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公艮老井
在梅州伯公艮的乡下,一个并不寒冷的冬日,我收到了雪姊的信息:“师傅,您终于来我们这里施工了。”
我深知年关将至,工程众多,忙得不可开交。但能轮到我所在的这个小村落,也是一种难得的福分。想象着过年时,村民们能使用新的厕所,那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雪姊又告诉我:“泥水师傅紧缺,我们得等待。”
不久,雪姊上传了一段施工的现场短视频。画面中,杂草丛中的老井若隐若现,似乎还有滴滴水源渗出。井边结了一个小小的水屯,看起来有些古老和神秘。
“这井水有时可以应急,如果水管没水了。”雪姊解释道。
“这真是个宝贵的取水点。”我赞叹,“建议我们可以建一个小的净水洗手‘湖’,与冲水‘湖’分开。”
“其实我们这里每天都有水来。”雪姊微笑着说,“村民们的生活用水都靠这井水。除非遇到特殊情况,如水灾或大旱,否则一般不会断水。
在伯公艮村,老井是村民们生活的源泉。无数代村民都是在这口老井取水,一代又一代人都在这里成长,老井的水滋养了整个村庄。虽然现在全村人都已经搬迁,不再在祖屋居住,老井也因此荒废,但它的存在仍然牵动着每一个伯公艮人的心。
然而嶂下村伯公艮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建国前,当时它属于西阳乡。在建国后,它划归城南区,并在1958年成为嶂下大队,隶属于梅县西阳公社。到了1960年,西阳公社分出白宫公社,嶂下大队转而隶属白宫公社。在1960年到1968年间,嶂下大队与明山大队合并,称为嶂明大队,但后来又分开。
在1983年,嶂下乡成立,它开始属于梅县市白宫区。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其行政单位经历了几次更名和归属调整:1986年成为村委会,1989年更名为嶂下管理区,继续隶属于梅县市白宫镇。到了1998年,嶂下村委会的名称正式确定,并一直沿用至今,它属于梅县的白宫镇。2003年,白宫镇并入西阳镇,嶂下村因此成为梅县西阳镇的一部分。而在2012年9月23日,西阳镇从梅县划归梅江区管辖,嶂下村也相应地成为梅江区西阳镇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嶂下村处于一条山冲中,三面环山,地貌属坡谷地带,为丘陵地貌。这里的矿区最高点为鸭凫嶂,早期主要集中开采近地表的浅层煤矿,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开始向下部开采,以平硐为主。明山煤矿为老矿山,已有100多年的开采历史,共有4个煤矸石堆积场。然而,该矿山于2005年8月因政策性原因彻底关闭,从此嶂下村回归到农耕种养的模式。
伯公艮老井是一口历史悠久的井,位于嶂下村六社。这口井分为两层,上层是食用水的来源,供当地居民和游客使用。
上层是一座露天的集水池,直径约为2米,深度约1米多。这个储水池的底部是圆形的,并且有一个缺口,让水可以流出来。在缺口的下方,人们建造了一处用于洗衣服、洗蔬果和淋花草的储水井。这个储水井的用途非常广泛,有时还可以看到有小鱼和小虾在水中游动。
伯公艮老井的环境非常原始,周围没有太多的建筑或设施。人们只能用水桶从井中取水,或者用小勺舀水。
井水清澈见底,仿佛一面镜子,倒映着周围的景色。在阳光的照射下,井水闪烁着晶莹的光芒,令人心旷神怡。而那缺口处流出的水,则被巧妙地引向一旁的储水处,供人们洗衣、洗蔬果之用。
然而,这口井也有它独特的一面。在宁静的午后,阳光斑驳地洒在井台上,一切都显得如此和谐。但突然间,一条山蛇悠然地出现在井边,那翠绿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它的出现让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格外诡异。
更让人惊奇的是,偶尔还会有山鼠在井台边缘出没。它们小巧的身躯,敏捷的动作,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小朋友们看到这些动物,往往会吓得四处乱跳,惊慌失措。
这些独特的景象,使得伯公艮老井不仅是一口提供饮用水的井,更是一个充满故事和传奇的地方。它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流转,展示着乡村生活的点滴。而对于那些勇敢的探险者来说,这里无疑是一个充满惊喜和挑战的神秘之地。
2024 年重新启用老井的水源,让村民们回想起了那些曾经的岁月。老井不仅仅是一口井,它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情感的寄托。每当提起老井,村民们的眼中总会泛起一种深深的怀念和感慨。
老井的水,清澈甘甜,它见证了伯公艮村的历史变迁,也承载了村民们深厚的情感。即使现在生活条件已经改善,村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那口曾经养育了整个村庄的老井,那段美好的回忆将永远留在他们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