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昼夜 终激浪花
——《绣江流韵》代序
查晓东
老朋友郑世兴先生近日嘱我为他的文集《绣江流韵》写序,我开始觉得难以从命,因为他不是一般的资深医生,更是一位很有成绩的文坛俊彦。无论从年龄、阅历等方面,他都堪称我的老哥和老师,我怕写不好愧对他和他的作品。但他却热情真诚地鼓励我,并陆续发来多篇文章和几幅图片。盛情难却却之不恭,我只好答应努力为之。
他的这本文集,共分四个部分:人文篇,主要写怀念师长的文章;乡情篇,是写故乡及乡愁;感怀篇,主要是忆亲人的文字;杂说篇是收入其他的散文、随笔、言论等。共收入文章70余篇,大约 8万字,图片近 20幅。另外还附有别人写他的几篇文章。
他在一篇文章中自叙道:我1961年参加工作,学生时代受语文老师影响,酷爱文学,却懵懵懂懂报考了医疗专业,当了医生。工作后,业余仍坚持写作。我觉得,由于他的勤奋与执着,他是在医疗和写作两个领域,均取得了双丰收。如今,虽是85岁高龄的人,却仍然“笔耕不辍”,没有执着地热爱和具有超强的毅力,绝对做不到。
我有幸拜读他的部分主要篇章,有这样几点感受。
一、 他具有“大医精诚”的品德。医生是他一辈子安身立命的职业。从他的数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热情而淡定,仁慈、谦恭却精于医术的良医形象。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大医精诚》,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郑先生就是这样的大医。他回忆说,从1961年毕业分配到淄博市博山工作至退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近40个年头。因为工作原因,全区269个自然村,他比较熟悉的估计至少也有几十个,他说特别是一些山村因为这里的人文故事和他在这里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淳朴民风,“即使只去过一两次,却也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足见他与百姓的感情之深。1963年4月他从驻博山的一家市级医院下派到当时的蕉庄公社,开始担负蕉庄、岜山、徐雅等几个村的医疗任务;后来又到荫柳片担任医疗预防工作。无论严冬酷暑也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有人请他出诊,他都是随叫随到。如严冬的一天傍晚,尚庄有人来请他出诊。去后看完病,“鹅毛大雪满天飞舞,弯弯山道早已变成白茫茫一片”;有一天,天还没亮,病人家属又敲门求医,他二话没说背起药箱就走。他给老人治病,老人的女儿对他非常感激,为他端来洗脸水,端来还冒着热气的豆腐脑,还有煎饼和咸菜。他付的饭钱和粮票,人家却偷偷给他塞回了出诊箱里。他奉命调回博山时,社员们都纷纷到村口为他送行。
他之所以会有如此的仁心,除了个人原因,还与传经布道的优秀老师有关。他回忆在校学医的经历,朱庆祥老师言传身教,他牢牢记住了毕业时老师叮嘱他们的话:“对待病人,要有一颗老太太同情自己女儿的心”,这临别赠言成了他从医的“座右铭”,为此他践行了一生。
二、 他是一位十分重情重义、懂得感恩的人。古人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他重亲情故乡情,重友情师生情,重医患情人间真情。这都体现在了他的日常行为中,为文则体现在了文章的字里行间。有真性情才会有真文章,写真文章才能真动人。他头脑也非常好使,小时候的事情,与人交往的许多往事包括细节,他回忆起来都如过电影般历历在目娓娓道来。如他对祖父的回忆:他老人家“那深邃的目光”,有着绅士般的风度,总是“喜怒不行于色”;他“从来不坐上首的椅子;喝酒从来不超过三盅”。特别是记得祖父常对他说的“一等人用眼教,二等人用嘴教……”,这也就是说,聪明有悟性的孩子,一看大人的眼神,就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去做,不要等到去告诉你怎么做。足以说明他一直传承着他的家风、家训。
对几位老师关心自己的故事,他铭记在心感激涕零。一次他复习功课误了开饭时间,副校长和一位总务处的老师分别给了他一条香肠和两个窝窝头,那可是他们将自己的晚餐匀给他的。对报社老编辑与自己来往的旧事,他都点点入心,注情笔端,写成文字。如对淄博日报建报创始人之一的谭连先生,郑先生从一个标点符号、两本稿纸、三篇文章入手,细腻地道来了两人非同寻常的交往和友谊。
他对德高望重的良师与长者,总是满怀敬重之情并以他们为楷模。他深情回忆淄博老市委书记王士超,因为1961年至1963年,他有幸因医疗保健工作,在书记身边工作一年零七个月。他那时刚刚走出校门、涉世未深,老领导对他的教诲和影响使他受益终生。他通过《院中树下讲故事》《看望首长情深意重》《广场纳凉与民同乐》《医院看病平民本色》等看似平凡却令人感动的点滴小事,小中见大,刻画了一位主政一方的书记可亲可敬的形象——既像官又不像官,联系群众平易近人。
他回忆说,在他负责治疗的病人中竟也遇到过”恩师”。他说自己这代人没有学过外语,可在后来的职称晋升中,外语又是必备的条件。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一位叫范中廉的大学英语老师,因肠癌术后住院休养,就住在他分管的病房里。当范老师得知他的情况后,开始用简单常用的英语与之交谈,后来教他背单词,做英译汉、汉译英的书面练习,再后来,竟将他自己编撰的《汉英词典》部分底稿借给了他。他经过自学,在晋升高级技术职称时,英语竟考了 87 分。他说,自己怎能忘记这些贤良之师,怎能不感恩呢?
三、他对生于斯从小长于斯的故乡一往情深,多篇文章予以寄怀。如在外多年后回到家乡时,尽管已是物是人非,但“旧时的人和物却难以忘却”,且刻骨铭心地动真情。你看,他忆起跟母亲在东坡摇着辘轳打水浇玉米的情形:“搬杆子拧水”不仅是力气活,而且还是个技术活,弄不好会被辘轳把打倒。天旱水位低,井深,拧几十圈还提不上一桶水来。拧慢了,水井离玉米地又远,水少淌不到地里就被久旱的土壤渗了下去,所以只得快摇辘轳快提水桶,直到累得手麻臂酸。真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人之所以怀念故乡,留下童年少年的难忘印象,关键还是怀念故乡的人,尤其是父母、亲人或老师、同学、好友,以及美好的环境。他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出生在济南市章丘明水的绣江河畔,那可是北宋文学家李格非、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故里。他自豪地说,是绣江河水滋润我成长,浓厚的清照文化氛围陪伴我成长。所以他多篇笔墨勾勒、描写故乡的人和事,缅怀与寄托浓浓的相思情感。这应了古人张先在《千秋岁》中吟道的: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从他的文章了解到,他的家境不算富裕,父母亲为了培养他含辛茹苦,尤其是母亲用她的汗水、泪水和心血把他抚养成人(母亲命运多舛,一手拉扯大他们五个孩子)。他的几篇文章里,都始终流露出对慈母春晖般养育的无限缅怀之情。他还深情回忆少时师长们的恩泽,说是这些“染绿了我的心田,给了我力量”“校训、家训时刻萦绕耳旁。人还要感恩磨难,因为它会令人更加坚强”。郑先生年轻时没少经历磨难,但他始终愈挫愈奋、踔厉向前,终于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最后一点,我觉得郑先生的文章多篇文笔优美,文辞隽永,引人入胜。从他的文章可以窥见,他几十年来不仅捧读了大量医学书籍,同时由于爱好也阅读了很多文学书籍,再加上勤于业余挤时间、灯下“爬格子”,所以写作水平也呈螺旋式上升趋势,越老越显文章情感厚重风格老辣,特别是他的多篇散文,他善于运用借景抒情、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段,借助象征、衬托、白描、引用诗词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了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文章更具感染力说服力。
如他写《铁匠精神》,开头这样写:“毛嫩小子学打铁,挣了钱来腰里掖。回家塞给二爹娘,赶集籴粮不挨饿”。说起济南市章丘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曾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尽领风骚的宋代女词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明代戏曲家李开先等文化名人,但是这里还被誉为“铁匠之乡”,打铁便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样的开头,引用家乡一首童谣就自然而然引出话题,并搬出了非常有代表性的李清照,然后马上笔锋一转说打铁。干净利落地开头,简洁明了。又以小时候在街头看打铁的细节,特写了打铁的生动现场:到了掌灯时分,此景更是美不胜收。他们风餐露宿,常常是“二把车子三张嘴,一箱,一钳,一手锤”,真是“早行鲁中胡山下,夜宿蒙岭斜石堆”。锤点一落,火星四射,他们浑身的衣裳被烧成了马蜂窝似的窟窿。寥寥数语,如现目前。他写“更有不少人为了生计闯关东,到关外打铁谋生”“关东红炉多如林,一听口音章丘人,问声老乡饥和寒,满面阴云泪纷纷”。
这些生动丰富的表现手法的运用,都不是一般作者可以为之的,更不是一般医生为文就可以做到的。尤其是他在此文结尾处的总结升华:铁匠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她是大国工匠精神的一个缩影。这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精神文明的传承。“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理当学习铁匠精神。这就映射出了新时代所要求的、该当传承与弘扬的可贵精神。此段可谓铿锵有力的格言式警句。
综上所述,我感到,郑先生其本身就是一部浓香馥郁的厚书,一位写作楷模跃然纸上,其精神财富极其丰腴。他不仅收获了医疗事业的硕果,为百姓健康竭心尽力做出了应有贡献,而且被评为高级职称;还从1985年开始,连续15年被淄博日报评为模范(优秀)通讯员,还被博山区委、区政府授于“七五”期间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等等。
就他的整体水平,包括品德、作品、阅历、经历等来说,我觉得他堪称医生中的作家,作家里的良医。如今,时光荏苒,他已度过了85年无愧于己无愧于人的岁月,却仍然头脑清晰、精神矍铄,家庭幸福,社交和睦,更何况将有一本耕耘积淀六七十年、收获满满的见证——《绣江流韵》问世,这不就是善人善报、人生之福吗?

作者简介:
查晓东,男,现年73岁,淄博日报社主任编辑退休。现为淄博市诗词学会宝山诗社社长,另兼任少量社会职务。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