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阳十八怪之文化三怪
憨子(刘彦强)
提要:咸阳地处中华大地中心,为秦汉之后历代王朝的京畿之地,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秦汉隋唐孑遗众多,这让外地人看来很多方面都很奇怪。本文将外地人深感奇怪的主要事物归纳为咸阳十八怪,分别予以注释说明。
五.文化之三怪
第十二怪.桄桄乱弹处处唱,秦腔吼声震天荒
在过去的咸阳,你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高亢激昂的秦腔。咸阳的农人在地里边干活边吼秦腔,咸阳的妇女在家里也是一边纳鞋底一边哼着秦腔,至于赶车的、挑担的抑或是赶路的,更是踏着步调唱着秦腔,稍微像样的村庄都有自己的自乐班子演唱秦腔。有钱人孩子结婚娃满月,老人寿诞、庙会节日等喜庆红事要唱秦腔,老人寿终正寝,三年忌日,祭奠亡灵等悲伤白事也要唱秦腔。就是到了现在,每天早晚你到各个公园,街巷空地,咸阳湖畔、文化广场,甚至渭河桥下随处都可见到文武场面俱全的演唱秦腔的草台班子。总之,咸阳人高兴了唱秦腔,悲哀了也唱秦腔,空闲了唱秦腔,忙碌了也唱秦腔,人多了吹拉弹奏唱秦腔,一个人孤孤单单也唱秦腔。正所谓“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唱秦腔”。
社会上流传陕西八大怪之一“秦腔不唱吼起来”,这其实只是一种粗浅的看法,秦腔是咸阳乃至关中人的最爱,这才是其他地方见不到的怪事。
说“秦腔不唱吼起来”是对秦腔粗浅的认识,是因为这种看法仅仅是对秦腔的生角和净角这两种角色而言的,并且,生角中给人有“吼”的感觉的也只有老生和须生。至于小生,各种旦角其唱腔都委婉悠扬,柔和悦耳。

下面我们对秦腔做一简单介绍。
秦腔起源于周,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活化石。
由周代平王东迁之后,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之一。大约因为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为梆子敲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故民间俗称秦腔为"桄桄乱弹"。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
秦腔以关中方言语音为基础,特别是泾河、渭河流域咸阳诸县的语言发声为“大秦正音”,演员唱腔吐字以咸阳方言为标准。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载:“元知音善歌者,三十六人中之首者卢纲,咸阳人,音属宫而杂商,如神虎之啸风,雄而且壮,为当时之杰”。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咸阳市武功人康海组建戏班,演唱“康王腔”。清康熙年间咸阳的秦腔班社已为数众多,如保符班、江乐班、华庆班、双才班等。乾隆时期翰林院学士严长明(江苏人)宦游陕西,酷爱秦腔、所著《秦云撷英小谱》记载关中秦腔班社共有36个,并以咸阳礼泉、周至、渭南、大荔为四大流派。
1912年,咸阳乾县人范紫东和李桐轩、孙仁玉、高培支等人,受辛亥革命影响,办起“易俗社”,并编写出《一字狱》等剧本。咸阳各县以“易俗社”为榜样,先后成立了“高兴班”(长武),“马家班”(武功),“秦贵社”(礼泉),“益民社”(咸阳),“晓钟社”(乾县)、“新中社”、“明正社”(三原)等演出团体。1937年中共陕西省委(驻泾阳县云阳镇)、关中工委(驻旬邑县马家堡),相继成立了七月剧团、关中剧团、关警剧团等,创作演出《大上当》、《新教子》、《十里塬》等大批新剧目,在唱腔、表演、舞美、服饰等方面都有创新。建国后,咸阳地区有人民剧团、大众剧团等专业剧团14个,创作了大批新剧目,涌现出众多知名演员,如郭明霞、王麦兰、舒曼莉、马金仙、赵斌、王义民、昝金香、焦晓春等。
据1989年统计,咸阳市有市直戏曲团体3个,县秦腔剧团11个,共有演职人员1100余人。艺术创作人员30余名,演出本、折子戏100余部。
咸阳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个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又称花音)两种声腔体系组成。苦音腔是秦腔区别于其他剧种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念、凄凉的感情。传说中的“秦腔不唱吼起来”就是源于对这种声腔的印象。欢音腔则欢快、明朗、刚健,擅长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秦腔板式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和无板无眼四种。板腔称谓有慢板、拦头板、一锤安板、阴司板、二六板、拉锤二六板、带板、尖板、滚板、二导板、双锤板等。总归称是“二音六板”:二音即苦音、花音;六板就是慢板、带板、垫板、二导板和滚板。二音与六板的不同结合,表达不同的人物感情。如同是慢板,苦音慢板与花音慢板就表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
秦腔曲牌分为弦索类、击乐类、唢呐类、笙管类、海笛类、套曲类共6种。早期乐队分文、武两个场面,文场面弦索为主,以板胡领弦;武场面以打击乐为主,以边鼓领袖。
秦腔的角色简单说有生旦净丑四种,细说有“十三门二十八类”。如生角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方别代表老中青三代人。其中老生又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须生分王帽须生、靠把须生、纱帽须生、道袍须生和红生;小生分雉尾生、纱帽生、贫生,武生、幼生。旦角有老旦、正旦、花旦、小旦等。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带青衣,小旦分闺门旦、刀马旦,花旦分玩笑旦、泼辣旦、武旦,媒旦。净分大净,毛净,丑分大丑、小丑、武丑等。各门角色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拿手戏。演唱时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乱弹”。有人赞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其表演技艺质朴、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优美,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式严谨,技巧丰富。身段和特技有趟马、拉架子、吐火、吹火、喷火、担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扫灯花、顶灯、咬牙、耍火棍、跌扑、髯口、跷工、獠牙、帽翅功等。
秦腔唱词结构是齐言体,常见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七言无韵诗一样排列整齐。和唱词相对应的是曲调,秦腔板腔音乐结构可以归纳为 “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于急板——结束”的过程,也即打板节奏从慢到略快、快、极快、结束以前的渐慢、最终结束的过程。演唱者根据这种循序渐进的节奏,层层推入地展开故事情节。那么如何来改变节奏的快慢呢?这正是秦腔唱腔“板路”起的作用。秦腔属于板式变化体剧种,有二六板、慢板、带板、垫板、二倒板、滚板等六大板式。二六板就是两个“六板”,一个六板要敲六下梆子,都是强拍。其它各种板式都是将二六板加快、减慢、自由、转板等变化而成的。这样艺术家就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使用不同的节奏来表达情感了。
第十三怪.肉菜夹馍知得到,知不道的不知到,
这件事发生在咸阳市某中学的作文讲评课上。
语文老师纠正学生作文中的语词错误,讲到某同学的作文中写了“肉夹馍”这个词语。老师说:“只能是馍夹着肉,怎么能肉夹着馍呢?肉夹馍这样的常识性错误以后不要再出现了。”
有同学不服,站起来纠正老师的错误:“老师,是肉夹馍,不是馍夹肉!”
老师奇怪的看着这个学生,问“肉怎么把馍夹起来?”学生回答:“就是把热馍掰开,把肉塞到中间。”老师说:“对呀,这就是馍夹肉,不是肉夹馍?”可这个学生还是固执的强调:“是肉夹馍,不是馍夹肉!”
学生的态度把老师惹笑了,他示意叫这个学生坐下,然后向全班学生发问:“你们说,是馍夹肉正确呢还是肉夹馍正确?”让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很多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知不道!”
“知不道?”这让老师更震惊了:“是不知道还是知不道?”
让他更吃惊的是学生再次齐声回答:“知不道!”
“知不道?你们这是啥意思?”这回轮到学生惊讶了,知不道就是知不道嘛,有啥意思?
总之,那一堂课,老师与学生到底都没有辨析清楚到底是“知不道还是不知道肉夹馍对还是馍夹肉对”。
这是不是很绕口?但这“知不道”和“肉夹馍”却是咸阳、西安乃至整个关中很普遍很流行的说法,不仅是外地人觉得怪,也让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们费劲心机的研究而不得要领。
关于“知不道”,有专家解析,其由“知”和“不道”两个词构成,“知”是知道,明白;“不道”就是不说。“知不道”就是知道了不给你说,好像咸阳人个个城府很深,能够坚持“知而不言”。上面那位老师问学生“知不道是啥意思”是不是就有专家的看法,但你想想,城府深的人哪有告诉对方“我知道,就是不给你说”的?
又有语言学家将“知不道”与“知得到”进行比较,说两者都可以看作是“知道”的动补结构,“知得到”表示肯定,“知不道”表示否认。只是,“知得到”我们从古人那里可以找到依据,如《朱子语类》中就有:“理是定在这里,心便是运用这理的,须是知得到。”但是翻遍所有古籍,却查不到“知不道”这种说法,所以语言学家的这个观点也只能存疑。
不过,咸阳人没有人在乎这些,他们说话才不管你这逻辑不逻辑、语法不语法的,但他们都知道,“知不道”和“知道”意义相反,用普通话解释,“知不道”就是“不知道”,如此而已。
“肉夹馍”与“知不道”相比较,外地人更是感觉到奇怪,明明是馍夹着肉,偏偏大吆喝的是肉夹馍!肉怎么能夹馍?还有跟肉夹馍相一致的说法,就是“菜夹馍”、辣子夹馍、荷包蛋夹馍,等等。为什么会这样违背常识的说法呢?就此而言,专家们的争论就更多了。
第一种是读音说。有专家根据关中人的口音,说过去的小吃摊就靠吆喝着卖饭菜,摊贩们吆喝都要平仄谐律、平上去入、阴浊阳清。如果按规矩吆喝“馍夹肉”,让人听起来是“没(关中方言音mó)加肉”,于是就改吆喝“肉夹馍”了。咋样?到底是帝王之都,咸阳的小贩吆喝都要符合音律。
第二种是突出说。这种观点认为,消费者重视的是馍里夹着的肉,而不是馍,将“肉”放在前面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心里,突出消费者的需要,这样更容易吸引顾客。也不知道是哪个摊主先这样吆喝了,嗨,很吸引人,于是大家有样学样,都这样吆喝了。
第三种是缩略说。这种说法肯定是来自文化人的,他们认为咸阳西安为十三朝古都,方言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这“肉夹馍”就是古汉语“肉加于馍”缩略说,中间略去了介词“于”。呵呵呵,关中人的文化水平高啊,连小吃摊的商贩都能文绉绉的来一句“肉夹于馍”、“菜夹于馍”、“油泼辣子夹于馍”。
第四种说法是偏正结构说。这种观点否认“肉夹馍”是主谓结构,即肉夹住馍,这显然说不通,应该是偏正结构。“夹馍”的意思是“夹着什么的馍”,这样“夹馍”就成了定语+中心词的固定结构,可以当名词用。这样,在“夹馍”前的“肉”就成了夹馍的修饰语,“肉夹馍”就是个偏正结构。嘿嘿嘿,按照这个说法,“肉夹馍”很合理,外地人的奇怪就是“无知徒多怪”了。
还有一些说法,我这里就不多举例了。只是上述的各种说法虽然各有道理,但都像很牵强。反正这“肉夹馍”、“菜夹馍”、“油泼辣子夹馍”咸阳人也就是那么一吆喝,至于道理通不通,让专家学者们继续去研究吧。
第十四怪.牛拉鼓声如雷震,秦汉雄风催奋进
锣鼓在全国各地都有,南雅北雄,北方锣鼓以雄浑壮豪著称,其中尤其以秦汉战鼓为最。而秦都咸阳又以秦汉战鼓的发源地而特别受人瞩目。
作为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秦汉战鼓在咸阳非常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有。在咸阳,除了过年过节耍热闹必有锣鼓之外,各家个户过红白大事也都必有锣鼓,红事以欢乐鼓助兴,白事以哀乐鼓致祭。
秦汉战鼓以逢年过节的表演最为雄壮,锣鼓队伍一般由一面大鼓,数面小鼓,若干铙钹、大小铜锣,牛角号等乐器构成,以大鼓引导,铙钹、大小铜锣等配合,鼓声如雷震天撼地,铙钹似霹雳激荡风云,大小铜锣与牛角号如凤鸣龙吟填补空白,整齐划一的鼓乐旋律让听的人不自觉的豪情满满,雄心勃勃。这些锣鼓调谱既独立成章,又联缀成套。谱调由“出征鼓”、“交战鼓”“得胜鼓”三部曲构成,又有“风搅雪”、“龙虎斗”、“九转莲花灯”、“鸭子三拌嘴”等各种鼓调,变化多样又相互衔接,起承转合各有章法,音响轰鸣汹涌澎湃如惊涛骇浪,场面极为壮观与宏大。绝对让人在震撼与兴奋中回味无穷。

咸阳的秦汉战鼓,市东郊以渭城镇坡刘村的最为有名,旧时每年的正月十五必定的要到市里表演。届时一前两后三面大鼓雷声轰鸣,鼓手头匝白羊肚毛巾,身穿对门襟卧龙褂,腰缠红布腰带,双手轮着扎着红绸的大鼓锤左右开弓,上下挥动,气势逼人,威风凛凛;如大兵压境,步步为营。百名铙钹手们则是昂头挺胸,跟着鼓调敲击红绸拴着的铙钹,大镲高翻事时铙钹金光闪耀,红绸在金光中舞动,那气势犹如虎狼冲突,万马奔腾,让敌人胆战心惊。铜锣手们人人精神抖擞,个个意气风发。在前行中高举铜锣反扣敲击,与铙钹接续呼应,随着鼓点的变化发出或高、或低、或粗、或细、或老、或嫩的音响,让人无不叫好。
市西郊的锣鼓以两寺渡、东南坊的牛拉鼓最为有名。牛拉鼓,顾名思义是牛拉的鼓。为什么要用牛拉鼓,因为鼓太大,直径在两米开外,人是抬不动的,只能用牛车拉着。《诗经·大雅》中有“贵鼓维庸”的说法,“贵鼓”即是大鼓。大鼓鼓声沉稳,共振强音,回声隆隆不绝,几十里外都可听到轰鸣。以这样的大鼓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再现了秦汉雄风,体现了秦汉虎狼之师的阳刚霸气。想想看,当卫青霍去病军中这样的鼓声雷鸣起来,匈奴人会怎样的闻鼓胆寒,未战先怯起来。
牛拉鼓表演场面宏伟浩大,除两面直径两米左右、饰以龙凤呈祥的大鼓之外,还辅以直径一米左右的六到十二面小鼓、马锣四五十副、大锣十余副、牛角号或海螺号二三十副、铙钹百副以上,再配以数十名绑子和绞子伴舞。鼓手穿对门襟白衬衫,外套黑背心,腰系绿色腰带,黑裤黑鞋,头裹白毛巾,斜挎一条红绸带(或写着字的绶带);梆绞舞者穿对门襟白衬衫,外套天蓝背心;铙钹、大锣、马锣、螺号敲击者穿白色对门襟衬衫、黑裤、黑鞋、黑腰带,头裹白毛巾。
牛拉鼓队的表演有行进和场地两种形式。行进表演时,百余副铙钹排成数十排,大锣小锣列在两侧,中间小鼓摆成方阵,螺号列一横排,最后两面大鼓,鼓手面向锣、铙、小鼓队员们,边击边舞。原地表演时,两面大鼓列在场后,小鼓、螺号,大锣依次排在大鼓前,百余副铙钹站成八字队形,小锣分别站在铙钹队前。此时,梆绞舞队可站中间,随牛拉鼓节奏,边敲边舞,以增强气氛。

整个百余人以上的锣鼓队员,全由牛拉鼓的鼓手指挥,牛拉鼓敲的锣鼓谱,以广为流传的什样锦为主。其中分四个鼓头、四环花样、两个主调,鼓头有三起三落、杀鼓头、单惊鸣、干鼓头。敲时,每段可单独使用,也可连接敲击或穿插使用。四环花样有单劈、单槌、单过桥和双铃。两个主调包括干鼓番和四季花。表演时,鼓手可随意从鼓头中选一段做开场,然后转入四环花样中某一段。干鼓番用得最多,也是全曲的高潮。四季花特点是亮大锣与干鼓番形成鲜明的对比。
牛拉鼓表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牛车上的鼓手,人们称之为鼓头。鼓头身着白色中式对襟布衫,外套一件滚有白边的黑背心,黑裤、黑鞋,系深蓝色腰带,头包白毛巾,从左肩斜挎一条红绸带。双手各持长约50厘米的鼓槌,鼓槌上拴着红绸,边敲边舞。动作具有“刚而不蛮,逸而不浮,稳而不沉,狂而不乱,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风格。近年来两寺渡、东南坊多有以漂亮女性为鼓头的,常常使人想到梁红玉击鼓抗金兵的故事,别有一般滋味。
“秦汉战鼓”植根于咸阳,流行于八百里秦川,当之无愧的成为一种汉唐雄风的象征,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体现着奋发向上的中华民族精神,凝聚着人民间的力量。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教学之余,也写些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以哲理性见长。有百余篇散文、诗歌散见于多种刊物,并有《佳儿传奇》、《生死孽缘》、《雪夜惊魂》、《情断大年夜》等小说问世。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