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习夏季节气推进 感知三候物象变化
林占东
如果说春天是温和柔顺的,那么夏天就有点躁热乖戾。如果说春天是一只梅花鹿,那么夏天就是一只大老虎。夏天六节气的推进,不仅反映了天气的变化,而且呈现着物象的变化。古今文人用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这一情况。
节气到了立夏:一候蝼蝈叫,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意思是立夏到了,随着蝼蝈的鸣叫,夏天的韵味开始浓厚了;随着蚯蚓出来活动,夏天的阳气愈发旺盛了;随着王瓜的快速攀爬生长,夏天的意境更加丰富了。立夏的到来标志着万物进入快速生长时期,有古诗反映了这一现象的变化:“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小荷才漏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
节气到了小满: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意义是说小满节气以后,喜阳的苦菜已是枝叶繁茂、吐穗开花,喜阴的靡草开始散乱倒地、逐渐枯死,田野的麦子已经泛出黄色、收获在即。反映小满节气的古诗句有:“小满气全时,如何靡草衰?”“向来看苦菜,独秀也何为?”“新凉牛犊归桑薄,小满人家割麦田”“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映水黄梅多半老,邻家蚕熟麦秋天”。
节气到了芒种:一侯螳螂生,二侯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意思是到了芒种,螳螂卵因感气温变化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有诗句“芒种看今日,螗螂应节生”;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出现在枝头,并且感阴而鸣叫,古籍有言“百劳以五月鸣,其声鵙鵙",意思是伯劳鸟在农历五月仲夏鸣叫,发出短促”局局“的声响,有个成语“劳燕分飞”,本来说的是伯劳鸟和燕子,白天各自出去觅食,晚上双双飞回窝巢,伯劳是林鸟,而燕子是檐鸟,伯劳东飞,燕子西飞,是指这两种鸟虽然归宿不同,但是仍旧是成双成对,因为幸福是成双、家庭和圆满。而反舌鸟却因为感应到了气候的变化慢慢停止了鸣叫,明代孤松秀上《竹间听反舌鸟》 “细霭轻岚散竹林,搘颐小坐听晨禽。未蒸花气机偏涩,乍写春声意独深。缓引易调多种舌,琐言难竟一生心。何如隐忍过残腊,末路风烟恐不禁”。 意思是在竹林中弥漫着细腻的朝霭和轻盈的岚气,我手扶着下巴颏坐在那里聆听着清晨的鸟鸣声。含苞待放的春花儿还未全部散发出香气,突然有了感悟写下春天的声音蕴含着独特的深意。慢慢引出音调多变、声音多种的声音, 但琐碎的言辞又难以解释我一生的心意。不如默默忍受度过冬天的残余寒冷,未来道路风雨飘摇,命运多舛,恐怕难以抵挡。 通过环境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未来的人生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唯有保持沉默冷静,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应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才会有一生平安一世无忧。
节气到了夏至: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意思是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蝉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这三候分别表示在夏至时期,阳性的生物开始衰退,而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节气到了小暑: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有古诗句为证“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诗意是忽然之间阵阵热浪排山倒海般地袭来,原来是循着小暑的节气而来。鹰鹯感觉到肃杀之气将至,开始练习搏击长空;蟋蟀的羽翼开始长成,居住在洞穴的壁上。小暑节气期间阳光猛烈炎热、高温多雨潮湿,所以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节气到了大暑: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节气期间日照最多,气温最高,降水也最多,有古诗句:“彩雀摇枝啼野陌,流萤逐月映晴川”“土润何妨兼伏暑,火流行看放清秋”“檐宇阴阴听雨眠,推窗清润满平川。旧低竹叶新槐卷,当见横流入稻田”“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可见大暑天气在高温、多雨、潮湿、闷热的同时,也迎来了雨后的凉爽,预示着秋天的来临。
夏天好比人生的青壮年,是人的生长发育期,处在剧烈变化的时刻,一定要抓住时机促进发展,“一分辛苦,一分收获”,在立夏之际,怀小满希望,做芒种之事,临夏至而不止,历二暑而勃发,为秋粮成熟努力做活,为人生成功奋发有为。
2024.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