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七腊八 冻死俩仨”
——腊八节的内涵与文化
林占东
每年农历进入腊月以后,就拉开了迎接新年的序幕,腊八节是迎新的第一个节日。在我国北方有民谣(顺口溜)说到:“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也有谚语说到:“腊八,祭灶,新年快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妈子吃着桂花糕,老头子戴着新毡帽。” 当然这些是过去古代的说法做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文明的进步,这些内容大多已经被新的内容所取代,但腊八节人们还是要喝腊八粥、放鞭炮的。
腊八节在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它是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的节日;后来也逐渐演变发展成为我国民间的一个祭祖节日,被称为“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俗称“腊八”。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就有了与 “腊” 相关的“腊祭”习俗。其节期定在腊月里,但具体日期并不固定,该“腊祭”习俗被后人视作“腊八节”来源之一。到了汉代才明确规定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戊日为“腊日”。据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也说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 腊八节是我国北方地区迎接新年的典型节日,但在南方地区却很少提及。
腊八节有以下习俗:
(1)举行腊祭。其对象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意在祈求祖宗和家神保佑来年庄稼丰收和家人吉祥。古籍有“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 还有一种说法即“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因“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因在每年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2)喝腊八粥。腊八粥又被称为“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出自南宋吴自牧《梦梁录》:“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我国喝腊八粥已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每逢腊八节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员、寺院僧众还是黎民百姓都要做腊八粥喝腊八粥,到了清朝时期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按佛教记载,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销骨立,遂发现苦行不是究竟解脱之道,决定放弃苦行。此时遇见一牧女呈献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据说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佛粥”。“腊八”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3)腌腊八蒜,制腊八醋。每年到腊八节前后,北方地区的人们忙着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大约在春节之前就腌制好了:腌出的蒜瓣绿绿的,吃着不再辣心;腌蒜的醋也不再那么酸了,有了一点甜酸的味道。过年饺子蘸蒜吃,别有风味:白白的饺子皮儿,各种各样的饺子馅,绿绿的蒜瓣儿,吃起来不油腻。腊八这天腌制过蒜的醋叫腊八醋,腊八醋,一般要一直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饺子一般要吃素馅饺子,取一年素素净净之意,蘸腊八醋吃饺子,别有一番滋味,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4)吃冰冰块。在腊八节的前一天,人们把从井里打上来的水,倒入事先准备好的钢盆里,放到一个寒冷的地方使其结冰,等到次日腊八节这天,给冰盆加热待冰坨脱盆后取出并把冰敲成碎块,而后吃一点,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的一年中不会闹肚子疼。
(5)吃饺子。过腊八节一般是早上喝腊八粥,中午或晚上吃饺子。喝腊八粥能够健脾养胃、补血安神,对失眠、心悸、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贫血等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吃水饺,一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祈福, 一是为了驱寒除冷,御寒保暖。我们知道腊八节一般在三九天里,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所以有谚语“腊七腊八,冻裂脚丫”“腊七腊八,冻死俩仨”之说,而吃水饺有驱寒保暖的作用。
腊八节有以下传说:
(1)赤豆打鬼。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普遍相信迷信鬼神,认为大人小孩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所为。传说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颛顼氏的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吓唬孩子,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小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八这天人们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2)喝腊八粥。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年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正值数九寒天,他饥饿难耐,竟然从监牢里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熬制成粥,抵制饥饿,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把这锅杂粮粥称为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把那一天定为“腊八节”,把那锅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以示纪念那段艰难的日子。
(3)纪念岳飞。据说岳飞当年率领岳家军在朱仙镇抗击金军,那时正值三九隆冬,士兵补给供应不济,缺衣少食,挨冻受饿……当地老百姓就纷纷熬制杂粮粥送给士兵吃,士兵吃了老百姓的“千家粥”,力量倍增,士气大涨,一鼓作气打败了金军,这天恰好是腊月初八,岳飞死后,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以后每年腊八这天都熬制腊八粥吃,以后便约定成俗。
腊八节养生保健注意事项:
(1)防寒保暖。腊八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刻,要注意头部、耳朵、脖子、腰部、膝盖、脚丫的保暖,出门要戴棉帽、扎围巾、戴口罩,着棉衣,穿棉鞋。
(2)早睡晚起。这一时期仍是昼短夜长、阴气很重,所以人们要“早卧晚起,以待日光”,谨记冬天是“藏养”季节,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以逸待劳。
(3)适量运动。寒冬时节,阴气太重,阳气虚弱,过度运动会增加心肺负担,损耗阳气,一般应选择一些柔和的运动项目锻炼,在天气好的午后,也可以出去晒晒太阳,促进身体钙质吸收。
腊八节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其习俗与活动被文人们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
唐代诗人杜甫《腊日》:“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诗意是: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今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 山陵间的雪都已消融,露出了嫩绿的萱草,透过烂漫的春光,纤细的柳枝随风起舞。想要在这良宵纵酒狂饮,一醉方休,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皇帝召近臣晚上入于内殿,赐食,加口脂腊脂,感念皇帝恩泽,我不能随便走开。 这让我们了解到了朝廷过腊八节的情形。
宋代诗人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意是:腊月的微风里,已经有了些许春意,我因时而动,拄着拐杖,散步路过邻家:邻家柴门里面的炊烟,袅袅升起;野外水边耕牛的脚印,重重叠叠。 体弱多病,需要的只有药物;没有徭役征召,所以赋闲在家。今天邻居给我送来了腊八粥,我越发觉出江边小村春天欲来的气息。 让人感到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宽广情怀和不服老、不畏老的进取精神。
元代诗人虞集《己卯腊八日雪为魏伯亮赋》:“官桥柳外雪飞绵,客舍樽前急管弦。僧粥晓分惊腊日,猎围晨出忆残年。白头长与青山对,华屋谁为翠黛怜。惟有寒梅能老大,独将清艳向江天。”诗意是:官桥上枯柳边,雪花如绵花似柳絮,从空中飘落;客舍里酒樽前,管弦如疾风似暴雨,从两边传来。拂晓时分我走出围猎区域来到寺庙之前,发现僧人正在分食腊八粥,才惊异地发现今天原来是腊八节,长长的白发与连绵的青山遥遥相对,不由得使我在岁暮之时回想起了平生,在华美的屋宇里,谁会怜惜孤寂冷落的佳人,只有那凌寒开的腊梅无惧风雪盎然开放,将那清秀艳丽的花朵开向无边的江天。诗人在漫天飞雪的腊八早晨,观赏着梅花,抚今思昔,悲老叹穷,倾吐着与友人的离愁别恨。
腊八节是我国农历新年前的一个重要节日,它寄寓着人们对来年五谷丰登、生活富足的期盼。通过过腊八节,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认同、坚信、笃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坚定我们民族——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要文化还在传承并发扬光大,任何一个敌对的民族都别想打败我们,改变我们,中华民族将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简介:林占东,内蒙赤峰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对文学历史哲学及国学经典稍有偏爱,不时写一点文字,来抒发内心感受。先后在《文苑》《田园》《山河》等纸质报刊和《中国诗歌文学精品》《作家美文》《锡伯河文学》《凤凰城文学》《作家》《红豆原创文学》《世界文学传媒》等公众号平台以及深圳头条、广州头条、北京头条上发表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