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橘骨作楚风,余韵舞雷电
文/郭永生
又是端午时节,棕香飘来,更忆屈原。
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兮 ,更壹志兮 ”这是屈原《橘颂》的引子,意思是:橘树啊,你这天地间的嘉美之树,生下来就适应这方水土。禀受了不再迁徙的使命,便永远的生在南楚。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啊。《橘颂》据说是屈原第二次出使齐国时(一说是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所写就的作品,身在齐鲁大地,屈原深深思念楚地的乡风人情,不忘自己对故乡的伟大抱负。这其实是屈原他的励志之作,在向楚王和楚国百姓表露自己的心境,更是他品格的写照!“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这是屈原以橘树的风格阐发自己的追求与志向:独立于世不肯迁移,这志节岂不令人欣喜。深固其根,难以迁徙,心胸廓落,不求私利。对世事清醒,独立不羁,不媚时俗,有如横渡江河而不随波逐流。坚守着清心谨慎自重,何曾有什么罪愆过失。那无私的品行哟,恰可与天地相比相合。愿与橘树做长久的朋友。
《橘颂》实际上也是屈原一生的最适切的评价:屈原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此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公元前320年,仲春三月,屈原应怀王之召出山进京。在鄂渚为县丞;公元前319年,升任楚怀王左徒(左徒是楚国有的,或者说是专为屈原特设的官职。入内参与议论国政,发布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左徒”相当于左丞相,仅次于令尹,主管外交,可以议论国政,相当于楚怀王的左膀右臂,是亲信)。这一年的深秋,屈原首次出使齐国。公元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教育的闲差事)之职。后又遭贵族排挤毁谤,而被流放。公元前304年,屈原流浪汉北(汉江以上,今河南南阳西峡、淅川一带)。公元前296年,楚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屈原更是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他从郢都出发,先到鄂渚,然后入洞庭。公元前294年到公元前279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这次流放的路线,是从郢都(湖北江陵县)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湖北沙市东南)、遥望龙门(郢都的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今安徽青阳县南)。时间长达16年,在这之间并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九章·悲回风》。
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了郢都,屈原在痛恨昏君当朝,奸臣当道,不堪忍受浑浊世事,眼见国都已破,国家将要沦陷,不忍再受亡国之耻的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选择在农历五月五日自投汨罗江来殉国,时年62岁左右。
纵览屈原一生从不做媚俗之事,不论两次出使齐国还是数度被流放,始终不改的他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的主张,始终把荆襄大地和楚国人民装在心里,这在他的《渔父》、《卜居》等作品中显露无遗。可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东汉王逸称赞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屈原虽然身去,但其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作品却化作疾风与雷电,唤醒世人,流传千古。他那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对现实大胆批判的精神,给后世作家作出了示范。
1942年1月,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先生面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却消极抗日,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的政治现实,创作了话剧《屈原》,抨击其黑暗的统治。在第五幕第二场,郭沫若先生从屈原的作品中提取有关“风、雷、电”的内容,并对《九章》、《九歌》等进行浓缩,写成《雷电颂》,让两千多年前声音振聋发聩,在对屈原作品进行诠释的同时,更加突出他对现实大胆批判的精神,让全国人民认清了国民党反动集团的嘴脸,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团结抗日的热情。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原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
“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炫目的光明呀!”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中的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而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更是受到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推崇:“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他曾在1961年写下“七绝·屈原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国人当铭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简介:
郭永生,1983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担任中学思想政治老师三十九年,爱好文学,现为天津市诗词学会会员,北辰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北辰区作家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