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览梅 令人陶醉
文/刘孟领
梅雪迎春映天地,
亭堂凌霜壮山河。
乾隆御书梅花赋,
风骨俊傲遗迹刻。
2024年元旦前夕,有幸到冀南沙河城镇十里铺梅花公园,游览远近闻名的《梅花赋》御书真迹,深深被风骨俊傲的梅花所感动。
在这半月前,一场大雪覆盖了华北大地,邢台的雪有的尺把厚,天气冷得特殊,气候温度创历史周期最低极值,负二十多度。可是,梅花公园的主人——梅花,依然迎风挺立,或傲骨开放,或半开半合,或瘦弱憔悴……
梅花的花苞,半开半合,像人欲言又止的嘴唇,上翘嘴角,不言自娱,触目便知高洁品格的涵存。
梅花的花朵,端庄大度,靓丽大方,姿容秀丽,使人望而顿悟。
梅花有俯有仰,姿态各异。有的轻慢傲视,有的妩媚可变,有的轻盈纤弱,卓立突出,芳芬美妍。再看那些百花众草,谁敢与其争先?黄莺的鸣叫还没有开始,蜂房宁静的还未繁闹声喧,只有梅花独立早春,把自己的自然天性保全。
你看那梅花亭上,清朝乾隆皇帝御笔手书宋璟的《梅花赋》及御笔画梅的壁刻,格外引人注目,怪不得这么多游人紧裹棉服还来争相观看。
这梅花亭近期才修复如旧,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梅花公园,原名叫梅花亭公园,位于沙河城十里铺,源起唐朝名相宋璟墓园,成于明代。
梅花亭,兴于清朝康乾时期,历代有修葺。梅花亭,是个南北狭长、宽窄不一的大院。园内每个区域分别用墙界开,门与门之间,景与景之间,铺以鹅卵石甬道相接,沿墙四隅遍植垂柳翠竹,一片田园风光。
1750年,清乾隆南巡回京游玩梅花公园,但见亭台榭阁,曲廊流水,鱼翔浅底,梅长疏影,好不惬意。他便挥毫写下宋璟的原创文章《梅花赋》,并作《东川诗》等,还手绘古梅一本,遗为世宝,被刊刻于石,供奉在随后专建的“梅花堂”。
宋璟的《梅花赋》写于唐武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当时,25岁的宋璟参加科举考试失利,心情压抑,吃喝无度,因此身染微疾。为调整心态,他随伯父到邢台县东川口一带修养,整日闭门读书,调节心神。有一天,他在外散心时,偶见一株梅花生于矮墙之下,长于草丛之中,尽管梅花盛开却未被人发现。他暗暗想,今天的梅花生长环境和自己的经历多么一样啊!于是,他对梅花产生了怜悯之心,决心以梅花自喻写一篇《梅花赋》。
《梅花赋》通过对梅花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志向高远、满腹经纶、怀才不遇的心境,同时渴望伯乐贵人赏识自己、发现自己,推荐自己。他暗下决心,要像梅花一样在艰苦的环境里茁壮成长,不管前头的路多艰难,都要挺胸昂头,阔步向前,永不回头。
《梅花赋》传世后,被历代文人雅士称赞和崇尚,风流潇洒的乾隆皇帝对宋璟的品德和才华极为推崇,常常吟诵《梅花赋》。趁来到梅花公园之机,乾隆帝便书下此文。
尽管乾隆帝与宋璟年代不同,相差千年,一首《梅花赋》却把君臣二人连在了一起。人们敬仰宋璟耿直性格和高贵品德,仰慕乾隆华丽多彩和文韬武略,更喜欢乾隆那风流潇洒的行草书法。乾隆的书法,宋璟的歌赋,二者相得益彰,成为千古绝唱,是华夏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梅花公园内还有宋璟碑仿制品。碑的全称是《大唐故尚书右丞相赠太尉文贞公宋公神道之碑》,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撰文并书丹,后人称之为“人文字,真是三绝”,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行走在这集建筑、园林小品、绿化种植、道路地坪、水电安装等工程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内,看到大雪过后的美景——梅花站在枝头眺望, 她正长大饥饿的小嘴,贪婪地吮吸阳光,花瓣的红唇轻轻蠕动,仿佛感念岁月的馈赠。
公园内,雪与梅,手牵手,两暧昧,那柔情好似春江水用傲骨的品格,去诠释被瑞气笼罩下的无怨无悔。雪梅恋,梅雪恋,两者痴心一片。梦里梅花把雪追随,似乎在一个风花雪夜续写故事,令人陶醉。梅居傲骨一格,梅在枝头微笑,不与百花争春,迎风喜寒绽娇!
正所谓:
唐相故里草木深,
梅花赋文留奇韵。
枝展花朵清香溢,
田园风光醉游人。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