒体上发表过原创文章,荣获第一届“长江文学奖”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