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战黄河
1
1959年的7月24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到处都是热烘烘的。就在这时,一辆崭新的解放牌汽车,载着几十个青年在刘兰公路上奔驰着。这是一批来自全国各地支援西北建设的青年。是从甘肃省兰州市到黄河刘家峡水电站工地参加建设的。
汽车在原野上飞奔,远远的山川河流,高低起伏的平川阔野尽收眼底。在这空旷苍茫的天地间,大家议论纷纷。有的想到那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还有说好像看到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景......”
大家正在不住地张望和议论着,忽然一个20岁出头的青年,他在沉默寡言后,突然铿锵地说:“同志们,咱们还是来谈谈黄河的事吧。”
于是,大家便戛然而止,转向这个生机勃勃、中等个头长得很讨人喜欢的青年。
他那双大而亮的眼睛,使人一见就深刻铭记在心,认为如果他不是完全是个老练而胸怀宽广的人,这两只“心灵的窗户”说明,显然他是一个很精明的人。
他叫李发喜。来自河南省洛宁县。接着他又说:“咱们这次支援西北建设,领导把我们分配到刘家峡水电站工地,这是为了治理黄河。”
常言说:“黄河百害,唯利一套”,其实这是千百年来无大治理的结果,致使人们抱怨地哀叹这‘母亲河’像暴戾的母亲。从3000多年前,我国有历史记载到解放前止,黄河泛滥决口多达1500多次,重要的改道就有26次,泛滥波及的范围极广,所以人们哀怨地叹道:“千沟万壑输泥沙,滚滚浊流出山峡; 上面冲刷下面淤,水旱灾害祸万家。”
于是,他停了一下又说:“现在可好啦,1957年7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议《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就是黄河干流阶梯开发计划。将在干流上修建46座拦河坝,使黄河变成阶梯形的梯河。彻底把黄河这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腰’治好。这虽然是远景规划,也是给我们大家的使命!”
“好!好!”大家听后,心情无比激动,觉得能为治理黄河贡献一份青春和力量感到无上光荣,便都不由欢呼起来。
过了一会,不想大家还在痴迷的深思中,汽车已缓慢地爬下了平坦的山坡,瞬间,看到峡口上空那高悬的“征服黄河,让黄河为人民造福”等金光闪耀的大幅标语,顿时,大家的心激动得像跳了起来,恨不得马上就去投入战斗,不由直呼:“啊,到工地了!”
此时。炽热的太阳已经偏西,照在峡口外波光粼粼的黄河上,像一面明镜,泛着金光,好像黄河里面也有个太阳,金碧辉煌,风光旖旎,大家似乎飘飘然进入了工程浩大的工地。
2
第二天清晨,太阳还没有出来,东方山后的天上,几块浓云薄如轻绡的边际,衬上了浅红的彩霞。过了一会,山峰映了出来,又停了一会,火样的圆轮从湛蓝的天际涌出了半边,慢慢地完全显露出它庞大的金身。通红的火焰照彻着大地,红光又逐渐化为了纯白的强光,白天开始了。
培训班的小青年们都早早起来,洗漱毕,很快就吃饭,还不到8点就出发了。个个摩拳擦掌,兴奋得不知如何是好。当走到工程局的门口时,看到工程局都是一排一排的泥土房,并且门口的彩门两旁写着:“土法先上马,方法多样化;土洋相结合,逐步机械化”的标语。
于是大家都伫立观看,也想到我们刚建国不久,一切从发展出发。当他们走到峡口时,需要通过左岸,那里有一条索桥,宽度大约两米,长度大约四五丈。大家感到很稀罕,便兴高采烈地走上桥过河。然而,走到桥上不久,索桥就像荡秋千一样左右摆动,几乎要把人摔到河里。他们不知所措,大声惊叫起来。
“快站住,不要命了!下面是60米深的黄河!”听到这个警告,他们不禁惊恐地喊道:“妈呀!”幸好这时被上下班的工友们及时制止了他们的冒险行为。
过了索桥,都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在左坝公路上向上走。他们东照西看,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并且又看到往日汹涌澎湃的黄河,这时在峡谷里温顺地静静流淌,这不仅又使他们俯瞰深思。突然李发喜又想到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便高亢昂扬地唱着:“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于是,也有人想到了《兄妹开荒》,便也唱到“兄弟兄弟上呀么上山岗,山呀么山岗上,好呀么好风光... ...”
接着,南腔北调,五花八门也都唱开了,很快形成了欢乐的海洋。可是他们正走着唱着,不料看到很多排帐篷,里面尽堆是一垛一垛的水泥袋。又向沟里看去,一个个惊讶了,只见一条羊肠小道在那几百米深的悬崖上蜿蜒曲折地盘旋着,崎岖而下,这表示着凡是风钻工们能够爬上去的地方,就应该有路。
最后,他们终于上到了坝轴线以上的山头上,这不仅又使他们心里怦地一下,瞬间被大自然的景色震撼。他们看到黄河驰骋在一个辽远苍茫的天际之间,波涛滚滚,烟波浩渺如洪水猛兽,瞬间,又被眼前两座壁立千仞的高山紧狭,凶猛地向东北狂奔。谁知没有多远,又突然被壁立陡峭的山崖阻挡,波浪陡起,像90度大转弯折西而去。
崖壁激起千重浪,白浪滔天,壮观异常,气象万千,真让人感到造物主的神奇,难道刘家峡也有鬼斧神工,给我们预制了一个电站的模型?
三门峡的悬崖上刻有“峭壁雄流,鬼斧神工”的字句,在山顶上还建有纪念大禹的禹王庙。
黄河,像一匹无羁的野马一样,刚刚突破龙门,浩浩荡荡奔驰到这里,突然受到了三门峡段的钳束,于是咆哮、翻腾,形成了一幅浪高流急、惊心动魄的雄伟画面。而刘家峡的壁立千仞、白浪滔天,比三门峡有过之而无不及,更显得大自然的神奇、奥妙、壮观。
不料,大家正在痴迷的欣赏大自然的壮丽,工地上的大喇叭响了,已是12点钟,吃午饭的时间到了。喇叭里又唱响那首《小河流水》的歌曲,原来他们席地而坐,一动不动地凝聚在那里,一个个浮想联翩,深邃莫测,此刻便一跃而起,飞快地从原路回到了住所。

3
第三天,他们就开始上班了,他们新来的这一班人,主要任务就是向导流隧洞里运送水泥,供应搅拌做隧洞衬砌。他们从左坝公路上半坡的帐篷里,每人一次扛一袋水泥,每袋都是一百斤,他们扛着就从那条羊肠小道向洞里送。原来风钻工们不怜惜自己的钢钎,用它做成拦杆,并且用铁链连着,这使他们胆大得多了。
这条崎岖的小道,足足有半里路,不过好一点的是,重负的时候都是下坡。他们20几个人就在这里拉开了战场,穿流不息地往隧洞里运送水泥。回程时是空上,但是,这得给重负的让路,自然就耽误点时间,同时,都是满头大汗、争先恐后地向前赶。
天上没有一丝云,温度随着太阳的升高而升高了。灰尘一阵一阵地跟着他们的脚步飞扬起来,灰雾殷勤地像翻腾着一条拉长的烟幕阵。他们越走越热,太阳一步一步地像火一样悬挂在天空,熊熊地燎烧着大地。汗水从每一个同志们的头上流下来,豆大似的汗珠一颗一颗地掉在地上。地上也热得发烫,脚踏在地上面,若是不赶快抬起来,脚被烙得生疼难受。飞尘也越来越厚了,粘住在人们有汗的脸上,直使你窒息得不得不张开口呼气。
进了隧洞,在这条宽14米的大路上,又分成了不同的路,有轻便斗车的路,模板工人和扛钢筋的贴着石壁走动的路,而电焊工人在脚手架上象“飞天”一样在空中飞舞。混凝土拌合工如同行星一样,永远按自己的路线,倒下沙石料、水泥和水搅拌,或是把手推车里的混凝土浇到模板里,他们就是这样跟随前进,拌和工走到哪里,他们就供应到哪里。
在外面,有时会突然乌云密布,甚至狂风暴雨。他们在帐篷里心急火燎,看着暴雨的倾泻。于是,他们就唱起那《勘探队之歌》:
是那山谷的风,
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
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
战胜了一切疲劳和炎热的蒸烤;
背起我们的行装,
攀上那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穷的希望,
为祖国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
有时他们遇到困难,
需要加倍努力,
保障供应。
他们就唱
那首《山高挡不住太阳》:
山高挡不住太阳
困难挡不住英雄。
谁说山高?谁说山高?
向我们低头的是万丈高峰。
我们的铁路公路穿山越岭。
鸟儿飞过的地方也有了交通。
猖狂的黄河也要驯服,
万里荒沙也要澄清,
在荒野沙漠,
风狂雪冷,
我们唱着歌儿建设新城。
来吧,青年战斗先锋。
鼓舞起劳动的热情,
党给我们力量,
无尽无穷,
我们的胜利是党的光荣!
原来,由于刘家峡河床狭窄,必须采用隧洞进行施工导流,因而,隧洞就成了截流前的关键工程。按设计,石方开挖量近20万立方米,工程异常艰巨。按照原设计,光导流隧洞这一单项工程,需要自卸汽车140辆,双筒高速绞车13台,推土机8台和拌合机、电铲等许多施工机械。但是,工地上施工机械却是很少的,就是工地上机械全部都集中到隧洞工地,也不能满足工程需要量的三分之一。
在这种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工人们大干巧干。没有绞车,把废汽车上的绞盘拆下来代替;出碴用的汽车太少,用人工出碴;没有通风机,得先打通导坑,靠自然通风;风动钻岩机不够,抡大锤砸钢钎;人工开挖进度慢,多打支洞增加工作面......
就是这样,土洋结合的施工方法,大大加快了工程的进度。这条巨大的隧洞,连开挖带混凝土衬砌,一共用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这是从1958年9月27日开工以来,完成的第一道艰巨工程任务。
1958年不愧为大跃进的年代,在刘家峡的建设者们,也同样获得了大跃进的建设速度。在悬崖峭壁上和峰峦中,工人们用大锤和钢舒劈出了4条通往大坝的公路,而特别是左岸的下坝公路,这将会给基坑开挖和截流,以及将来的浇筑大坝起到很大的作用。
1959年11月30日,是隧洞衬砌结束的日子,培训班的人都放假休息了。直到第二天上午,整个培训班的大土屋里,床上都躺着人,这是他们从昨天下午和衣躺下的。就在这时,王科长来了,一进门就“哎呀,你们连饭也不吃了!”
这时,这些和衣而睡的人,听到王科长的话,一个个一身酸疼地爬了起来,眯糊着眼睛,像没了魂似的。待了半天,大部分人才清醒了过来,不由你瞪着我,我看着你,有的忍不住噗嗤笑了。看到身上都变了样子;头发像贴在头上的毡片子。
脸都像干黑桃皮,穿着的工作服,袖子破得像两把破蒲扇,满身脏得像涂了胶;两肘、两肩都露着皮,自然都觉得哭笑不得。
王科长这时安慰大家说:“你们辛苦了,这两个月来这些艰巨任务你们都完成的很好,自始至终没有掉队的,也没有叫苦叫累的,真不愧是当代的青年! 没有你们这支活跃的年轻人及时供料,隧洞不会衬砌得这样快,你们为元旦截流、基坑开挖,争取早日浇筑大坝献上了一份厚礼! 我代表局党委感谢你们! 好,你们就赶快去吃饭吧!然后洗洗澡,再换上一身新工作服,痛快快休息一周,然后听从分配 !”
“好!”大家齐声欢呼。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李发欣,1933年4月生,洛宁县底张乡中高村人。1955年7月参加刘家峡水电站建设;1961年奉命到江西拓林电站支援建设;1963年回到底张乡石井头翟家村担任民办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