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台山华侨银信历史回顾
陈振嘉(加拿大)

陈振嘉:

"銀信"是清末民国时期,粤语方言区民众,对海外华侨主要通过民间渠道寄給家人的汇款凭证("银")和家信("信")的统称。在广东潮汕、梅州侨乡和福建闽南侨乡多被称为"侨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统一其名称为"侨批"。1970年代末,侨批局的业务并入中国人民银行,銀信(侨批)渐成历史。
2013年6月,广东、福建两省的"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銀信"入选巜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台山银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银"是经济血脉,"信"是情感纽带。
让我们踏进银信的历史河流,体悟银信的历史意蕴吧。

台山(1914年前称"新宁县"),地处南海之滨,百姓自古就有冒险出洋谋生的传统。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政府腐败,列強侵凌,割地赔款,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凋零,社会动荡,百姓无以为生,急寻出路。此时,西方列强在开发本国及其殖民地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在国内推动力和国外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大量台山百姓从此踏上了绵延不绝的海外谋生之路。
近200年来,台山华侨华人在侨居地淘金开矿,修筑铁路,种菜打渔,开办杂货铺、洗衣馆、歺馆,从事贸易,读书求学,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虽历尽磨难,但他们追求幸福的梦想之火从未熄灭。
这是台山人的"圆梦"之旅,这是银信的活水源头。
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大肆诱拐、掳掠大量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強迫签订"合同书",被贩卖到东南亚、美洲等殖民地的种植国、矿山作为"苦力",失去人身自由,形同双隶,史称"猪仔华工"。

中国侨批局
新中国建立后,有从事银信(侨批)递送的民营金融机构统一其名称为"侨批局"。
国家实行优待华侨和侨眷、保护侨汇的政策。这一时期,新中国受到美国等国家的封锁与禁运,侨批局在沟通华侨华人与国内侨眷的血脉联系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联通世界
一封家信,一张張汇款单,把僻处一隅的台山与世界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台山与世界一一同脉动,是中国最早步入全求化时代的乡村地区。1890年代以来,台山华侨开始购买外国銀行的昃纸寄送侨汇。民国时期,台山华侨创办了香港广东銀行、㱓海银行等几家知名的银行,各类银行在台山县开设分支机构。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香港沦陷后,官办的中国银行在递送侨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初开始,美洲和澳洲的台山华侨,往往从当地银行购买是纸(亦称"赤纸",即cheque),通过邮政担保信(即"挂号信")寄给香港亲友兑换后转递内地家人;或者直接寄给家乡亲人兑换使用。

因为经营银信业务利润丰厚,一些商号、药房设立专门的银信业部,另一些商号则转型为銀号,还有一些华侨或侨眷投资开设银号或金铺。銀号是专门的小型民营金融机构,除了銀信递送、兑换业务之外,还进行储蓄、汇兑、贷款、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务。

商号
晚清民国时期,银信的递送主要由海内外台山华侨的亲友在侨居地、香港和家乡开办的商号、金山庄接力传递完成。遍布台山各个圩镇的各类商号普遍从事銀信递送业务。
递送机构
隨着銀信数量的剧增,经营銀信业务成为有利可图的生意,递送銀信的专门机构应运而生。銀信的递送主要由商号、银号、金铺、邮政机构、中外银行、侨批局等机构协同完成。
巡城马
"巡城马"是广东粤语方言区百姓对水客的称呼,他们往来于国内外各重要城市、城镇与乡村之间,为客户递送书信、汇款和各类物品,还有陪护华侨回国出国的业务,新中国时期被称为"侨批员"近代以来,銀信递送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历程。早期海外华侨托付亲友捎帶銀信回国。后来由民间银号、商号递送,再演变到民营金融机构、商号和官方邮政、中外銀行等机构协力完成递送任务。巡城马(水客)在銀信递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香港作为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很长时期是台山银信递送的关键枢纽。

异域创业
台山人在各国的侨居地与其他各地华侨抱团取暖,建立唐人街,建立或加入各种地缘、宗亲会馆,开办自己的学校、庙宇,创办华文报刊,台山人以勤劳、进取和智慧在异国他乡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为侨居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台山县华侨数量之众多侨汇占全县经济来源的重心。台山中国银行1951年侨汇收入每月约合美金110万美元,新昌人民银行所收入侨汇有三分之二属台山县侨汇,开平赤坎人民银行也代解付台山侨汇,总计每月约150万元之数,全年计收入侨汇18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600余亿元。该县全年生产量总值约2300余亿元,这数量与侨汇比重,则侨汇所收入占全县61%,其他生产量占39%,而所有生产总量仅合侨汇之64%。全县靠侨汇生活的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60%,如端芬乡靠侨汇维持生活的占全乡人口的70%,若果连间接靠侨汇的计算在内,则达80%。

血汗金钱
台山华侨辛勤劳动,挣得血汗金钱。一部分幸运者发财致富,多数华侨仅能维持自己和家人的基本生存,还有一部分华侨运气不佳,求生艰难,甚至终生未能回归故土。
情系桑梓
近代以来,台山华侨在家乡举办了大量慈善公益亊业,踊跃投资兴办各种工商企业,修筑公路铁路。台山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一度居于全国各县前列,彰显出华侨浓郁的桑梓之情。

发展交通
20世纪初到抗日战争前,台山华侨以自己在国外积累的经验、技术和资本,掀起在家乡修筑铁路和公路的热潮,改变了家乡交通落后的面貌。
复兴之梦
近代以来,海外华侨因祖国贫弱,备受岐视与排斥,他们渴望有一个強大的祖国和复兴的民族作为坚强后盾。在祖国民族民主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中,台山华侨华人挺身而出,慷慨解囊贡献卓著。
辛亥革命
台山华侨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事业,涌现出诸如刘祥、黄三德、伍盘照、李是南、李自重等一大批仗义疏财、投身革命的英雄人物,普通坐侨亦慷慨解囊,襄助革命大业。台山华侨华人全球分布图。据2016年江门市侨情调查,台山有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1634674人,分布在世界5大洲的107个国家和地区,有海内、海外"兩个台山"之说。
陈振嘉:

陈振嘉:

陈振嘉:

陈振嘉:


....................................
台山精武会文化艺术中心第二平台
......................................



....................................
台山精武会文化艺术中心第二平台
......................................
机构:
精武会驻文化艺术中心
副会长:李剑昌
副理事长:伍蓬莱
顾 问:许湛荣
主 任:林敬照
副主任:伍国胜、梁少华
常务理事:
林敬照、伍国胜、梁少华、黎来荣、陈绮娜
理事:
梅如柏、陈冰玲、魏台平、周慧君、甄春花、陈泉声
秘书长:林敬照(兼)
副秘书长:黎来荣(兼)
财务:
伍国胜(兼)、梁少华(兼)

编委会:
主编:许湛荣
常务副主编:伍蓬莱
副主编:梁少华
编 辑:陈绮娜
责任编辑:甄春花
编 委:
许湛荣、伍蓬莱、林敬照、伍国胜、梁少华、陈绮娜、甄春花

台山精武会文化艺术中心第二平台--与您相约
投稿微信:R6049931328
领取稿费:Chen18128290208

请点击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投稿须知:
作品:原创首发+照片+自我介绍(文责自负)
音乐:来源网络(侵删)
图片:来自作者与网络(侵删)
平台赞赏费用即为稿费,其中50%归作者所有(赞赏低于十元和一周后的稿费不发放,维持平台基本运营)。凡在《台山精武会文化艺术中心平台》发表过的优秀作品,本社将向各地报刊、杂志等纸媒推荐,并定期整理成文集出版。
敬请各位可爱的人儿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 台山精武会文化艺术中心第二平台
版面设计:陈绮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