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声音萦绕耳边
文/张嘉怡
没出生在江南,却十分喜欢江南的小桥流水,喜欢静默的亭台楼阁,喜欢温婉的吴侬软语......
有人说:“你要写苏州,就不能只写苏州。你要写桃花风频报喧晴,写海棠雨欲湿衫袖。写木樨蒸时船艄载酒, 似少年游。还要写檀板清歌,写竹雕玉镂写丝绣剪作江南春水柔。再写半榻绿雪浮烟,写两岸画船系柳。写一百零八记钟声落寒山如旧。”而我说,写苏州,要写“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的江南水乡情调;要写“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的园林之美,更要写深径幽处传来的阵阵吴侬软语……
初闻苏州评弹,是在网上无意间刷到的短视频:“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吴亮莹老师的声音一出来,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那甜美而温柔的嗓音滑入我的耳朵,那一瞬间,我的心似乎被什么牵动了一下,怦然心动了。
再闻吴侬软语,我已站在苏州这座美丽的城中。沿着平江路一直走,走到平江路189号,进入一条窄窄的小巷子里,便寻到了有名的“琵琶语评弹馆”。巷子两旁挂着红红的小灯笼,灯笼上面写着“评弹”二字。还未进入馆内,便有隐隐的歌声和琵琶声传入我的耳朵,阳光洒进巷子里,树影的印在墙上,为这处地增添了一份韵味。
推开门,丝丝缕缕的茶香便飘入我的鼻中,古铜色的鸟笼,古色古香的房,绿油油的叶子装饰着房子,看着眼前这充满江南风味的景象,我感觉自己像是穿梭进入了另一个时空里。不大的一间房,台上两张铺着蓝色绣花布的椅,椅旁的琵琶竖着,台下的人都在静静的听着。唱台离观众席不远,坐在观众席中,品着茶,吃点小吃,你可以近距离的听到老师们的演唱。
找到位置坐下,随即也同其他观众一块沉醉在吴老师的歌声中。看过《金陵十三钗》的人相信都对剧中倪妮怀抱琵琶演绎《秦淮景》这一画面有印象,这首《秦淮景》的原唱便是吴亮莹老师。“我有一段情呀,唱给诸公听,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心呀,让我来,唱一支秦淮景呀。”吴老师温婉甜美的嗓音一出来,我的耳朵便像被蜜糖浸润了似的,感觉整个人都酥掉了。
唱完《秦淮景》,吴老师又接着唱了我一直牵挂着的《声声慢》,现场聆听肯定与视频里欣赏的感受不同。“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随着熟悉的歌词滑入我的耳朵,“侬软语令人醉,一曲评弹欲绕梁”那温婉甜美的声音萦绕在我耳边,我又一次沉醉其中。
评弹历史悠久,其雏形可追溯至宋元时期的民间讲唱。至清代,苏州一带流传了几百年的民间说书和吴方言巧妙的结合起来,充分吸收了吴文化的滋养,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曲艺,体现出典型的江南美学的特征。2006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被著名国学大师俞大纲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评弹发展至今,成为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来自江南水乡的动人声音,感受吴侬软语的美!
听吴侬软语,感受绕梁之音。愿这来自江南水乡的温婉之声,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喜爱。
作者简介:
张嘉怡,大一中文系学生,热爱文字,喜欢阅读。
第八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截稿日期:2024年3月31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八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100名左右,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