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明辨
----《道德经》启示录之十九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第19章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第19章译文:抛却聪明和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杜绝仁慈,抛弃道义,人民才会回复到孝慈的本性;抛弃伎巧和获利,就不会有盗贼产生;“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让人民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质朴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学问,就没有忧患了。
思绪流萤:
老子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是说一个统治者,如抛弃了自以为是的聪明和智巧,对自己和臣民都有益处;这里,引深述及“明辨”事理的为人做事,意在提示人们应克服“耍小聪明”的误区。
“明”字指日月交辉、大放光明,引深为“人要如日月一样,明白事理”;“辨”字指法官中立,听取原告与被告的陈述,做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是非判断,后引申为区分的意思;与“辨”相关的词语,如“明辨是非”、“学问思辨”、“质疑辨惑”、“辨证论治”、“鉴貌辨色”、“饮水辨源”等,皆说明人在世上,需要明辨是非曲直。
“辨”字两侧寓意人生有不同的方向,只有思辨当下,辨择人生,才可能走向人生的正途。宋代文豪欧阳修说:“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这指正直的人,既能明辨是非,又不会随意向恶势力屈节弯腰,引深点明了一个人应坚持原则,不可黑白不分,善恶不明;“难莫大于辨邪正”(《宋史》),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把尺子,衡量是非善恶、真假美丑,亦都应坚持正义,危难时刻守住自己心中的做人底线。
明辨与否,须睿智;比如,包拯是北宋的清官,相传有两个妇人曾为一个小孩闹上公堂,都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母亲而争执不下,包拯就让两妇人各拉小孩一只手,谁拉赢了,小孩就是谁的,当两个妇人开始拉扯时,孩子受不住双臂的疼痛大哭,其中一位妇人含泪松手,包拯便把小孩判给了放手的妇人,理由是“她不忍心伤害自己的小孩”,这便是明辨事理的鉴证。再如,明辨是非后,也需要坚持原则;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需要,总要把胡须剃得干净;但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后,他却8年蓄胡拒演,以示对日本侵略者的抗议和不为侵略者演戏的决心;还有鲁迅,他是我国现代的著名文学家,可他当年在日本留学时,学的是医学,后来受进化论的影响,也为灾难深重的祖国命运担忧,才“弃医从文”地以笔作刀枪,向一切丑恶势力宣战。
人生经过了路上的风雨煎熬后,可知“万事应有遵循,道法自然”;然而,给人讲道理,无人信奉;所以,好的人生,除了先天聪慧、后天肯于学习之外,也与慢慢“熬”出来的“清晰明辨”有关;比如,春秋末期,孔子游学路上,见两个小孩在路边争论,于是下车询问,得知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人最近,中午时却远,因为是形状大的近、形状小的远;而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早晨的太阳距人远,中午的太阳较近,因为是远了凉、近了热;这让孔子也一时不知如何判定两个小孩的谁是谁非,而这个“辨日炎凉”的故事,既反映了小孩的聪明早慧,也说明了获得分辨知识的重要性。
很多时候,打败一个人的不是失败,而是不进则退的状态;所以,越是成功,越要保持空杯心态,持续学习,精进自己,提升自己的辨识能力,让自己增值,既有居安思危的清醒,又有虚怀若谷的姿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还要开阔视野,放大格局,持续提升自己前瞻向远的能力;人往高处走,火往上面烧,一个人想要行稳致远,有时也要懂得激流勇退;如一直占据高位,不仅会引来猜忌,也挡了别人的进身之阶;所以,不能贪图名利和眷念权柄,学会笑着后退,方能保全自身;因为后退是慧,放下是福,知进退,明得失,才是人生的致高境界;人活一世,志存高远固然好,但首先要脚踏实地的做事,不可被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乱了心、迷了眼;在岁月中修炼自己,不流于浅薄,将厚德放在第一位,说实话、做实事、出实绩,方能利人利己,也能过好一生;如做人什么都不怕,无所敬畏、畏惧和顾及,就会出现误己害人的现象;因为,只有敬畏生命、自然、因果和规则,才能慎言慎行,周全有度,坚守底线,未来无憾。
《礼记·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儒家文化的哲学思想,是知与行、人文和科学、为人与为学的统一,也是为学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意为有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胸襟,且以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去求精、求深的博取众知;“慎思”意为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索,亦是对所学知识的内化,达到由表及里、融会贯通、通达事理,更是“博学”的升华;因为,不思无法学以致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明辨”意为明辨是非、明辨真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学是越辩越明,不辩则是“博学”的鱼龙混杂,良莠不分;“笃行”意为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地向“明辨”的目标和方向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明辨是“博学慎思”的结果,是“笃行”的目标和方向;“笃行”是“明辨”的延续和最终的实践,不“明辨”无以“笃行”;无“笃行”,“明辨”也失去了实际意义,而想做成功一件事情,“明辨”和“笃行”缺一不可。
孙中山先生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视为有机的统一体,他所指的“博学”,是要学习“古今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其次,他也告诫青年:学、问、思、辨、行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把“观察”和“判断”统一在思维方法的运用上;这看出,孙中山强调了学、问、思、辨、行的辨证关系和认识规律;同时,在求知明辨的路上,天下至拙,亦能胜天下之巧,因为投机取巧,赢得了一时,赢不了一世;比如,盖房子,如地基不牢,房子必然会塌陷;可是,聪明的人往往喜欢走捷径,不愿下“笨功夫”,岂不知,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的积累,反而可把事物明辨得更透彻,也能比别人走得更稳、更远;这也说明,没有谁会一路风光无限,也没有谁会一直失意潦倒,好的人生须在时间里“慢煮细熬”,只要“熬得住”,“熬”宽自己认知的边界,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周易》中云:“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真正拉开人生差距的,不是财富的多少,而是认知的不同;若一直固步自封,刚愎自用,只能原地踏步;若不断自我反省,修正认知,就会看到更多的可能;突破认知局限,打破思维惯性,是实现个人跃迁和提升自身维度的最好方法,而积累经验,“熬”浓资本,像荷花那样,不断自我沉淀,积蓄力量,用29天开满半个池塘,再用一天开满整个池塘。《菜根谭》曰:“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有人少年早慧,也有人大器晚成,每个人的起点各不相同,但决定人生厚度的,往往是日后的积累、沉淀;起点再高,如没有后期的持续积累,最终只会才华尽失,泯然众人;起点再低,如能不断地沉淀自己,一定会在某一天,成就最好的自己。
积累经验,厚积薄发,才能“熬”浓自己打拼未来的资本;人生,万事难如意;生活,处处皆辛苦;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每个人可能都会走过一段难熬的日子,除了自渡,别人爱莫能助,只有自觉自省,“熬”过难关,才是积极的自我警醒,进而迈入新的辨识境界。
同样,与其后悔过去的无为,不如勇敢尝试,去实现人生的华丽转弯;清华大学校长薛其坤,在总结个人经历时,用了四句话:“两次考研失败,七年读研坎坷,八年留学苦乐,十五年创业喜悦”,其背后都是屡战屡败、再屡败屡战的坚持,而只有坚持,才明辨了人生发展的大境界,亦能使自己持续地走向新的卓越。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