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 高风亮节
——《泰西情缘——张焕民书信文集》跋
宋元明
人是一种奇怪的高级动物,在历史长河中,对有些事情稍纵即逝,印象模糊;而对某些事情,却根深蒂固,久久难以忘怀。那么,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触摸人物的脉搏,探寻真切的故事。
迟来的书信文集
在长期从事泰西党史的研究期间,接触过不少在泰西战斗、工作过的老同志。因为众多原因,有的只是在电话里联系,还有的是通过发出信函进行资料征集。曾于1997年2月同泰西老干部张焕民之子、在泰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校任副校长的张运十同志交谈,提出向张焕民同志及其熟悉泰西地区情况的老同志征集党史回忆文章。并提出如果资料丰富,可编撰出版专辑。信函发出后,不知是没收到,还是张老事情多,一直没有下文。
嗟夫,26年之后,突然接到张运十同志的电话,他心情愉悦地说:“我父亲的书信文集编辑出来了,您是泰西党史的专家,请给看看,指导指导。”
“别客气,谈不上专家,只是研究泰西党史时间长一点,也谈不上指导,拜读拜读。”
当捧起这本书时,浏览了一下。书信文集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绍老家的故事,第二章为书信传情,第三章系“文革”磨难,第四章是环境保护,第五章杂感随想,第六章名人名言轶事,第七章养生保健。

张运十(左)向宋元明赠送父亲书信文集书稿
张运十同志说:“书编印出来,主要分发给家庭成员,学习保存。也赠给亲朋好友,进行交流。”
对于这种做法,深表理解。这既是一个家庭的传家宝,更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优良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英勇抗战 驰骋疆场
仔细阅读这部书,先是觉得气贯长虹。
所谓气贯长虹,是指张焕民同志自1938年参军抗战,高举抗日战争大旗,引吭民族解放壮歌,驰骋泰西崇山峻岭,跳跃黄河波涛两岸……
张焕民,于1918年2月21日出生在山东省泰安县满庄镇姜家园村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在泰安县淳于乡私塾读书。1930年,去满庄区立小学读书。1934至1935年,到泰安县县立第一、第三小学读书。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听说徂徕山爆发抗日武装起义,就去徂徕山寻找抗日队伍。找了两天没找到,只好返回。1938年夏天,八路军部队进驻张焕民村,他听到许多新鲜事,知道了只有抗日,才能救国,才能过上好日子。期间,他为八路军带路、送信、烧开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之后,在泰安县第九区工作。1939年3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挺进泰西地区。同年5月,他加入一一五师东进支队泰西游击大队第二中队,担任司务长。1940年1月,任泰安县政府收发室主任。

张焕民青年时期
1940年秋,泰安县政府10余人在姜家园村的西邻吴家官庄开会,研究抗日新形势、斗争策略和任务,张焕民同志参加会议。不料,由于叛徒出卖,被日伪军所包围。在突围战斗中,县政府公安局长韩革非被敌人打断右胳膊。张焕民从吴家官庄突围后,回到姜家园村里。第二天,日伪军路过姜家园村到吴家官庄搜查八路军。为防止被敌人抓捕,老母亲把他藏在夹皮墙内。同年11月,张焕民同志任泰安县政府民政科科员。
1941年12月,被派往冀鲁豫边区行署干校学习。此后,任濮阳地区昆吾县第五区区长、昆吾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曲河县委办公室主任等职。在革命战争年代,张焕民同志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去接受最严峻的考验。他不畏艰险,浴血奋战,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立做出了积极贡献。

张焕民解放战争时期
身处逆境 刚正不阿
合上这部书,又顿觉沉甸甸的。
所谓沉甸甸的,是说张焕民同志因受“彭德怀事件”影响,到“文革”10年,十几年的被批判、“五七”干校劳动改造,耽误了多少大好时光,但他顶住逆境压力不动摇,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和博大情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张焕民同志任平原省长垣县长、河南省滑县县委书记、武汉市合作总社党总支书记、武汉市青山区区长等职。
1959年,批判彭德怀时,张焕民同志被打成“彭德怀论者”,对其进行批判斗争。给予撤职降级、留党察看二年的处分,并取消每月三斤黄豆供应、下放养猪场喂猪。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伴随着运动的不断深入,张焕民同志也被打成“走资派”。汉阳区的造反派组织为批斗张焕民,到处整材料、告黑状,欲以整垮、整死而后快。并对家人施以政治的精神的压力和影响。造反派要求张焕民的儿子与他划清界限;派人到泰安老家找到他的前妻宋氏,要她揭发张焕民的罪行。均遭到拒绝。
张焕民同志在给武汉市委政工组的材料中写道:“我是个共产党员,为革命,但愿死在敌人刀光下,不愿无辜死在自己的同志手里,因为这样的死最痛苦。我要活着,我要给党中央、给毛主席写信,我要将我革命的一生、文化大革命以来整我的情况写出来交给党,就是我死了,我也相信党,终有一天会把我的问题搞清楚的,是非曲直会真相大白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焕民同志的冤案得以平反。
鉴如此,不禁让人想起陈毅同志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宋元明(右)向张运十赠送书法“高风亮节”
青山绿水 造福后代
在担任武汉市汉阳区农办副主任期间,张焕民同志很有超前意识。
汉阳是武汉三镇之一,东襟长江、北枕汉水。地形与武汉区域同属江汉平原东部地区,长江中游一个低洼地带。境内七湖十一山,溪流涓涓。山色湖光,名胜古迹,环境甚为优美。自古以来,文人学士、骚人墨客,无不心往神驱。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大潮中,掀起一股建采石场、开山劈石、出售石料、支援建设之风。汤山、锅顶山、仙女山、米粮山、木山、凤凰山,先后被劈。
针对上述问题,张焕民同志多次调研。其中,1992年3月,他去仙女山、锅顶山查看。当时,围绕仙女山的采石场达百余家。回去后,他写了一篇文章,送到《长江日报》反映情况。报社的同志随即将此文编号归档,并转汉阳区政府。1993年11月,他还写出了《哭七山》。引用印度学者穆克古的话“如果人类不能保持生态平衡,就不能长期维持对自然界的稳定统治。”并把俄国诗人托尔斯泰的告诫也列出提醒人们,“聪明的人,绝不去做违背自然界的事。”
怎么保持生态平衡?他建议政府采取措施,制止开采,把山管起来。并提出搞好规划,明确地将汉阳区的七湖十一山,尽包罗在八大景区的范围之内。在山上种茶、种果,这样既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又开发了多种经济效益,是个最优化上乘决策。
2005年8月15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调研时提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便是如何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相互关系的著名的“两山理论”。“两山理论”,有利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可以说,张焕民同志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开发多种经济效益”思路,与党中央的要求不谋而合。
至若张焕民同志提出要把辛亥革命铁血将士公墓、革命烈士夏明翰临刑地纪念设施建立起来;把其他的历史遗址、红色遗址保护开发利用起来,形成对青少年进行近代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亦表明其拳拳爱国之心,赓续红色血脉情愫。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在汉阳这片红色土地上,曾发生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事件,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革命故事。张焕民同志作为一名老战士,不忘初心,有敏锐的嗅觉,在弘扬红色文化方面功不可没。

张焕民晚年照片
掩卷思忖,心潮起伏,感慨万千,特赋七律一首:
泰山脚下受发蒙,倭寇横行入队营。
北跨丘陵呈铁骨,南泅汶水破敌情。
长垣滑县施仁政,湖北汉阳美景风。
赤胆忠心思故地,鞠躬尽瘁盼飞腾。
噫!读其书,感其慨,书其文,是为跋。
时在癸卯瑞冬,中共泰安市委原党史办调研员宋元明谨撰于飞来石轩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