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主屋
文/冼伯青
曾姓是当地方圆几十公里的大户人家,提到曾家“德贵楼”无人不知晓。“德贵楼”出了一个秀才,在这穷乡僻壤的地方考出一个秀才,无异于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德贵楼”的主人曾占奎是富甲一方的财主,其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秀才公。想当年,占奎爷一家住在富丽堂皇的“德贵楼”里,锦衣玉食,生活优渥,雇有管家、长工、佣人、厨师打理家里家外,令多少乡邻仰慕和嫉妒啊。
“德贵楼”是座客家围屋,大门进去是天井,天进上方是中堂。两边侧门进去也是天井,采光好。大门上方悬挂用酸枝木雕刻“德贵楼”字样的牌匾。围屋前面是个池塘。
一九五O年春,土改工作队进村,占奎爷家有良田百亩,雇有长工,放高利贷,评为地主没有争议,其家里财产无偿分给贫农家庭。占奎爷一家被扫地出门,四户贫农翻身作主,仰首住进“德贵楼”。长工叶春才每每进门,总感觉头顶上的“德贵楼”牌匾要掉下来,往他头上砸,让他心虚。一气之下,他找来梯子,爬上去把牌匾摘下,摔个稀巴烂,并在上面写上歪歪扭扭的“地主屋”字样。从此,地主屋叫开了,久而久之,“德贵楼”淡出人们的视线。
围屋侧边有一排散间,住长工、佣人,放置杂物。现在倒过来了,长工、佣人住进围屋里,占奎爷一家挤住散间,做饭,做家务也只能自己动手。居住过去下人住的房间,吃难于下咽的饭菜,更难受的是,占奎爷还时不时被五花大绑,戴着纸角帽,拉出去批斗。裤子跪破了,膝盖跪伤了,但没人同情,折磨他的身体,让人们认清剥削的危害性。
物质的清贫,精神的折磨让占奎爷崩溃了,他决定走为上计。弟弟婚后没有子嗣,他曾要哥哥过继一个儿子给他。哥弟分手前,占奎爷把小儿子雅兵托付给弟弟。这次离开,山长水远,吉凶难料,留一个儿子,即使家人逃离遇到不测,也还有一房苗裔。占奎爷携妻儿从深圳出逃,投奔香港的亲戚。
曾雅兵过继给叔叔做儿子后,等于洗白了地主的身份,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成长路上顺风顺水。他师范毕业后,教了几年书。教育局杨局长看上他的文笔,调他到局里当秘书。杨局长后来荣升副市长,也把他调到市政府,任副处级秘书。
岁月让“地主屋”凋敝,当年那些占领“地主屋”的贫困户,已经不满足囿于破败的围屋。改革开放让他们的钱袋子鼓起来,纷纷盖起新房,另立门户。如今,偌大的“地主屋”仅黄满婆居住,她的丈夫叶春才曾是这里的长工。其实,黄满婆的儿子在外面也建有房子,只是她和儿媳合不来,屈尊在“地主屋”。
曾雅文天生是经商的料。他随父母逃到香港后,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读大学时他系统地学习了营销管理知识。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香港的一家电子厂做业务员,因为业绩突出,很快地提升为销售部经理。过了几年,他出来单干,在深圳开了一家电子厂。他发现,内地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他从老家的一座石山嗅到商机,通过哥哥雅兵牵线,得到了分管城建的杨副市长的支持,在老家经营一个石场,把石头加工成碎石,销往本地城乡和深圳。
九月重阳节那天,占奎爷在儿孙的簇拥下回乡祭祖。他看到破败的“德贵楼”触景生情,潸然泪下。雅文目睹老父亲因“德贵楼”伤感,便安慰道,我们建一座比“德贵楼”很高档的宅院!
曾家宅院建在“德贵楼”旁边,房楼结构土洋结合。“土”的地方是,中间保留客家围屋的风格;“洋”的地方是围屋两侧各建一栋欧式三层楼房。看上去围屋和洋楼浑然一体,走进屋里又感到各自分开,互不影响。
占奎爷夫妇回乡下老家养老了。雅兵为家里雇请了一个中年男工人,负责打理花草树木,修修补补,同时请了一位阿姨,负责买菜做饭,照顾老人。两个老人在家看看电视,唱唱卡拉OK,有时候出去散步,日子过的悠闲自在。两位儿子有时回来陪陪老人,约亲朋聚餐喝酒,这时屋子里是最热闹的。长工叶春才的儿子叶贱生是雅文、雅兵兄弟的发小,现在他任生产队长,曾家的大事小事都叫他操持。每当有饭局,雅兵会预先通知他准备,当然是付费服务。
岁月静好。占奎爷夫妇的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的过着。
一天上午,一辆警车突然开进村里,警笛声划破平静的山村。警车停在占奎爷的宅院前,几个警察亮出捕查证,冲进宅院,逐个房间捕查。接着跟村干部核实房屋产权,认定洋楼雅文、雅兵各一栋。
不久,从市里传出杨副市长和处级秘书曾雅文因受贿罪被逮捕,曾雅兵也因行贿罪身陷囹圄。
占奎爷因两个儿子出事忧心忡忡。他叫人去打探情况,得到的都不是好消息。直到半年后,雅兵开着商务车来接两老,要父母回香港养老。事到如今,占奎爷也觉得没有更好的选择。
曾家宅院来了不少乡亲,有的是来送行的,有的是来看热闹的。占奎爷先到“德贵楼”鞠了三个躬,然后又在新楼鞠了三个躬,礼毕才跨上车。他知道,这次离开,能不能再回来,也是未知数。
这时,黄满婆疯疯癫癫窜出“地主屋”,边跑边喊:打土豪,分田地!打土豪,分田地!到了曾家宅院,她狠狠拍打门环,我要住地主屋!我要住地主屋!
曾雅兵胸中冒火,他欲下车去和疯婆娘论理,被父亲一把拉住。他打了一个激灵,一加油门,商务车绝尘而去。
作者简介:
冼伯青,广东省河源市人。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在《深圳文学》《青年文学家》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约30多万字,18次获得文学征文奖,有10篇文学作品入选各选本。现居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