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
文/王发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岁月的年轮不知不觉又驰向2023年的农历十二月。农历十二月是年末最后的一个月,又称腊月。进了腊月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腊八节也如期而至。
腊八节也叫腊八。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年一岁一团圆。”说起腊八节,相传年代久远,故事繁多。
一说腊八节是“佛成道节”。据传,释迦牟尼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佛教传入中国后,为祭祀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地寺院在这一天要念经,煮粥敬佛,即腊八粥。
二说腊八节与“腊祭”习俗有关。腊是岁终之月,从先秦起,人们习惯在腊日祭祀祖先和神灵。
另说还有一项比较重要的活动,就是“逐疫”。其中也有故事提到,腊八节的由来与朱元璋有关。
相传元末明初,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里的老鼠洞里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将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腊八粥了。

腊八粥的做法和吃法,全国东西南北各异,并具地方特色。
我的家乡地处河西走廊门户的古浪县。家乡的腊八粥和其他地方的粥做法和叫法稍有不同,大都叫腊八饭,也有人叫腊八面。熬粥的材料以豆类为主,一般都是青豆子和扁豆子,有的人家也加少许麦粒和米粒。腊八饭的做法说不繁琐但也不太简单。
儿时,腊八节的前一天,母亲把事先准备好的青豆子或者小扁豆拿来,筛簸干净,用清水浸泡在盆里,将其泡软后,用笊篱搭出,重新换上清水。腊八日早晨鸡叫头遍后,母亲便起床忙碌起来。母亲先把火炉架着,再把泡好的豆子倒入铁锅,搭在火炉上用火熬煮。等豆子煮熟后,母亲又把煮熟的豆子用笊篱搭出一半放下,到除夕下午用于喂猪羊鸡狗,说是给畜禽“装仓”,期盼来年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然后母亲将趁早擀好的手工面切成粗细均匀的面条,下到锅里,再用烧熟的清油和切好的葱花等佐料一同炝进锅里,一锅热腾腾香喷喷的腊八饭便做好了。盛上一碗豆面均匀,汤色棕红的腊八饭,一遍吃着,一遍享受着母亲亲手做的节日佳肴,心里总有一种美滋滋的感觉。至今念念不忘,回味无穷。

不论是腊八粥还是腊八饭,它都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具有地特色的美食之一。腊八节,拉开了年的序幕。腊八粥,浓缩了生活的味道。愿我们的生活如同腊八粥一般,充满甜蜜和幸福;愿我们的新年如同腊八节一般,充满希望和喜悦。
在儿时的记忆中,腊八节前家乡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儿。那时村村寨寨吃水全靠涝池水。每到冬天,村子涝池里的水全结成了冰。吃水又靠打冰消水。腊八节前夕,人们就会打冰看年份。涝池里刚刚打出来的冰块,年长者会仔细观察,如冰块上显示的冰豆子越稠,证明来年是个好年份,收成多多。冰豆子越稀少,说明来年年份差,欠收之年,很有意思。
北方有句俗语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过后,村子里的人们就开始打扫庭院和收拾屋子,将一年之内遗留下来的垃圾和灰尘统统清理干净,除旧布新,迎接新的一年。家家户户炸麻花蒸馒头,杀猪羊宰鸡兔,捏桅子擀长面.....准备年货,忙的不亦乐乎。
镇子里的街道上车来人往,办年货的气氛逐日渐浓。摆摊的设点的,开始卖起了年画对联,烟花爆竹,糖果烟酒等,店铺里百货齐全,琳琅满目。衣服鞋帽,时尚别致,年货应有尽有,把大街小巷妆扮的绚烂多彩。随着年的日渐临近,办年货的人也一天天增多,街道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购置年货的欢笑声,犹如辞旧迎新的交响曲,回荡在小镇街道的上空。年越来越近,年味也越来越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