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锅饭的时候,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可见当时工分对社员的重要性。因为工分的多少,决定收入的多少。这也充分体现了按劳分配制度下,“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原则。

对农户而言,年终最关心的事,是各家的总工分与生产队的工分值。一个劳力一天挣多少工,由生产队领导小组评定。一般正常情况下,一个劳力干一天活挣十分工。另一种情况是定额工分,如割一亩麦30分,刨一个梁子8分,拉一车粪2分,巡逻一晚5分,锄一亩地10分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固定工分,如民办教师,大小队干部,赤脚医生,饲养员,社办企业的成员等,都按本队前五到十名平均分计。
评定一个劳力每天挣工分多少的依据是,一个劳力的综合能力,包括体力技能、手脚快慢、年龄性别等因素。底分意味着一个劳力干一天活儿挣几分工,也就是说,同一时间,参加同一类劳动,底分不同,各人挣的工分多少不就同。不论男女老少,只要参加集体劳动,就有一个底分,一般来说,青壮男劳力每天10分,半劳老汉妇女每天8分,中学生一般是6分。底分一般一年或半年评一次。大部分劳力底分不变,变化的只有个别人:一是长大成人的要增加底分,二是年龄到一定岁数的老年人要减分。曾经有黑人红人之说,就是在队长跟前吃香的人,干的活轻,挣的工分多,这种人叫红人;而老实人干的重活,挣的工分少,叫黑人。

一个劳力一年获得的工分多少,意味着年终决分的多少。一年一个决分价,年景好了,一个工决分两元多,年景不好,相对决分就少,有时有的生产队还出现透支现象,就是支出大于收入。人多劳少的家庭,往往是透支户。总之,决分时,几家欢喜几家愁。
记得六十年代末,离过年还有二十多天的时间,老会计周志德,大队窑厂会计周红星,记工员周文远,全聚在我家,围坐在放满账本的小桌子旁,和本队会计我父亲结算年终决分账。两人打算盘,一人唱数字,声音宏亮,拉着长长的调子,一字一板地念:打一个几千几百几十几,打一个几百几十几……念完一组数字后,若两人得数一样,说明答案正确,记下来;若得数不一样,就得再来一遍,直到得数一致。两三天时间,才能核算完决分账。为了节省时间,几个人不回家,在我家吃饭。

工分制在大锅饭时起过积极的作用,调动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责任承包制,工分制随之自然被废除,从此,农民坐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列车,直奔小康社会。
2024年1月17日
【作者简介】:刘正军,西安市临潼区退休教师,从教42年,记录生活点滴。临潼区影协会员,作品偶见于报纸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