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相随的柴达木石油情怀一一缅怀张丁华同志
作者:杨海平
知悉张丁华同志在2021年1月25日在京逝世的消息,已是2月初了。1月底,退休基地的油田老领导曹随义同志在微信上曾转告于我,当时没有关注标明“今日头条”的这条微信内容。过后想起再和丁华同志自2016年9月起建起的微信通讯,自2020年10月上旬起,就见不到丁华同志的往来信息了。不论是年节的问候或是给他发去青海油田方面的信息,再也没能见到他的回复。我和熟识丁华的朋友们说起此况,都能想到丁华同志因癌症动过手术并后续治疗已有数年了,老人能不能挺过这个冬季?因为预防疫情又不便走动看望,只能在心底里祝福这位老柴达木石油人平安如常。果如猜测的那样,在岁末年首,病情愈重,他那曾经挺拔魁梧的身躯,定格在了庚子年腊月十三的寒冬里,享年87岁。
从早年油田老同志的口中,知道柴达木石油队伍中曾有张丁华这位优秀的老石油、老领导的信息,到1998年6月有幸结识丁华同志,到眼下也有20多年时光了。自1953年在燃料工业部专家工作室走上工作岗位,到1985年从大港油田党委书记岗位上调至天津市委任职,在丁华同志32年的石油生涯中,他最难忘记的是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工作过的8年;他最难忘记的一群战友、朋友,也是在柴达木盆地的茫崖、油砂山、油泉子、开特米里克、冷湖等石油探区同甘共苦过的柴达木石油人。在他退休后及晚年病患缠身时,他最惦念和牵挂的一桩心愿,就是希望能再回柴达木油田看看、走走。
“在青海油田,我不能被称为老领导,只能称为老柴达木人之一。在青海油田的8年,是我步入社会,接受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外事工作特别是在一线基层单位摸爬滚打、奉献青春、锻炼成长的8年。它为我走好后来的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是丁华同志听到青海油田的战友们称呼他为“老领导”时,每每“声明”的话语。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第1个国民经济5年发展规划的起步年,祖国建设急需生力军人才。这年初,20岁的张丁华从西北大学俄语专业提前毕业,被分配到燃料工业部外国专家工作室工作,后又到北京石油学院进修石油地质专业。1956年4月,刚刚成为中共预备党员的张丁华,就听从党的召唤,随同苏联专家组和和石油部、青海勘探局有关负责同志一道,离京踏上了奔赴柴达木石油探区的征程。那时“兰新”铁路只通车到甘肃清水附近,之后他们又转乘汽车,沿着简易的沙土公路颠簸4天后,融入了柴达木石油探区茫崖“帐篷城”里热烈欢迎苏联专家组到来的人群之中。
在此后的8年里,张丁华同志先在勘探局专家工作室任副主任。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丁华同志随专家组成员奔波在茫崖、油砂山、油泉子、大风山、冷湖等探区,为苏联专家的工作报告、讲话等做翻译。1957年8月,当苏联专家撤走后,当时人事关系还在石油部的丁华同志,在组织上征求他的意见时,他不仅决定愿意留在青海油田,还主动要求下基层工作,并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1957年8月,组织上任命他到油泉子试油队任队长。1958年8月,又调他到开特米里克钻采区队任区队长、党总支书记。在1957年到1960年3月,在试油队和钻采联队工作期间,丁华同志虚心向基层的工人、干部请教,学习试油、钻井、采油工艺方面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生产管理、队伍管理以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实践经验。在班子成员和技术干部的协助下,他很快适应并熟悉了基层作业单位的协调运作。在1958年3月组织的石油会战中,他们针对油泉子地区探井较浅的实际,采取多井口交叉连续作业的方式,在月度试油作业中完成24层组,创下当时的全国同行业最新纪录。当时的局油印小报《青海石油》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了这一创标杆的新闻。那年的“五四青年节”,丁华同志按上级要求,在茫崖简易大礼堂向青年们做了经验体会报告。之后还作为标杆单位的代表,随局领导到玉门油矿参加了石油部召开的现场交流会。
在开特米里克区联队任职时,联队管理着5部钻机以及试油队、采油队、发电机修车间各一个,加上后勤生活服务人员共有500多人。丁华同志和战友们又组织了进尺月上千、年上万的打井会战。队干部跟班作业,后勤服务到现场,放弃假日休息,工作连轴转。队里5部钻机实现了平均月进尺上千米,成绩在全局名列第二。在采油上产会战中,他们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除了机械抽油、电动绞车抽油之外,克服电力不足等困难,采取用人工拉绳提捞、人工摇辘轳等土办法,千方百计增产。据初步资料统计,油泉子油田自1957年试采,到1959年底暂时封闭关井,先后有生产井118口,最高年产3万吨,成为当时勘探局钻采炼及辅助配套生产的一个前线基地。开特米里克油田在同一时期共打井195口,产油6000多吨。
在1958年下半年,丁华同志的爱人贾燕,也从北京调入柴达木探区。夫妇俩和队里为数不多的夫妻一样,在开特米里克住进了临时在沙窝地里挖出搭建成的土屋子里。这两个探区因就近没有水源,生产生活用水要靠汽车从茫崖或大风山水站拉运过来。因此探区职工用水限量,几天不洗一次脸是常事。工衣鞋帽上油泥多了,没有水用来洗,工人们除了用铁片刮,还发明了用沙子搓洗油污的办法。数九寒冬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如果在野外作业,穿着毡靴、老羊皮,依然哈气成霜、滴水成冰,帽檐上常挂着一堆小冰柱。晚上住在漏风的帐篷里,清晨起来被褥头边同样结着一层霜。还有一次经历让丁华同志终生难忘。他在一天下午开通井机到几公里外的井场后,回小队驻地时是一个人步行。走在一片沙丘沙包之间时,突然狂风呼啸,顿时沙尘遮天,天昏地暗,前面看不清路,脚下迈步艰难。他开始趴在沙包底部,想等风头过去。但不想风势不减,流沙难挡,不一会儿他就被流沙掩埋住全身。他急忙挣扎着爬出沙窝,用胳膊掩住眼睛,吃力地迈出一步步,可稍一迟疑,大半个身子又陷进流沙里。此刻,他明白绝不能倒在沙窝里,他坚持手脚并用,跪爬着闯出了沙丘地段……。
盆地冷湖构造带上的石油钻探,早在1956年里已先后在4号构造、5号构造上的数口探井中发现了石油。1958年9月,随着5号构造上“地中四井”喷出高产油流,以这口井的重大发现为标志,引导着柴达木盆地当时的油气勘探主战场由西向东转移。在石油部和勘探局的部署下,收缩西部,集中力量,大上冷湖的石油会战拉开帷幕。张丁华在1960年3月带队完成油泉子、开特米里克所有油井的封闭任务后,来到已经成立的冷湖采油处担任采油二大队大队长。1959年,冷湖油田的产量已达24万多吨,加上其他几个油区的产量,青海油田在1959、1960年连续跃上年产30万吨的台阶,成为当时全国四大油气生产基地之一。
丁华同志后来曾多次动情地回忆起在冷湖探区上产会战的难忘场景。在祖国建设和国防事业急需石油,上级下达的生产指标必须完成的背景下,那时的石油会战吸引着石油人忘我地为油而战。局领导轮流驻在前线基地指挥督促会战,采油处机关干部每天早晚在驻地敲锣,早上8点左右锣响,出工上井,晚上23点左右锣响,机关干部最后离开井场。几个采油大队和基层小队的干部,全都轮流跟班作业。有时连轴转的劳作使他们又困又累,在岗位上或生产现场躺下就睡着了。那时正遇上全国食粮紧缺的年代,参加会战的职工每人每月只有22斤粮食,主要是青稞面,食用油更少,一顿饭只配给两个小窝头。拿到窝头不敢几口吞下去,就放在碗里冲泡成一大碗面糊沫沫,喝下去哄哄肚子。很多职工、家属饿得患上了浮肿病。有的人去捡过去丢掉的牛羊骨头,回来再熬着啃一遍。甚至有人试着吃起擦脸用的雪花膏。再后来,局里组织了打猎队、捕鱼队,加上自办多个农场种粮种菜,到1963年后半年起,日子才逐渐好过些。就是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柴达木石油勘探开发事业坚持了下来,油田生产炼制加工的石油产品,在国家建设和巩固国防中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称赞。在冷湖石油会战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刘秀娥等还赴京参加了表彰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丁华同志在油田也多次被评为甲、乙等先进工作者、青年红旗手。
在1961年里,丁华同志经医院诊断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组织上照顾其身体,将他调离一线基层单位,先后到采油处地质室任主任,局地质研究所任书记。直到1964年4月,丁华同志调赴山东胜利油田参加新的会战。至此,他结束了在柴达木盆地8年的石油生涯。
“不论后来的工作岗位和地点如何变动,我都会留心关注青海油田的发展和变化,对和我接触、联系着的青海石油人有着发自内心的亲近感,对青海油田持续发展的成果感到由衷地自豪和欣慰。”
1964年至1985年10月,丁华同志先后在胜利油田报社、采油指挥部担任副社长、政治部副主任、副政委、副书记等职务,先后参加了胜利胜坨油田、河南濮阳油田等处的石油会战。1979年他被调任天津大港油田任副总指挥,1983年任大港油田党委书记。直到1985年10月,调任天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市纪委书记,走上新的领导干部岗位,他的32年的石油生涯暂告一段落。不论是在黄河入海口荒滩上的石油会战,或是“十年内乱”中遭受不公正的冲击,再或是在大港油田主持日常生产和油田的全面工作,丁华同志都是无怨无悔,全身心地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他多次对战友或朋友们感慨道:“有了在柴达木盆地艰苦环境、艰难条件下的考验,有了在油田基层单位摸爬滚打的磨砺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自己对新的环境、新的任务、新的挑战,就多了一份自信和勇气。”
1991年底,丁华同志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区委副书记的任上奉调入京,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全总党组副书记、书记,负责主持全总日常工作。再往后,任职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直至2009年9月退休。在此期间,丁华同志先后任中共第十三届中纪委委员,中共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在全总和人大工作期间,丁华同志依然怀着深深的石油情怀。在工作任务、工作范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到各地开会、调研或巡视过程中,都尽可能抽空儿到当地有石油企事业单位的地方去走走看看。在上世纪90年代初,全总系统组织了全国性的为企业和职工“送温暖活动”,丁华同志曾到了青海西宁等地。他抽出时间,专门到青海油田西宁办事处,会见了油田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和昔日的盆地老战友们,畅述友情,送去温暖。丁华同志在全总工作期间,对青海油田工会系统的负责人到全总参加相关会议,获得全国先进劳模荣誉的代表来京接受表彰时,他总是抽出时间和他们亲切相见,请问油田情况,共忆艰难创业的情谊。还曾多次诚挚地表示自己在柴达木工作的经历终生难忘,有空余时间或退休后要把柴达木这段工作经历整理出来,记录下来,给年轻后生留下一些真实的史料。
1998年6月初至中旬末,按照丁华同志的愿望,受油田党组织的委托,局党委副书记刘扬寿同志委派我前往北京,协助丁华同志将其在柴达木工作期间的珍贵回忆史料整理出来,作为油田进行柴达木石油精神教育活动的精神食粮之一。在京期间,我居住在离全总机关不远的一家旅店,丁华同志在10多天里,有时在下午抽出两个小时左右的工作间隙,有时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来到我的住处,给我带来相关资料,并较为系统地回忆了他在柴达木油田工作8年的点点滴滴。回忆材料由我整理出初稿后,他再亲笔修订或补充,形成了丁华同志的13000多字的《柴达木工作8年》的文稿。1998年7月,油田党组织将此稿作为传统教育的内容之一,先后在油田报纸和文学刊物《瀚海魂》上连载或刊载了。它为油田更多的年轻读者真切了解盆地油气勘探开发事业初创时期的艰难岁月和发展史,增添了一份宝贵的史料。
“ 能在有生之年,回到青海油田走走看看,特别是想回到自己曾经挥洒过汗水的油泉子、开特米里克和冷湖走走看看,一直是我一个未了的心愿。我从心底里为柴达木油田的发展新成果感到高兴。油田近年的油气产量是我们那时产量的数十倍。盆地石油开拓者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丁华同志除了在全总工作期间到了西宁油田办事处,看望油田战友和同事之外,一直期盼着有机会能再回青海油田走走看看。他在1998年卸任全总职务之后,仍担任中共中央委员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9年8月中旬,丁华同志带队到甘肃省搞司法专题调研巡视时,于8月20日至22日上午,专门抽出两天多时间,从敦煌来到青海油田敦煌基地参观回访,看望油田战友。他先后听取了油田工作汇报,参观了科创中心的“两厅”展览,走访参观了活动中心、绿化林带、“仙敦”输气管道末站、勘探开发研究院、公安处等单位。在21日上午邀请油田部分老石油人和劳模代表等一起座谈,见到了数位曾在油泉子、冷湖采油处共同奋斗过的老同志、老战友。丁华同志格外高兴,和老同志们共忆当年创业时光,并向与会的老同志赠送了慰问品。早年和丁华同志共过事的方士礼等老同志,是从油田电视新闻中得知他的到来,就专程赶去招待所看望他。这次回油田,因为公务时间关系,丁华同志遗憾自己未能回到柴达木盆地石油矿区。在2002年11月底,笔者带队和油田的同事付青龙、雒成烈、白亚平、王有良、张成有等同志到中央党校学习期间,丁华同志得知后约我们会面交流,并留下了难忘的合影。
丁华同志在2009年退休后,仍如以往那样会不定时的收阅到青海油田宣传和新闻单位专门给他赠寄的油田书报杂志。每一期他都认真阅读,对油气勘探成果特别是涉及油砂山、油泉子、开特米里克、冷湖油田的相关信息,他都会打来电话进行更详细的询问,为新的成果表示赞赏。他看到油田刊物上有位名叫马永祥的作者,写了反映有油泉子等探区的诗歌,他很欣赏,打来电话询问作者情况和油泉子探区的现状,再次触发了他想回盆地看看的愿望。后因丁华同志患病并动了手术,加上年事已高,这一愿望已难以成行。2016年9月28日,他专门邀约油田老同志曹随义和笔者等,到他家中相见。交谈中,他忆起了多年来和青海油田的多名老领导、老战友及其子女保持联系的情况。曹随义同志也谈及自己近年里多方寻找早年已调离油田的全国劳模刘秀娥的情形,并和退休在西安的青海油田老领导薛纪元进行电话沟通。丁华同志当时也和薛纪元同志通了话,并忆起了他们当年在冷湖采油处分任采油大队长参加会战时的情景。每当忆及当年在柴达木石油探区的人和事,丁华同志总是充满深情,如数家珍。

2017年11月2日,青海油田北京退休基地的老石油王秀兰、曹随义、李秋杰、周铭涛、陈世贤、谢福利、王魁章、王桂生、尚淑兰、杨振、李玉真、高三民等10多位老同志,特约丁华同志来退休院做客相聚。在京的油田老领导李建辛的后辈李瑞生、杨金玲,全总工人日报社的陈健妹等,因父辈和丁华同志相知相熟并和丁华同志时有联系,也赶来相聚。期间,丁华同志和大家共议盆地的创业历程,畅叙祖国多地“凡有石油处都有柴达木石油人”的奉献情怀,赞赏青海油田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创业佳绩。这种战友相见欢叙的场面,用丁华同志的话说,就是“见了柴达木石油人格外亲”。丁华同志曾兼任中华铁人文学基金会名誉会长多年。这次相聚之前的9月11日,在第四届中华铁人文学奖的颁奖会上,丁华同志和曾任青海油田党委书记、后任《中国石油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并兼任石油作协主席的李秋杰同志,因对石油文学创作及企业文化建设的辛勤付出,一齐被评获特别贡献奖。青海油田的女作家李玉真荣获此届文学成就奖。此次三人在此相聚,叙谈中祝愿石油文学创作能为后人创作出更多的佳作。丁华同志在这方面也身体力行,他在近年里克服病痛折磨,先后多次回到河南三门峡陕县的老家,为家乡的“希望工程”和乡村文化建设出力,先后筹资40余万元,和当地政府一起建起了一座新型农民工小学。他还将自家的宅基地托付给这所小学作为劳动实践基地。他自费5万多元,为小学和基地先后栽种了上千棵松柏、银杏、冬青树等,受到家乡群众的称赞。2018年里,已经85岁高龄的丁华同志,写出了自己和苏联专家在石油部和柴达木工作的回忆长文,刊登在同年第3期的《地火》杂志上。
自2016年9月到丁华同志家中探望后,油田几位老同志和丁华建起了微信联系。我们时常将青海油田的发展新成果,油田周边社会变化包括花土沟建机场、通飞机、建铁路等讯息,油田发展史料方面的文章或是石油人郝玉岩等制作的回访油田方面的视频,通过微信发给丁华同志。他在收到后也都及时回复,表达赞赏、惊喜、欣慰之情。他也将自己所写的回忆文稿及出版的杂志寄来与我们分享。这几年里,他曾多次动情地表示,想回到柴达木盆地去看看,有时做梦都想去。他在交流中谈及有关回忆文章,看到反映盆地勘探开发初期的动人事迹,他都禁不住流下热泪。话语中他也表露出自己时日无多,想回去看看的愿望可能很难实现了。
丁华同志离开我们了。他是带着未能实现回到柴达木油区看看的遗憾走了。柴达木石油矿区也未能再次迎来这位终生为祖国献石油的中国石油职工队伍中的优秀代表,这位青藏高原柴达木石油队伍中早期的创业开拓者,这位终生践行党的宗旨,将一生奉献给党的事业的优秀共产党员。丁华同志的石油情怀,给后来的石油创业者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会激励更多的后来人,续写为祖国献石油的壮丽篇章。
丁华同志——安息吧。柴达木石油人会铭记您和每一位前辈开拓者!你们创业奉献的业绩,会镌刻在柴达木石油发展史的丰碑之上。
【说明】本作品曾于2022年4月27日发表于柴达木文学
【作者简介】杨海平,男,汉族,1952年7月生于河南沁阳市。1969年8月至1974年5月,在青海石油管理局运输五车队任锻工、办事员;1974年5月至1997年10月,先后在《青海石油报》、《柴达木石油报》任记者、编辑,局团委任干事,油田报社副社长、总编辑、社长兼总编;油田新闻中心副主任兼《中国石油报》驻青海记者站站长。1997年10月至2008年3月,任局宣传部副部长,昆仑实业服务总公司副书记;油田宣传部(企业文化处)部长(处长)。2008年4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