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在
文/李欣乐
“在我对自己存在的确认与我试图描述的这份确信的内容间,存在着一条永远无法填补的鸿沟。从此之后,我永远都将是自己的陌路人。无论是在心理意义上还是在逻辑意义上,真相众多,但同时真相也并不存在。”
夜色笼罩在天津西郊的一个小镇上,时间已是晚上十一点。对于这样一个不至愁吃愁穿但也没有太多闲钱去挥霍的小镇来说,这个时间已然睡去,只有依稀几个人影进出网吧,偶尔还能听到几个醉鬼在街边呕吐的声音,绿皮火车驶过的响声震动着周围的大楼,骑着电动车的人在哈欠与抱怨中赶去单位上夜班。不过这无所谓,这些不足以惊醒这个城镇,反而会让它睡得更加沉稳、更加心安理得。我出生在这个小镇上,说不上好也不算坏,不过应该是好的面更多一些,至少对于高考生来说,这个小镇已经仁至义尽了。我就是这般,拿着并不值得夸耀的成绩——我对这样的成绩毫无怨言,因为它与我的努力程度十分相衬——考上了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与天津有一千八百公里的距离,我无法想象这段距离的意义,只能借助中国地图,模糊地了解这一段我永远走不完的路程。后来我到了成都,一切都顺理成章般得完美贴合,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差异与不适应(仅仅是局限在方言上),我无法真实地意识到自己身处天涯海角——即使是听着异乡的方言,看着始终朦胧的、无色的天光。我常常躺在床上,思考着不可思议的原因,如果我本身就生活在成都,那么我将不会感到如此的不真实,在彼时看来,天津却成了遥不可及的异乡,剩下的问题则是这十八年处在一地的时光究竟意味着什么。长时间的思考逐渐走出我接受的范围——最令我感到不适应的地方竟不是所谓人文地理的差异,而是自我产生的强烈的不真实感,而这不真实感恰恰是因为对环境的过分适应,如此往复,直至这份适应与时间匹配。
小时候,大概是六七岁,也可能更早,我似乎十分中意从一辆寿终正寝的自行车上卸下的把手件,我不知道这为什么会吸引我,但我当时的确是把它视如珍宝。不知道是哪一天,把手件在我过马路的时候掉到了地上,我本能地伸手去拿,一辆面包车的轱辘从我手边小几厘米的地方滚过,只留下一阵若无其事的风和弹到手上的两粒石子,就在这个地方。我不知道当时我的表情,这一切都是我父母前些日子做饭时聊天偶然提起的。我看向我的右手——一恍惚间,我对它产生了一种无法言状的陌生感,它也响应我一般突然沉重了很多。在父母的闲谈声中,我自顾自地幻想失去右手的生活,这为它注入了力量。于是它变本加厉,变得愈发沉重,我感受到了持久的失控感和无力感。这份奇妙的感觉令我慌乱,我反复将右手攥紧,握到的只是一片虚无。在这样来来回回的机械式的动作中,只是一味地感到脱力、没有实体感,仿佛它早已生存在未知的世界,留下的只是心理的伪装,我不能接受已有之物的失去——哪怕是在幻想中,这让我十分恐惧。终于,这样荒谬的挣扎被父母的呼唤打断,我的意识拉着我的手回到了现实。
夜色已深,我站在路边怔怔望着眼前的一道河(这好像就是赫赫有名的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并没有太多感触,这条河我已经看了二十年了。但我依然借着月初时分散落的最幽亮、最温柔的月辉点燃了一根烟。烟头的火光与遥远的月对望,回忆随着烟气的上升而逐渐浮起、涌出、朝向不可控的方向义无反顾地流去。曾经在这个地方,我(大概)和那些酒鬼一样,喝得醉生梦死。我依稀记得当时对某些东西特别不满,于是和父母说出去遛弯,想在外面一醉方休,后来再睁眼时看到的却是陌生的天花板。当我注意到胳膊上的注射针和血压仪时我才意识到这里是医院。我的父母就在旁边,后来说了什么记不太清了,大概是一些安慰的话。后来父母和我说,当时我已经没有意识了,幸好我的初中同学正好路过——我要感谢他在黑夜中认出了我以及我曾经告诉过他我的住址——看到我喝醉成这样把我带到了我的家里。离开那个保住我一命的地方,晒得人喘不上气的夏日阳光和喧嚣吵闹的街道都让人倍感亲切。从那天之后,每每回想此事,都感到一种莫名的不真实感,我甚至偶尔会怀疑这样的事是否真正发生过,唯一留下的依据只剩父母和朋友的讲述和那幅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无比荒谬的图景——医院前晒出热气的街道与熙熙攘攘的行人,而我正以第三视角,望着自己从医院里缓缓出来,迎着热烈的阳光眯上了眼睛。仿佛是有人在窥视我,又仿佛是我在街道的一角,默默地看着别人。
在夜的深沉中、昏沉的灯光下,一个二十岁左右,夹着香烟的少年一刻不停地望着水中的月亮。我看到他的思绪愈发散乱而矛盾,他的表情愈显蔑视,他的眼睛无由地凝望着水的更深处。我想搞清楚他在看什么,于是向他靠了过去。我的动作没有收敛,但不论是寂静的夜、沉睡的小镇还是那个少年都没有意识到我的存在。我顺着少年的眼光看去——在月的倒影下,隐藏着一条小鱼,被平缓的水流温柔且不容反抗地推向远方。
作者简介:
李欣乐,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四川师范大学新青年文学社社长,四川中闻网签约作家。
第八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4年3月31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八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100名左右,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