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家风
桐城吴汝纶公学803班 朱勇
指导教师 魏兴付
我从小就接受爸爸注重家风的教育,特别是家风中的“孝”道。“百善孝为先”,一直以来,爸爸教诲我做人一定要有颗“孝”心。一开始我还并不理解“孝”真正的含义,直到那次,他用行动向我树立榜样,何为真正的“孝”心?
前年下半年,爷爷半夜突发疾病,在邻居的帮助下,爷爷被送进了离家较进的安徽庐江县医院。爸爸得知后,连夜开车从他务工之地(上海)赶回老家,原本六七个小时的车程,他硬生生把时间缩减到了四个小时,当我看见他时,一脸倦容,可眼里还是透着深深地担忧之情。
爸爸一到医院,就急忙找到爷爷的主治医生,询问爷爷的病情。可医生却对爸爸说:“我对病人做了全身检查,也查询了大量资料,可还是没找到病因,还是转院吧。”爸爸只好听从医生的建议,立即给爷爷办理了转院手续。
爷爷及时被转到了省城合肥大医院治疗,夜里,医院就查出了爷爷的病因一一确诊为“鹦鹉热”(别名:鸟热)。随后,便开始了在ICU(重症监护室),症状类似脑梗,在这里长达一个月的治疗。
因为爷爷在重症监护室,家人是不可以进去陪同的,爸爸没办法,只能每天坐在重症监护室门口,看着医生发给爸爸的治疗视频。每次看到治疗视频时,爸爸的眼中总是有噙满泪水,眼泪顺着他的眼角悄悄滑过,他却立马擦去,生怕被别人发现。
一个月后,爷爷终于从重症监护室转到了普通病房。随着病情好转,爸爸也终于可以贴身照顾爷爷了。
爸爸几乎每天早上五六点就起床,那时天还蒙蒙亮,便开始一天的忙碌。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给爷爷去打水,生怕爷爷醒了之后第一时间喝不上水。待打完水之后,他还要跑去餐厅买早餐,上楼下楼,每天都上跑下跑的。待这一切做完之后,爷爷差不多就醒了。于是,爸爸又忙着帮爷爷洗漱,喂爷爷吃饭。一来二去,他自己却一直没吃东西,只是匆匆应敷了几口。
平常,爸爸没事便坐在病床前,生怕一个不小心错过爷爷叫他。爷爷一说口渴,爸爸便会倒好水,耐心地把热水吹成温水,再插上吸管,端到爷爷面前。打吊针时,如果瓶子里的药水快没有了,爸爸就急忙按铃,叫护士来给爷爷换水,有时,还要推着爷爷满医院跑去做检查。
待爷爷午休时,爸爸便会嘱咐其他人帮忙照看爷爷,自己去找爷爷的主治医生询问爷爷的病情,再去拿爷爷的各项检查单。
爷爷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身上还是插着几个管子,没办法行动,导致爷爷总是身上酸麻,于是爸爸便天天给爷爷按摩腿部或翻身。有一次,我一时好奇,便和爸爸提议一起帮爷爷按摩腿,爸爸欣然同意,可我按了不到十分钟,就坚持不住,我转了转酸痛的手,又不禁想到,爸爸每天一按就是一两个小时,天天如此,从未间断。我带着这个问题去问爸爸,爸爸听完我的问题,也只是笑了笑,却不说话。
每天晚上,爷爷总是睡得不安稳,夜里会醒好几次。每当爷爷醒了,爸爸也会跟着醒,生怕出什么事。
就这样,在爸爸四个月的精心照顾下,爷爷终于康复出院了。走出医院大门,那天的天气很好,转头看看爸爸,他笑得格外开心。
经过此事,我切身感受到了“孝”的真正含义。而这优良的家风,定会熏陶并让我们代代传承下去!
【简评】“百善孝为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传不如身教,作者的父亲为患重病的爷爷悉心照顾,身影不离,日复一日,长达四个月,直到爷爷康复出院。父亲的全心付出实属不易,这种“孝”心,真的令人感动!
本文内容充实,行文流畅,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是一篇能教育人感化人的“孝”道好文,文尾升华主旨,意义突出!


作者简介:朱勇,男,14岁,安徽桐城吴汝纶公学803班学生。该生品德优良,乐学上进,喜爱阅读与写作,善用文字表达生活里的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