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经过长时间的紧张准备,一切就绪。1960年的元月1日凌晨零点50分,导流隧洞进水口,一声震天动地的爆破,黄河水激起的巨浪高达几十丈,汹涌澎湃。拦截隧洞进水口的岩石和草土围破碎了,吼叫着的黄河涌进了这条巨大的隧洞,形成一条683米长的地下黄河。河水进入隧洞以后,坝址一段河道水位骤降,流量减去一半,紧接着,建设者们展开了和黄河争夺河道的猛烈战斗。
20多辆截重自卸汽车从峡谷口的河南料场,由三立方米的电铲一斗一车地装着石块和葡萄串,风驰电掣般地开到戗堤轴线的南侧,一车一车地迅速往河里倾卸,河水被砸得飞溅出高大的浪花。就这样不停息地在激流里抛石筑堤,河道渐渐缩窄。经过7个小时的战斗,戗堤飞斩千尺浪,河道被完全堵塞了,再也看不到它那恣意狂奔的激流了。
在截流胜利的鼓舞下,全体职工干劲愈鼓愈足,从此,开挖大坝基坑,准备浇筑拦河大坝便迅速展开。
当大坝基坑河段开挖出25.5米深的河床时,李发喜看到了河床底部的石板全是连在一起的,并且冲刷的痕迹还能显而易见。这说明在亘古以前,两山是连在一起的一座大石山,只不过是经过多少万年被黄河水冲刷而被劈成了两半。
李发喜站在河底的岩石上,惊险地抬起头来,仰望高空,这不仅使他觉得天高地迥,而且还有天荒地老之感。壁立的山峰,简直高耸入云,从脚下到山顶,全是苍莽的石壁,只露得中间一线的青天。恐怕只有日月正中天时,才可能会有光明透过。
于是,李发喜感慨万千,吟道:
黄河像千匹烈马,
呼啸着扬蹄东下;
两岸岩壁如削斧砍,
朝苍茫的天际高插。
——
来自新安江的英雄在半空灵巧地来往,
来自三门峡的健儿又把这里奔腾的浪花拜访。
脚手架似森林在八方竖起,
机器日夜鸣奏着粗犷的歌声。
——
瞧,电站的蓝图在一天天展开,
毛泽东思想大放异彩。
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
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
我们正在改变着祖国的一穷二白。
——
刘家峡,亲爱的刘家峡!
你这宏伟壮丽的电城,
千万般温暖的电流,
将在你身上发出,
绕遍兰州,
通向北京。
——
刘家峡啊,
心爱的刘家峡!
你是黄河上最大的一颗明珠,
我们从你灿烂的容颜上,
望见了社会主义建设飞跃的步伐。
5
1960年的3月6日,在小川大礼堂召开了工程局全体职工大坝工区,开挖团和土建团等单位的领导人会议。
这时,李发喜已被分配到工程局技术处定额预算科当了查定员。
大会一开始,局党委书记杨一木首先总结了前期工程的成就。
他说:由于全体职工同志的努力,导流隧洞提前一天打通了,又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衬砌,这就为提前截流赢得了时间,最难能可贵的是,我们7小时就斩断了黄河,擒住了黄龙,要“黄河听令”的口号实现了。并且大家又巧挖基坑、快速凿毛,认真清基,为抢筑大坝交出了工作面。
同志们:准备好砂石骨料,准备好强化拌浆器,准备好搅拌机,准备大干吧!
同志们:把水准备好,把电源修好,把汽车准备好,把震捣器准备好,把一切工作都准备好,我们要万众一心,全面贯彻“集中力量筑大坝”的方针,我们的战斗口号是:日破三千,保打两万,“七一”献礼,稳定局面。我们要创造长条、高层、大块的新纪录,我们要高速浇筑大坝,我们要把优质、高产红旗插!
同志们:汛期很快就要到来,黄河水位在不断上涨,我们要与洪水赛跑,一定要把大坝抢筑起来......
于是,与会人员精神振奋,议论纷纷,恨不得马上就投入战斗。
1960年10月,大坝终于建立起来了。可是直至1961年元月,工地上人们还在繁忙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并且为鼓足干劲,土建团还在工地现场开了一次“两忆三查会”:两忆是忆民族苦,忆阶级苦;三查是查立场、查工作、查干劲。
在几个人诉苦后,李发喜忽然听到说赵清海连长控诉,顿时吃了一惊,难道这里也有个赵清海?他便专注地倾听着、看着,结果他看清了真面目:他已是黝黑的脸庞,显然是劳作的烙印。
一瞬间,他黯然失色,未语先泣,哽咽着说:我没有家,我是黄河的儿子,我老家在河南省太康县,是1938年因中央军在徐州被日本人打了个败仗,为了撤退,又怕日寇追击,蒋介石便命令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用飞机炸开了郑州以北的花园口黄河大堤,痴心妄想以黄河阻住日寇的进攻,结果是个大失败。
黄河洪水猛兽般冲进了淮河,致使泛滥成灾,造成河南、安徽、江苏死亡人无数。幸亏我母亲带着我和妹妹逃了出来,沿途乞讨,后来,到了一个叫疙瘩村的地方,我被日本人掠走,母亲和妹妹被日本人杀害。
父亲始终没有下落,最后,我和一批青壮年又被日本人遣送到了吉林省小丰满电站出苦力。整天在日本人的监视下,稍有懈怠,便挨皮鞭。我们吃的是猪狗食,披的是麻包片,晚上像牲口一样被赶进山沟里,冻死饿死很多。我也骨瘦如柴,憔悴颓丧,结果,我终于熬到了日本投降。是中国共产党把我从苦海里救了出来。
谁知李发喜还没找赵清海取得联系,不想在1961年元月22日,突然在小川礼堂召开了紧急会议。杨书记一开始就给大家报告了个令人吃惊的消息:今年由于旱灾严重,全国有9亿亩土地绝收,粮食大量减产,甘肃人均不足4两粮食,因此,这就要大闹饥荒,非饿死人不可。
不过,党中央已作了安排部署,全国一盘棋,发动全国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甘肃要从各工程单位抽调大量人员,向外省粮食较好的省份输送。每调出一个职工,就能救活三个群众。光兰州市就要调出10万人。我们刘家峡也要缓建,抽调5000人,组成刘家峡支援师到江西拓林电站支援建设。我们一定要响应国家号召,服从上级分配。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使大家震惊了,人们哄然一片,议论纷纷,有的说电站还不成哩,有的说我们的任务还没完成。
最后,各单位终于接受了抽调名额,散会了。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李发欣,1933年4月生,洛宁县底张乡中高村人。1955年7月参加刘家峡水电站建设;1961年奉命到江西拓林电站支援建设;1963年回到底张乡石井头翟家村担任民办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