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流转,账韵悠长
文/黄民锦
穿过老旧的长巷,我来到财税博物馆。一缕悠远的声息如影随形地回旋在耳畔,如低沉的倾诉,似延绵的呼唤。蓦地,一本陈旧发黄的会计账簿映入眼帘。夕阳的余晖,投射到账簿。多么亲切熟悉的物件,遥想当年,我与其有亲密关系,那是曾经的过往:记账、算账、对账。岁月倥偬,可用“耳鬓厮磨,亲同形影”来形容。青春老去,从青葱少年,走向中年,直到老年,我不会忘记与账簿相伴的多少个日日夜夜。账簿,如同我的年轮,不知哪一个刹那,忽然间滴答了青春回声,就从成长的轻快变奏急转为老去的旋律。
账簿端庄厚重,没有精美的装帧,堪称“素颜”。它有如蓬头垢面的农夫,朴实是其身影,册页是其身量。夕照下,账簿抖落一身沧桑,时代感扑面而至,饱含岁月的痕迹,携裹着历史的尘埃。账簿负载着会计文化与历史,透过它,我们可以触摸到会计发展史的肌理。
此刻,书写记账的沙沙声和算盘噼里啪拉声响在我的脑海回荡,这是一支令人难忘的“历史”之歌,流淌着会计人深沉的情感,财会人的“乡愁”。会计人永远记得曾经的的年华,记过的账簿。一股爱与离愁,悄然在我心泛起。
我在账簿展柜前驻足。征得工作人员同意,捧起沉甸甸的账簿,轻轻打开它,账页发出窸窸窣窣声响,似乎在向我倾诉曾经的荣光。这是一本活页式明细分类账簿。一道道笔直横线,一条条笔直竖线,如树之纹理,叶之筋脉,相互交叉,组成一个个小格子,层层叠叠的一行一格,爬着灵动的字符。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元角分,一组阿拉伯数字,仿佛是账簿深遂的眼睛,在我的眼睛中熠熠闪光。耳边仿佛响起算盘声声。时间在我的惊鸿一瞥中停止了流动,一串串字符藏着岁月的时光,有穿越时光之感。
我细细端详账页上的字。字迹圆润娟秀姿媚,端庄婉转灵动;字形流畅秀美婉约,细而倾斜且饱满,当为女性所书。一个个数字,留下一串串财会人的足迹。一道细线,将账页隔开,仿佛是一枚书签,告诉我们此页精彩,应当要细细读。何尝不是呢,记账、算账、扎账、对账是个精细活,需要拥有一颗耐心与细心,一点也不能马虎,丁是丁,卯是卯。
哟,醒目的一行红字,应是记错账时使用的红字冲账法,如同计算机的删除键。会计人员不是神仙,也有出错时。
账簿是财会人写给自己的锦书,有深永,有韵致。但如今,“山盟仍在,锦书难托。用《尚书.盘庚》:“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来说明财会人员与账簿的勾连,颇为贴切。人惟求旧,说的是财会人员需要老成持重,当然“旧”些好,稳重些好,经验老道些好。器非求旧,反过来说,器惟新也,也就是说使用的工具当顺时而变,以提高效率为先。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我知道,有的东西消逝了,有的东西生长了,但血脉却在流淌着。“谁谓古今殊,异世可同调。”方今,金财工程方兴未艾,记账数字化成燎原之势,账簿已悄然老去,而世界依然年轻美丽。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走出财税博物馆,街道旁边,草木正扶疏,水漾碧琉璃,草长莺飞,落英缤纷。风物变幻,各有意韵,而人世间的生活也如同不断变换的风物一起,越发绚烂起来。古巷深深几许,站在巷与巷转角处,我隐隐听到儿童诵读声: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自将磨冼认前朝,”我不由感叹。
笔端沧桑事,心头不了情。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写道:记住那些该记住的,忘记一些该账忘记的,改变一切能改变的,接受所有不能改变的。是的,我们不留住过去的时光,那么,就让账簿优雅地老去。
作者简介:
黄民锦,供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现为第五届全国预算与会计研究会个人理事、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历任国库处、政府采购、法规税政处长等职。曾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百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