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庄子》
文/云飞

庄子在《逍遥游》中借助鲲鹏表达了对人生的看法。庄子认为不是外部世界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的主观认识在约束着人的自由。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制约,达到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这里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为:至人能够忘掉自己,与万物化而为一;神人没有有意的作为,无意求功于世间;圣人无心追求于声名。在庄子眼里,甚至连圣人都只能退而居次,比圣人更高的层次是至人(修养极为高深的人)和神人。
逍遥的意思与自在相近,因此常常与自在连用。我的理解,道家所说的逍遥,并不如字面那般的随心所欲,而是与自然紧密相连的,表达的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效果。因此,道家所谓逍遥,一定是在自然法则规范下的顺应自然的行为,它与随心所欲之逍遥自在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遵循自然规则。原则上可以说,凡事遵循自然规则的“逍遥”,就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凡事违反自然规则的“逍遥”,就会受到自然规则的惩罚。
庄子所说的主观认识在约束着人的自由,反映的是凡事都有两面性的哲学思想。人类的主观意识太强既是好事也是坏事。所谓好,是说人类通过主观意识施加的行为,能够帮助人类获得想要的利益。所谓坏,是说人类的许多行为客观上都与自然规律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必然引起自然的反弹,从而造成不利于自身利益的结果。当主观意识背离自然规律越多,人们想要实现主观意愿时的困难和约束就会越盛,就会感觉越不自在。因此我想,南怀瑾先生所谓“学道是学逍遥”的说法,并非是要我们象老、庄那般超脱,而是希望人们更多的顺应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从而获得逍遥自在的乐趣。

南怀谨先生讲“你们修道要修到“逍遥”,学佛要学到“自在”。你看那些信宗教的人,一脸宗教相,装起那个修道的样子,那个死相最讨厌,既不自在又不逍遥。现在用功的重点告诉你,浮游自在,又逍遥又自在。古人有一句话说,要想长生不老,“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一个人天天要哈哈大笑,一天多笑几次,比你打维他命吃补药都好,一笑,脑神经就松了。你看每一个人走在街上,那个苦瓜相像银行讨债的面孔,一天到晚心里在烦恼,有些人读了两本书,走那里装着端着,装着有学问,瑞着书生架子,不干一点实事,与己无益,与世无补,与事无干。虚华无实,空空如也。学国学慧眼,习知行合一,修成就之心,行慧眼之道。
《庄子·达生》中记载了一则“津人操舟”的故事: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而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译文:有一次,颜回问孔子:“我曾乘船渡过一个名叫觞深的深水潭,驾船人的技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我问他:‘驾船的技巧可以学会吗?’他回答:‘能学会。会游泳的人多驾几次船就会了。能潜水的人也能一见到船就学会操作。’我再问他为什么会这样,驾船人却不告诉我,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善于游泳的人多练习几次就会驾船,是因为他们熟悉水性,没有对水的恐惧。至于那些潜水者,他们之所以未曾见过船也能一见就会操作,是因为他们把翻船的危险看得太平常了,从不放在心上。”

在这个故事中,庄子借划船的对话,讲述了心态与技巧的道理,从正反角度说明外物对精神产生的影响。一个人只有忘掉精神上的负担行事,才可以更加顺遂,也更容易成功,因为他的内心没有负担,反之,如果心中掺杂了过多的念头,让本来纯粹的本性变得如一团乱麻,这样的人生必然会带着更加笨拙。
顺遂指顺其自然成长;事情合乎人愿,进展顺利。“顺遂”出自宋·曾巩《礼部尚书制》:“威仪度数之详,声音律吕之别,莫不属焉。精微之至,所以统和天人,顺遂万物,其体可谓大矣。”
外重者内拙太过于关注目标之外其他事物,必然导致思维迟钝。忘掉一切会威胁到自己的,将它当成平常小事来看,那就什么事也难不倒了。学习技艺的人遇到瓶颈时,就要一点也不担心的去应付。实施一项技术之前,一定要使心无旁骛。当心有待时,便不能专心于所施技的对象,其结果就如没有技巧一般。就像考试时每次都有人会失常,就是因为担心会考不上,所以考试时紧张得要死,结果就考不好了。

用心若镜《庄子》曰:“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用心若镜,物有去来而镜无迎送,真真实实地映照万物,不为万物所伤所累,“物物而不物于物”。用心若镜,不仅能“胜物而不伤”,也能“胜人而不伤”,胜人首先胜己,即“虚己”,就是绝弃主观认知与个人私欲,不为名利,不用智巧,不乱作为。
虚己应物陆机《演连珠》曰:“镜无蓄影,故触形则照。是以虚己应物,必究千变之容;挟情适事,不观万殊之妙”将庄子的“镜子精神”进行了延伸。“镜无蓄影”正是解释“应而不藏”,也就是《淮南子》中所说的“镜不设形,故能形也”。《晋书·外戚传·王濛》曰:“虚己应物,恕而后行。”《庄子·山木》讲了“方舟济河”的故事:“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有一艘船正在渡河,有一条空船撞了上来,这时船上就算是有那种小心眼的人也没有发怒;如果有一个人在驶过来的那条船上,他就大喊叫他让开;喊一次没听见,喊两次还没听见,于是第三次喊的时候,话里就必定带着恶毒的言语。前面没有发怒而现在发怒了,是因为前面是空船而现在船上有人。庄子之后说:“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人们如果能够虚心无我地生活在世上,又有谁能害得了他呢。这就是说要有“空船心态”。

智者不辩,仁者不责,善者不评。人生短短数十载,我们需要把精力都用在修炼自己身上,而不是管别人的闲事,指责别人有错误,而不是反省自己的不足。一味指责别人,实质是逃避自己责任。逃避现实,逃避自己应尽的责任使命担当。这是处世的智慧,也是一生的修行。
爱管闲事的人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他们常常有一种控制欲,他们渴望在自己掌控范围内的事情中获得权力和控制。其次,他们也很可能有一些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导致他们感到需要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例如社会地位、控制权等,从而使自己感到更安全。
世界万物无论尊卑、大小、长短,都值得被尊重和善待, 对世界应持恭敬之心。待人宽和,“宽则得众”,以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点亮一盏心灯,幸福一个家庭,温暖整个世界。

作者简介:云飞,本名孙庆华。汉中市一德中医馆长,汉中市武术协会党支部书记兼执行主席,汉中市同泰少林武术协会会长。陕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秘书长,世界诗歌网陕西频道副主编。有多首诗歌作品在《星星》《延河》《诗歌周刊》《四川诗歌》《中国诗人》《山东诗人》《陕西日报》《衮雪》《汉中日报》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