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从教 一世无悔
——深切怀念张继武老师
林占东
昨天是传统节日腊八节,又恰巧赶在星期天,早上喝过腊八粥后,就穿戴好衣帽鞋袜,一个人上了街。
由于是周日,又逢集,加之腊八节,所以赶集的人特别多,过往的车辆也特别多。我小心翼翼地穿过集市街段,朝着锡伯河走去。
当我登上锡伯河的大坝、缓缓地向西边的红桥走去的时候,看见坝上远处的一座凉亭里坐着一位长者:他身穿一件黑色的羽绒服,头戴一顶黑色的棉帽,在胸前双手支着一根手杖,一个人默默地望着前方……
走到亭前,我放慢脚步,定睛一看,原来是我的老师——三十五年前教我高中历史的张继武老师:张老师如今已是八十高龄的老人,但他仍然保持着当年为师的威严。他身体硬朗健康,精神矍铄快乐。手脚动作虽然有点缓慢,但目光十分坚定有神。
记得我升入高中那年(1984年),张老师也刚从辽宁师范大学函授毕业,由乡下一所学校调到城镇一中——锦山中学。由于来的是新学校,教的是新学生,讲的是新课程,加之刚刚恢复高考不久,所以他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年近半百的他工作非常努力,由于远在乡下的家还没有搬到城镇来,所以他每天骑着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起早贪晚的上下班,工作特别辛苦。
张老师是一个既严肃又和蔼的人。他的严肃,让学生感到畏惧;他的和蔼,又让学生感到亲切。他不顾年长虚心向有经验的年轻教师请教高考经验,他利用大量课外时间刻写钢板印刷习题,他的刻苦努力辛勤付出使我们那届高考的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张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对学生的生活也十分关心,在他班就读的困难学生,都得到他不同程度的帮助。张老师性情耿直,性格倔强,当时有些学生背后嘀咕他有点“艮”,但正是这种“艮”劲,让许多学生考上大学,使他们走上新的人生之旅;张老师“爱生如子”,所以有些老师私下议论他有点“护犊子”,但正是他这种“护犊子”的做法,感染感动感化了许多“冥顽不化”的学生,使这些学生也有了较好的人生归宿。
张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如此,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他有一个儿子五个姑娘,其中儿子考上了内蒙古大学生物系,虽然不是特好的大学,但他很知足,据说是因为当时的内大生物系搞出了一个“试管山羊”,那在当时国内高校乃至国际高校可是领先的。他的五个女儿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没考上大学,没考上大学的也都有了工作。
张老师一生可能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一生也只专注于教师这一工作,但他得到了领导的器重、同事的尊重、家长的敬重、学生的爱戴。他虽然没有做过校长、主任,做过最大的官恐怕也就是教研组长,但他教育出的学生,如今已是群芳争艳、桃李满天。
张老师晚年身体这样健康,精神如此矍铄,眼光那般有神,步伐这般有力,生活如此幸福,这与他豁达的心胸,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坚持的锻炼,清净的修为,淡泊的生活,和谐的心里,是分不开的。他的今天又为学生的明天树立起了一面旗帜。
张老师工作中平平凡凡,在平平凡凡中,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张老师退休后简简单单,在简简单单中,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我每次上街时,都看见张老师穿着一身干净整洁的旧衣服,手里拎着一个布兜子,里面装着一个垫子……他曾经捡过纸壳、矿泉水瓶子……他不缺少钱财,也并非无事可做,他所以如此,是一生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使然;我还听说过张老师退休后回过乡下做过农活儿……有人说张老师太会过日子,什么钱都不肯放过;有人说张老师捡破烂,有损教师形象,给教师丢了脸……我倒不这么觉得,我觉得这正是张老师人生的高妙高明之处,这种风轻云淡的日子,可以无为无所不为,不正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吗?
望着张老师穿着棉服,拎着兜子,拄着手杖远去的背影,我想到了先秦时期老子晚年出关,唐代初期王维暮年归隐,我渐渐悟出归隐是人融入自然、回归自然的前奏。
平平淡淡是生活本色,从从容容是人生真情。张老师终生从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张老师一世无悔,“敢说敢作敢为,无怨无恨无悔”“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2019.01.14

作者简介:林占东,内蒙赤峰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对文学历史哲学及国学经典稍有偏爱,不时写一点文字,来抒发内心感受。先后在《文苑》《田园》《山河》等纸质报刊和《中国诗歌文学精品》《作家美文》《锡伯河文学》《凤凰城文学》《作家》《红豆原创文学》《世界文学传媒》等公众号平台以及深圳头条、广州头条、北京头条上发表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