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改革开放45周年,我们一起创造奇迹!
胸怀梦想的远征,尤需逢山开路的闯劲;前无古人的事业,呼唤锲而不舍的笃行。
春风向暖
春光明媚,莺飞草长,
春天是故事的季节。
春雷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晖暖透了大江两岸,
春风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滋润了华夏故园。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让我们一起聆听春天的故事!
——蒋开儒
回望历史,1978年12月,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及“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这些决策放飞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巨大潜能,奠定了改革开放精神的基础。


图源《在春风里成长:书写改革开放中的人生故事》(第一卷)。
对于那一天,著名作家高洪波是这样描述的:
那一天,十一届三中全会
刚刚在北京召开
改革开放尚属陌生的词语
如今,人们耳熟能详
冬季结下的累累硕果
迎接春天 酿造明天
朝气充盈着一个民族的躯体


《时代、城市与诗歌》,作者:高洪波
收录于《在春风里成长:书写改革开放中的人生故事》(第一卷)。
大胆探索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坚持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展现了无畏的勇气,勇于在未知的领域中突破极限,克服无数的困难,书写着令世界瞩目的华章。




在科技的殿堂里,无数科学家用智慧和毅力创造了从0到1的奇迹。
在航天人的后代赵韦的笔下,就记录了这样一群甘愿生活在山沟沟里的科学家的身影。他们面对清贫现实的考验,面对花花绿绿外界的诱惑,面对他人“你是业务骨干,哪儿都抢着要呢,不打算调回北京”的疑问,只回答一句:“我不回去!哪里黄土不埋人哪?我就在这山沟沟里干。”
这一句承诺,一守就是一辈子。
一生很短,一生又很长。可为国家打造国之重器的想法,却从来也没有动摇过。
所以一艘艘航天飞船飞出地球,飞向远方。
所以装有龙芯CPU的中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横空出世。
所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打破世界记录,勇探海洋之心。
经济开发区的号角也已然吹响。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中国崛起了一片片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经济开发区,它们如同璀璨的明星点亮了中国的经济版图。


图源《在春风里成长:书写改革开放中的人生故事》(第二卷)。
在海南作家杨沐的记忆里,如此回忆海南特区带给她的震撼与感动——
1993年初瑞雪封街,我在家里陪伴一岁多的儿子玩耍,耳朵却伸向街边音响店播放的电视剧《外来妹》的插曲,有些意外地,追看《外来妹》把一个现在看来非常寻常的观念输送给我:
只有离开原来封闭自足的环境,冲出去打拼一番,或许能更接近自己心中的理想人生。
深圳办经济特区,身边有年轻人闯荡去了,带回大大小小的传奇故事;海南建省办特区,又有一些创业故事财富故事陆续传来——一个陌生的改革开放前沿的世界,向我们这些“改开”以来第一批大学毕业生掀开一角,我们窥视到向上、富裕、现代化的画面。
“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更新更美的图画”,这是我们自小就说的一句话,现在,我们不是正处在开创自己事业、打造自己历史的好年华?难道我们只能坐在家里等待吗?
于是在这片祖国的版图上,我们看到高楼平地起,看到繁华的商业街区灯火辉煌,看到现代化的交通网络纵横交错。
在人们大踏步向前走的时候,祖国的目光也始终没有离开偏远贫困的地方。
作家庞余亮曾是一名乡村教师,在他刚当老师不久的时候,就要进行全体学生的家访,有的学生近,有的学生远,老教师是这样告诉他的:
还是要每家每户都跑到,都要给予鼓励,否则乡亲们认为你漏了他家,以为他的孩子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先生都不愿意上门来呢。
而这何尝不是中国扶贫攻坚的缩影呢?


图源《在春风里成长:书写改革开放中的人生故事》(第四卷)。
随着生活越来越好,人们对家庭的要求变高了,环境保护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重要议题。
可山青水绿需要做出怎样的牺牲,可能只有亲自去看过塞罕坝的人,才能略感知一二。
塞罕坝,位于河北最北部的木兰围场,三百多年前曾是一片草木葱茏、鹿鸣呦呦的皇家猎场。但在清朝末年因大肆砍伐,退化为荒原沙地。1962年,国家林业部下达通知,正式成立塞罕坝机械林场,此后一代代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在张秀超的故事中,我们看到那些从林业学校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从四面八方走进了沉寂的荒原。
人们以为他们过不了多久,就会转身离开。
可是他们在极度的严寒中,住在低矮的草房子里,吃着粗硬的黑莜麦面,半年见不到青菜,在几乎时时挑战极限的简陋生存状态下,住了下来。
并靠双手栽了一百多万亩的松林。这树如果围着赤道,可以足足绕12圈……

今日的塞罕坝。
图源《在春风里成长:书写改革开放中的人生故事》(第四卷)。
随着绿色重归大地,一只曾经出走他乡的东北虎踏上了回归家乡的旅途。作家任林举通过2015年9月,一只野生东北虎自俄罗斯远东回归中国的步伐,展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从中俄边境到马鹿沟林场的最后定居点,历经长达400千米的行程,共5个监测位点曾11次拍摄到它的身影。它以曲曲折折的行踪证明了自己的勇敢。它已经横跨了保护区从东到西的全部领域成为保护区成立以来走得最远、最深入,也是离人类居住区最近的一只野生东北虎。
对这只虎的监测结果,曾让动保专家们好一阵激动。他们认为在东北虎种群恢复和区域扩散进程中,它是一个勇往直前的英雄,它的迁徙路线和沿途的行踪对人们研究老虎的生存规律和认识老虎的习性、体能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我却认为,这只老虎能走这么深、这么远,并不仅是因为老虎的勇敢和强大,更是因为这个国度和这个国家的人民已经足够自信和强大——自信得可以躬下身来敬畏自然,强大得可以战胜自身的欲求,反哺生态和自然,可以为一种动物让出足够的生存空间,并对其实施完全保护。


《归来》,作者:任林举
收录于《在春风里成长:书写改革开放中的人生故事》(第三卷)。
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中国人民以他们的勇气和智慧,书写了一部壮丽的史诗。他们在未知的领域中突破自我,克服困难,为世界树立了榜样。在这奋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更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继续努力奋斗,为实现更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努力。
而这些人的故事,这些图像的收藏,就汇聚在这套名叫《在春风里成长:书写改革开放中的人生故事》的书中。




相关荐读

《在春风里成长:书写改革开放中的人生故事》(全四册)
李朝全 主编
少年儿童出版社
记录时代之下的个人之美
展现个人塑造的时代之美
本书邀请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奖项的作家代表,以时间为线,以故事为点,围绕改革开放每一年的大事件,诉说自己或身边人的故事,将那个翻天覆地的时代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如同点滴之水汇成小溪江河,共同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奔向无垠的大海。这些作品丰富多彩,融合了个人成长经历、家庭生活、自然环境和社会事件等多元主题,通过回望历史,展现了作家们对国家与时代的深刻思考。
在这些文字中,既有对昔日艰辛的回顾,也有对未来希望的热切期盼。作家们以深情的眼光,审视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转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不断前行中的坚韧与智慧。这套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深情讴歌,是对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精神的生动表达。作家们以鲜活的文学语言,灵敏捕捉时代跳动的脉搏,让我们每一个人懂得:改革开放是迎难而上的攀登,是坚韧不拔的奋斗,需要全民族众志成城的信念。在这些文字中,我们获得了启发,找到了前行的力量,坚定了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1978年的一首诗开始,读者便跟随作者的笔触,感受着改革开放初期的激情和期许、社会的变迁和个人的成长、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和故事。比如,1980年的《两间半》描绘了一个家庭在城市改革中的生活变迁;1982年的《1982年的文学时光》引领读者走进文学繁荣的年代;1990年的《我的新兵连我的作家梦》展示了一个年轻人追寻梦想的故事。此外,书中还回望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科技进步,如2013年的《嫦娥3号,一个美丽的开始》;2018年的《守护南海珊瑚林》……故事中的主人公们,都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经历过挫折,也迎接着机遇和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希望激励读者勇敢面对挑战,追求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
《在春风里成长》不仅用文字勾勒出中国人的精神轮廓,更通过图片展现了时代的细节。这些图片包括青藏铁路通车、北京奥运会召开、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新生、八十年代上海理发店的妇女、第一批到深圳特区的青年工人,等等,真切可感。
《在春风里成长》既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壮丽图景的叙事,也是一首充满奋斗理想的深情告白诗。它更是一座桥梁,将过去、现在与将来、个人、家庭与国家紧密相连。就让我们一起在春风里成长,不断创造更加辉煌的新伟业。
丨作者简介丨
本书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主编,力邀高洪波、徐鲁、薛卫民、于潇湉、杨沐、赵韦、刘笑伟等四十多位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好书获得者,共同谱写改革开放以来祖国进步、人民幸福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