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震化隆的梅加村“神社火”
文/秃山情

梅加村位于海东地区化隆县昂思多镇,距县府所在地巴燕镇三十公里、距群科新区十五公里处。在历史上属于“尖扎嘛呢”①十二庄之一,居昂思多河谷的最下游。
在梅加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现居住、生活着藏、汉、回、撒拉等四种民族365户1500多人。这里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是闻名全省的民族团结先进村。
据考证和推测梅加关帝庙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约140多年,辖梅加、玉麦街两个行政村。据人们的口口相传,自建庙以来,梅加关帝庙社火除上世纪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仅中断两年外,一直延续至今。无论在1958年破除封建迷信活动时期,还是在那个时期,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下,乡亲们不惜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在周围村庄的庙宇、佛教寺、清真寺纷纷拆除的情况下,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机智,保护了庙宇,延续了社火活动。
据老人们讲,白天在生产队组织下,大家集体往田地里送肥料、烧野灰②、修水渠,晚上自发围拢在关帝庙耍社火;或上午参加批斗大会,傍晚组织社火活动。
在2020年爆发举世罕见、空前严峻的新冠疫情下,两年当中虽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社火走村串户活动,但庙里仍然举行了传统的社火仪式,以示历史的连续。
梅加关帝庙社火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演变,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努力传承,仍然保持着最传统、最原生态的风貌和韵味。在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外来文化和思潮的不断侵蚀下,延续了上百、上千年的婚庆、祭祀等民俗文化受到的冲击是难以想象的,目前各种民俗弄的面目全非,千疮百孔,不伦不类。但梅加关帝庙社火任凭潮起潮落,我依初心不改,坚守传统底线,演绎百年美好。不仅是名震化隆,有口皆碑,男女老少为之神往的“神社火”,而且是父老乡亲们寄托心灵,虔诚装扮,馨香祷告的精神家园。目前每年参演人数达300人左右,而且是清一色的男子装扮各种角色。自古就禁绝妇女参加社火活动,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化隆地区各村庄社火基本上大同小异,你有我有,但梅加村社火在具备一般社火特点的同时,最壮观、最独特的莫过于色彩斑斓、摇曳生姿的花束灯笼;旌旗猎猎、赏心悦目的古代战旗;千娇百媚、风情万种、男扮女装的汉家“姑娘”和余音绕梁、悠扬婉转、百听不厌的敬神曲“秧歌”③,在河湟地区独树一帜,声名远扬。
一、冬日“牡丹”分外娇
在社火队伍中一手拿灯笼花束,一手拿牛尾巴“弹子”道具的队员叫“中郎”。笔者依稀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装扮中郎的人制作灯笼时,就地取材选用30公分长的细木棍或竹棍扎成6个正方形方框,再将四个方框顶点两两相对扎紧围成一圈,然后顶、底再各用一个方框顶点对齐扎紧,下面用薄木板或硬纸板连结即可,这就是灯笼的底部。然后用纸糊上周围的4个方框和8个小三角框,在形成的大小12个面上粘贴上剪纸作品。最后在底层和顶层的4个对应角一般用等长的4根柳条穿上,将底层的4根柳条枝头固定起来做为手把,最后在4根柳梢头上分别连上纸飘带和纸花,外凸的各顶点上连上花束就做成了所谓的“灯笼”。当夜幕降临时,里面点上蜡烛,祖祖辈辈生活在漆黑山村夜晚、从不知道电是何物的村民来说,无疑是一道最最亮丽的风景,别说本村的男女老少,就连附近许多少数民族群众也引得前来观看,啧啧赞叹,大饱眼福,满意而归。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选用的材质也不断变化,先后用铁丝、铅合金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极大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制作的花束灯笼越来越精美、越来越逼真了。制作的主要材料是质量上乘、颜色鲜艳的皱纹纸,制作的方式方法和形状基本没变,最大的变化就是把原来的四根柳条换成了材质较硬、又不易折断的4根榆树或杏树小树桩。在修剪枝条时留下尽可多的枝子,用绿纸或绿广告色加工好枝条后,上面再缀上疏密相宜的绿叶、牡丹花朵,陪衬少量的花骨朵和虬枝苍劲的枝杆,形象逼真,煞是好看。花朵多的有五、六十个,少的有二、三十个不等。制作一个灯笼需要熟练工两个人一整天的时间,一般都是两、三天。
拿花束灯笼的人由建国初期的3对6人发展到改革开放后的20多对40多人。而且约定俗成每一种单色花制作成4个灯笼,共10种不同色彩灯笼40个以上,最后4个灯笼由10种颜色同时做成,称之为“十样锦”。在排队时按古代传统的“阴阳五行”表示的颜色进行排序,开头是金、白色,紧接着是青色,下来是黑、蓝色,再下来红、紫色,最后是黄色和十样锦。300多人的社火队伍,40多人的花束灯笼,再加上各路神仙和花伞、彩旗等,远远看上去犹如两条彩色巨龙盘旋腾跃在半山云海之间,来回穿梭在乡间村道之中。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太平”歌声震山谷,笑语盈盈颂党恩,形成了鲜花和歌舞的海洋,彩旗和笑声的世界。一束束灯笼就象繁华开满枝头的一株株牡丹树,颤巍巍的枝条载不动过于沉重的花朵,一步三颤,似断未断。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下,光灿灿的牡丹花争奇斗艳,竞相怒放,红的似火,白的像雪,黄的如金,紫的犹缎,蓝的像大海,粉的像朝霞……。看着这人工装扮成的鲜花和歌舞的海洋,只有生于斯、长于斯且酷爱传统文化的人才能领略到其中蕴藏的韵味。我醉了,乡亲们醉了。
二、旌旗猎猎寓深意
化隆地区各村庙宇由于供奉的神位不同,所以引领社火的前旗也不同。有的是黑中堂绣黄边,有的是红中堂绣黄边,而我村是白中堂绣黑边,中间大书“令旗”二字。而这付前旗只能由我村的“下闫家”家族才有权三年更换一次。据说下闫家的祖先在清朝末年修建庙宇时立了大功,当时乡亲们为了感谢他的恩德,同时也教育子孙后代铭记这段历史,就把做前旗的专利权赏给了下闫家。至于白中堂绣黑边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三国时期关云长在一次战役中为保护刘皇叔妻小而不得已降了曹操,进了曹营,从此关羽大旗以白色为主。
(二)是当时下闫家的祖先领到做前旗的褒奖后,家境不太殷实,再加上时间仓促,物资匮乏,不得己用漂白布黑绣边做了一对旗帜,从此流传下来。二者相比,笔者相信后一种说法无疑是正确的。其它的战旗不仅我村村民,而且外地村民都可以制作。但制作时旗帜上必须具备三种颜色,如红中堂黄绣边绿牙条,寓意着我庙宇供奉的关公、牛王、马祖三位福神。同时赋予战旗具有驱邪神、逐恶魔、降吉祥的功能。

打前旗的人必须是身材高大,属相好,儿女双全,三代同堂,德行不错的人装扮。穿盔甲,着战袍,著战靴,俨然似古代领兵征战英姿勃发的大将军。每年装扮打战旗的人一般40多人20多付旗帜。五颜六色的旗帜飘扬在寒冷刺骨、万物萧条的冬季村庄,给人的视觉冲击非同一般。战旗猎猎,随风翻卷,粲若锦绣,遮天蔽日。从形状看,从解放初期的多为三角旗转变为目前的长方形旗,条块相合,牙条绣边,恰似火焰,熊熊燃烧;从颜色看,或红白相间,或蓝黑交织,或红绿相衬,或红黄相宜,光彩夺目,气象万千;从绣的图案看,一大半是二龙戏珠,还有猛虎下山、麒麟送子、红日祥云等,还有的书写褒扬关公功德的诗词。五花八门,难以尽述。
三、靓妆炫服胜姝丽
装扮社火首先从男扮女装当“姑娘”做起,然后再一路扮中郎、打战旗等,每个角色一般是三年,这样轮完全部角色大致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笔者大约15岁起装了三年“姑娘”,现在回想起来记忆犹新,清晰如昨。记得当时用农村汉族老年妇女包头专用的黑色长条头巾(长约1.5米,宽约0.2米,俗称“手帕”)两条。一条的一头固定在头上,把其它部分拧缠在一起,用红、绿头绳进行缠绕装饰成一个长辨子,在辨子的头上缀一朵大红花。另一条头巾从头上顺两鬓下垂,在下巴出随便打个结当面纱。然后额头上围上“昭君套”④(俗称“箍箍”),两头扎紧系在脑后勺,在昭君套前、左、右三面饰以颜色最艳的用纸做成的折扇或牡丹花,上着女装,下配社火会配发的裙子。整个形状有点像影视剧清朝皇宫中的“格格”模样。这种装扮除我村外,在化隆地区所有社火队伍中已经绝迹了。

现在装扮的“姑娘”,头上的装饰大致与以前相同外,上衣下裙由社火会统一购置汉朝或唐朝时期的服装。再加上人员的选择较为宽泛,化妆的材料丰富和手段多样,40多个“姑娘”在社火队中最能吸引眼球。身材苗条,装扮等同,争奇斗艳,不分高下。缓步走来,风姿绰约;远远望去,花枝招展;走场秀舞,环珮叮当;陏队行进,袅袅婷婷……,不是女孩,神似女孩;不是姝丽,胜于姝丽。无论走到哪里,都引得男女老少指指点点,议论一番,多看几眼。
四、天籁之音“敬神”曲
“此曲只有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当高亢嘹亮、婉转悠扬的敬神曲——“秧歌”声回荡在庙宇大殿时,真的给人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时人人都怀着虔诚、执着的信念,在肃穆、庄严的氛围中,默默地祝颂、祷告。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几乎所有年过半百、饱经沧桑的人们听到悠扬的“秧歌”声时,无不激动的热泪盈眶,情难自禁,祈祷声、颂经声此起彼伏。当领唱秧歌的人每唱完一段时,几百人扬动各自的道具应声和唱,此时只见鼓点、诵经声、齐唱声、撞钟声、道具的合拍起动等一齐组成了几百人的合唱交响团,香烟缭绕,佛灯齐明,声势浩大,非常壮观。
从秧歌的内容看,庙里唱的主要就是祈求神灵护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一张黄表四四方,化在老爷的莲台前;恶风暴雨沿山走,和风细雨川下落”。再如“一柱香来两柱香,三柱香插在香炉里;香烟弥住南天门,老佛爷保佑的庆稼成”,即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也从中可窥见到农耕文明的脆弱和灾害的频繁发生。一般人家接社火时唱的秧歌内容多为安居乐业,如意康宁,财源广进的祝福语,如“×掌柜听来×掌柜听,×掌柜庄廓一座城。前院里有个摇钱树,后院里有个聚宝盆”;“聚宝盆上灵芝草,摇钱树上金鸡娃叫。前照青龙牛吃水⑤,后靠白额⑥发大财”等。如果儿子新婚,主人家当年一定备厚礼单独隆重的喜接社火,并且特意要求唱秧歌的人唱婚姻美满、人丁兴旺的歌词。如果女儿出嫁了,或当年得了儿子了,或高考中榜了,或盖了新房了等等喜事,就用相应的祝福词进行祝愿和赞美。从形式看,多为七言四句为一段。

自改革开放以来,县上多次组织了社火汇演,而我村也与邻近村社多次进行过社火交流活动。无论汇演,还是交流,我村的秧歌独树一帜,无与伦比。唱腔响遏行云,声震山川,优美动人,令人百听不厌,回味无穷,恰似珠落玉盘,翰墨飘香。由于唱的起点高,一般多由两人以上合唱,以便在换气、吐词等方面得以互补。多年来,唱秧歌的人凤毛麟角,百之一二,不是说唱就能唱的。我村唱秧歌的主角是陈姓家族的人,据说传唱了祖孙三代。由于秧歌是“神曲”,所以社火结束后一般场合是不能唱的。
梅加关帝庙“神社火”在上百多年的传承、发展中,从形式看有许多独特、鲜明的特征。从内容看,有华夏大地南、北文明;古、今文明;中原文明与西域文明交集与发展的痕迹。如果细细品味你就会发现,民间社火就是一部透露着祖辈为生存而努力拼搏奋斗的创业史;一部颠沛流离、含辛茹苦的悲惨史;一部战乱不断、灾害频发的血泪史;一部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交往史……。可以说它是汉民族在河湟地区形成、生存、发展的“活化石”,它完全可以与风糜西北地区的民间文化——“花儿”相媲美,堪称为青海民间文学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只不过关注、研究、挖掘它的人太少罢了。
每年元霄节前后梅加关帝庙社火必是网红打卡地,许多网友亲切地称它为化隆地区唯一的“神社火”、“网红社火”等。2022年梅加社火在县、地、省电视台相继报道后,影响进一步扩大,关注它的人越来越多了。
注释:
①“尖扎嘛呢”指镇政府所在地的佛教寺院,“昂思多”一词由它得名,由昂思多沟的12个村庄供奉。
②“烧野灰”上世纪70年代前,农民为了就近解决种地肥料,在地边挖草皮土块或秋季雨季时赶牛羊在地里踩实后挖成土块。晒干后垒起来,用踩实的牛羊粪点燃后引起土块自燃,再打细当肥料。工序多,劳动强度大。
③“秧歌”专门在耍社火时唱的敬神曲和祝福曲。
④“昭君套”指古代妇女头上的一种装饰物。
⑤“牛吃水”指大门外形似青龙的山形的头一直延升到河里,形容富贵连绵不断的意思。
⑥“白额”代指白虎,文中指庄廓靠山的形状。
2024年1月15日

作者简介:
强生珍(网名秃山情),退休干部,青海化隆人,一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