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60章俗解
人生的酸甜苦辣咸,怎么就和老子的道经拉扯到一起了。得从头说来。
比老子早1千年的商朝初期,有一位叫伊尹的人,大家需要知道。
伊尹是商朝开国者汤做囯王时一飞冲天的。在中国历史上歌颂英明帝王,一心为老百姓操劳,鞠躬尽瘁一生的,说起来不外乎尧舜禹3王,有出现4王的,加一个商朝的汤,即尧舜禹汤。伊河旁边生了个姓尹的天才,后来官做到"尹",尹是宰相,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人叫他伊尹。商汤就是靠伊尹辅佐开辟了一时盛世繁荣。
伊尹岀身寒门,自小作为陪嫁的奴隶寄生在贵族家里。伊尹他爹一技在手,不但是个屠宰牲畜的好手,还很会做饭。伊尹心灵手巧,青岀于蓝胜于蓝。伊尹志向远大,从小好学,天文地理占卜术无所不通。他烹调的饭菜特别好吃。也是天意了。他的饭菜汤王吃了连连叫好,所以受到了国王汤的接见。正中了伊尹的心计。
伊尹利用给商汤进食的机会,巧妙地用烹制饭菜的道理,怎么调制五味,均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而又幽默地分析天下的形势与格局,婉转的阐释治理天下的办法。这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原始出处。汤听了伊姓奴隶的一席话,十分震惊。

历史有酷爱人才的刘玄德,为了请隆中的卧龙诸葛亮出山,曾三顾茅庐。传说商汤为了请奴隶身份的伊尹帮助,曾搭建了"三聘台",用隆重的仪式邀请伊尹帮助他,岀来辅助他治理国家。
伊尹后来被拜为宰相,他帮汤消灭了残暴的夏桀,先后共辅佐了商朝5个帝王,历时50多年。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江湖传说他还是奇书经王《周易》之前,《连山易》《归藏易》的执笔人。后代曾经有人将他与黄帝,神农氏炎帝并列祭祀,称为华夏开天辟地的"三圣"。可见其对中国历史文明的伟大贡献。
说老子提伊人。再多啰嗦几句。伊尹对汉文字甲骨文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思想极其丰富,可惜当时留一字太金贵,所以没有留下多少著述。中国中医药文化是国之精粹,应用到老百姓家里,从"汤液"开始。医药祖宗的圣坛上,至今供奉的有伊尹,他就是中医汤药的发明人。
伊尹寿终正寝,整活了100岁。天人啊。
春秋时代的老子是勤奋好学的。他是智慧的集大成。所以他不能不学习伊尹。伊尹厨房掌勺子悟大道,见微知著,以德治国,和谐处理政务的事例给老子深的启发,吸取的营养变成道经的重要内容。
书归正传。
《道德经》第60章,老子首句就引用了伊尹的观点。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之。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老子一吐口就定基调,"治大国,若烹小鲜。"胸中装宇宙装天下的老子,他没觉得治国理政有什么难的,皇帝手中的玉玺与权杖,与厨师手中的炒勺没什么区别。治国就是平衡各方面的资源,让大家上下同心,人民各得其所,营造岁月静好的和谐局面。炒菜的师傅和治国本同一理,酸甜苦辣咸,一大堆佐料,全靠悉心的拿捏火候与味料。调好就是美味佳肴,可口的饭菜。调不好就砸锅,难以入口,一塌糊涂。
当年伊尹见了汤王,借饭菜影射时政。他见汤王和他聊起烹饪的事儿,便顺口发挥起来。他说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把料调的适度才好。治国也如此,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要看菜,也看火候。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聪明的商汤一听就明白,大喜过望,有相见恨晚的意思。此刻他便决定了启用伊尹。

为何治大国与烹小鲜有类比,因为遵循的是同一道理,调剂资源,平衡八面。酸甜苦辣咸达到和谐。明白猛火煎鱼,慢火炖肉,把事情处理的恰到好处。治国平天下本也如此,不威自严,不管自律,天下万事顺心顺意,德服天下。统治者希望这样,老百姓更愿意看到这样的太平盛世。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莅,(念lì),近处察看,指导,管理,驾驭的意思。
老子说,依天道治世治国理政,人民有清晰的生命目标和生活的方向。大家心安理得的建设自己的家园。那些干扰生民的邪魔外道也就起不了什么作用了。鬼是人轮回后的又一种生存方式。如果人阴气太重,六神不安,心乱意迷,鬼就会缠身。天道在此,阳气满满,鬼自然避而远之。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字面上容易理解,不是没有鬼,鬼是变化莫测的。有人的地方就有鬼,人鬼神实际是共存的。人常说,举头三尺有神灵。在大道面前,鬼是无法兴风作浪的,即使有阴风阵阵作怪,也无力量伤害到人。
学习道经,我们任何时候不能忘记这是一个阴阳互依的世界。我们每个人的灵魂世界也存在两种力量,象两个隐形人看家,一个是阳气的人,一个是阴伏的鬼。有人会问,鬼在哪里?回答,鬼潜伏在你的身上。
中国中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就反复说明养身防病的要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是什么,就是鬼。人得了病,就是鬼缠了身。你看那些驱魔撵鬼的道士,挥舞着宝剑,口中念念有词,姜子牙太公在此,无量天尊……。说到底,都干的是扶阳祛邪的活儿,赶走你身上的鬼。现在有句话说的精到,所有的治愈都是自愈。哪有鬼神,是自己的精气神出问题了。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之"。
不但神鬼不伤人,圣人也不伤人。神在此处是指人共同向往,信仰的精神。走在大道的轨迹上,与天地人和谐友好。在道经最后一章,老子重锤砸下,"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是什么,是透彻地掌握了宇宙真理的真人高人。他们自然会顺势而为,更谈不上伤害人了。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夫,语助词,所以,归纳。
两不相伤,哪两方面,一面是阴,一面是阳,一面是人,一面是鬼。人鬼友好合作到一起就变成神了。

"故德交归焉",道是天地治,德是人治,都一样是内在的规律法则。德交,是万物相互之间的交融,变化之中的依存。归焉,就是回归到自然的本性。
与本章头起"治大国,若烹小鲜",首尾怎么呼应呢。老子说到底还是考虑人间道,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经。
不光是说给统治者的。我们每一个男女,生存在世就是一个独立的自己,独立的世界。你活着就不会隔绝于世,每天得和人打交道,每天得处理各种事情。老子告诉的我们很清楚,为人处世也简单,都象烹调一碟子菜的道理,看料,看调味品,看火候。什么是最佳,中和。和谐就是大自然的本性。清静不闹是最好的生存环境。走大道,聚正气,让自己归真。这样鬼神非但不侵,还可做助力。
前一阵子与老企业家聊天,这位成功先生年愈花甲,也算坎坷不平的人生了。事业有成在于他坚毅不拔的努力。我特别欣赏他执着的品行。他却回避了自己的功成。说这是老天的厚赐,4种条件缺一不可,天时,地利,人和,神助。他很强调"神助"。神助是什么,他说神助就是超自然的力量。运气对了要风得风,要雨有雨。他有了钱后喜欢做慈善,捐助家乡。是谦虚低调,更是懂得了天道。人进入了无我的状态,好事情反而主动找上门来了。
积德行善前程远,不只是人们普遍理解的多做好事,多帮衬别人,有利他的心。积德更主要的是做一个和谐有魅力的人主。哪里有你存在,哪里的空气就被搅动,就正能量满满,哪里就一片祥和之气。
佛家有三施舍,财施,无畏施,法施。财施是给人钱财帮助,救危济困。这只是小施舍。无畏施是给人胆识,给人信心,信念,一身正气,鬼神不侵。这算中施舍。法施才是大施舍,启悟人懂得道,懂天地人的和谐,炒好人生这碟子菜,开开心心过好自己的一辈子。民间孝顺父母有大小。小孝是到时间给父母点钱物,中孝是带来精神愉悦,衣锦还乡,得到社会的赞赏,让爹娘开心。最大的孝顺是启迪父母有了认知的觉悟心,让老人自己找到生命的和谐。

中国中医药的精髓,就是大格局的系统思维。把人看成小宇宙,用生生不息的动植物做料,熬成汤液,让其化成身体内的风雨雷电,调节平衡体内的阴阳二气,让五脏六腑,七蕴八气健康运行,以祛除病症。医道高明的先生艺不在术,不是药的配方神,是对身体阴阳失衡的准确判断。
医道,艺道,烹饪道等,都是天道一脉,自然形成。没有不利和有利,只要顺势而为,都会聚气凝瑞。
我们说中药,有味很不起眼的中药材叫"甘草"。在药学文化里,人称甘草这味药叫"国老"。至尊无二的意思。为什么,因为甘草身价平平,可是能解百草之毒,能平衡百药组成温和之家。是位和谐大神,所以备受尊敬了。
做人要象甘草。德不需要张扬,也不是苦口婆心教岀来的。作用在人群中常被默默的仰
望,必定是有德的人,
我们把天道羽化为企业管理之道,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普遍寿命短,中国的企业更短,大平均活个3年。为什么做企业这么难。绝大多数的死在一个原因,不会管理。许多老板不惜重金,岀高价学费投名师学习,有的还专门学《道德经》研究管理,还是不解决问题。学了一堆所谓的模式来降服员工的本事,回来照葫芦画瓢,一管就死,一放就散。什么原因,老板不解决自己的问题,不悟道。只管玩新鲜花样,结果是不折腾还苟延残喘,一折腾就死。
许多人家的客厅墙上挂一条箴言,记住就足够成管理高手了。"家和万事兴"。一个和字的落地,那得下多大的功夫。所有的管理资源都在人身上,不会用人,是老板的通病。若眼中有人的长处,天下无不可用之人。若眼中只摄人的短处和毛病,天下无一人可用。乖乖,都是自己的无能。
这就是老子在本章要说给我们听的,咸没有错误,酸不是缺点,苦也不是毛病。但这些味料到了好厨师手中,就可烹饪岀可口的美味。人有七情六欲,不如意八九,弄不好就鸡飞狗跳,龟吵鳖闹。把一堆性格缺陷的男女抟弄到一起,还要开开心心。管理企业,领导好一个单位就是在和谐二字上下功夫。这就是走在了包容的道上。

这就是天道。不懂得和光同尘,一厢情愿的满足自己的私欲,折腾的结果是大家离你越来越远。人不喜欢你了,脱阳就阴,那么毛鬼神就会经常找你事儿。
(待续,第61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