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雪纷飞,银装素裹,天地苍茫,万物沉寂。在洛阳西苑、王城公园、周王城广场、隋唐城国家公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中国国花园各有几枝牡丹傲雪开放,无畏严寒冰雪。走到冬日开花的牡丹旁,细细欣赏,牡丹依然不减其“花王”风范,雍容华贵,国色天香。我忽然联想到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联想到苏轼冬日赏牡丹,联想到乔羽先生的《牡丹之歌》,联想到新时代牡丹花开随人意。
一、 “武则天贬牡丹”是千古冤案
明朝游上苑,
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
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写得霸气,写得大气,还暗中透着一股杀气。这首诗收录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刊印的《全唐诗》,诗名曰《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作者是武则天。《全唐诗》注释曰:“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曰:‘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zuò,帝位),此皆妖妄,不足信也。大凡后之诗文,皆元万顷、崔融辈为之。”
这首诗的大意是:明天我要游神都御花园,现将这一圣旨迅速传达给春天的百花仙子,百花接旨后必须连夜盛开,不要等待春风来时才开放。
该诗后面的注释大意是:武则天在神都洛阳称帝后第二年,即天授二年(公元691年)腊月,一些忠于唐朝而对武则天称帝心中不满的大臣,谎称冬季御花园花开,请武皇临幸上苑(今天的洛阳西苑公园一带)赏花,图谋趁机政变推翻武则天。武皇准许,假意不知大臣有阴谋,假装醉酒后让使臣拟写诏书: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次日,神都上苑百花齐放,群臣称异,那些想发动政变的人遂不敢妄动。武则天是以聪明才谋而代唐称帝的,说武则天让牡丹冬季开花是妖妄之术的,也不一定可信。武则天的诗文,大多是其大臣元万顷、崔融等人写的。
清编《全唐诗》是汇总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代季振宜《唐诗》基础上,删除部分佛诗,旁采残碑、断碣、稗(bài)史、杂书,拾遗补缺而完成的。而清代季振宜《唐诗》引用了宋代版本的唐诗总集、别集及明代文学家编写的唐诗文献。《全唐诗》收录《腊日宣诏幸上苑》的注释,全文引用了南宋纪有功《唐诗纪事》“武后条”,没有提到“武则天贬牡丹”。

那么,“武则天贬牡丹”是真是假?
武则天贬牡丹于洛阳之说,最早记载于唐代张垍(jì)《控鹤监秘记》,大意是:残冬既届,夙雪载途。武后同昌宗、易之、太平公主、上官婉儿等宴于暖阁,饮酒赏雪赋诗,因见蜡梅开花,武后乘着醉意下诏: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百花一夜之间绽放,唯有牡丹不开。武后大怒曰:“朕自登大宝以来,上苑百花俱令人加意培养,又因素喜牡丹,尤加爱护,炎夏则架棚以遮烈日,寒冬则围幔以避霜雪,朕待此花,可云厚矣,而今群花皆放,独牡丹无花,负恩已极。”上官婉儿进言宽限半日。然,半日后牡丹仍然抗旨不开花。武后遂命人“将牡丹掘起,解赴洛阳,着节度使每岁采贡丹皮若干,以供药料,亦使牡丹永受剥皮之创。”
需要说明的是,《控鹤监秘记》长期秘而不传,今存有京江张氏藏本,主要是描写武则天宫廷淫秽事,一说作者唐代张垍(jì ),一说作者清代袁枚或袁枚增补。
武则天贬牡丹于洛阳之说,也记载于北宋高承《事物纪原》:“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故洛阳牡丹冠天下。是不特芳姿艳质足压群葩,而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安得以‘富贵’一语概之。”

明代冯梦龙的小说《醒世恒言》中“灌园叟晚逢仙女”,又名“秋翁遇仙记”。“灌园叟晚逢仙女”中写道:“这牡丹乃花中之王,惟洛阳为天下第一,有‘姚黄’、‘魏紫’名色,一本价值五千。你道因何独盛于洛阳?只为昔日唐朝有个武则天皇后,淫乱无道,宠幸两个官儿,名唤张易之、张昌宗,于冬月之间,要游后苑,写出四句诏来,道:来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不想武则天原是应运之主,百花不敢违旨,一夜发蕊开花。次日驾幸后苑,只见千红万紫,芳菲满目,单有牡丹花有些志气,不肯奉承女主幸臣,要一根叶儿也没有。则天大怒,遂贬于洛阳。故此洛阳牡丹冠于天下。”从此,武则天贬牡丹于洛阳的说法,民间、宫廷广泛传唱。
清代李汝珍小说《镜花缘》,有“吟雪诗暖阁赌酒,挥醉笔上苑催花”、“俏宫娥戏夸金盏草,武太后怒贬牡丹花”的章节,称武则天看牡丹仙子不事逢迎,拒不开花,大发雷霆,命人将牡丹焚毁,即日贬去洛阳。
现代演绎的“武则天贬牡丹”传说,出现在各种牡丹文学中,有多种版本,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动传神。
比如:传说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乘着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被贬到洛阳后,第二年春天枝繁叶茂,花朵更娇艳,武则天又下令火烧牡丹。牡丹枝干虽被烧焦,次年反而开的更加艳丽华贵。武则天看到牡丹被火烧后仍傲然开放,人们争相赏洛阳牡丹,叹了一口气说:天意不可抗,民意不可违。这种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刚,矢志不移,人们赞它为‘焦骨牡丹’,也叫‘洛阳红’。
又比如:传说牡丹被武则天从长安贬到洛阳,一路上偷偷跑了三株,一株跑到重庆垫江,繁衍为垫江牡丹;一株跑到山西省古县三合村,成为“天下第一牡丹”三合牡丹;一株跑到安徽巢湖的悬崖绝壁上,成为“千古第一奇花”银屏牡丹。
传说毕竟是传说,武则天贬牡丹是千古冤案。武则天不但没有贬牡丹于洛阳,而且是洛阳牡丹发展的大功之人。天授二年是武则天在神都洛阳登基称帝的第二年,贬牡丹于洛阳根本无从谈起,即使贬牡丹也得贬到东北、西北、西南、岭南。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舒元舆《牡丹赋》写道:“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乎深山,自幽而芳,不为贵者所知,花则何遇焉?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寖盛。”
从前,牡丹隐避在深山,独自幽静地开放,不被显贵的人所知,又是怎样遇到赏识的呢?武则天皇后于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回到家乡山西并州文水县,有众香佛寺,里面种植的牡丹花开的特别好,武则天感叹皇家御花园中缺少牡丹花,便命人将牡丹移到上林苑,从此京城洛阳的牡丹逐渐兴盛。
舒元舆,是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进士,曾分司东都(洛阳),唐宪宗时官至御史中丞、兼同平章事。武则天移植家乡牡丹到神都西苑的记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证实武则天对牡丹宠爱有加,证实武则天没有贬牡丹于洛阳,证实武则天与洛阳牡丹的种植和繁盛有着密切的关系,证实武则天是洛阳牡丹的大功之人。宋代欧阳修一语定乾坤,在其《洛阳牡丹记》中写道:“自唐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始盛。”
历史上我国儒家、理学推崇男尊女卑,女皇称帝是动了男人的奶酪,动了唐臣的奶酪,动了封建道德的奶酪,为封建卫道士们所痛恨和不满。从武则天称帝以来,反对武则天称帝的人众多,利用封建统制工具,写文章,编故事,甚至不惜篡改历史,诋毁武则天,让武则天背上了心狠手辣的千古骂名。儒士们编造“武则天贬牡丹”,只是众多诋毁武则天的其中一个故事。
谁料想,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都无比喜爱牡丹,尊牡丹为“百花之王”、“花王”、“国色天香”、“富贵花”。
民间盛传的“武则天贬牡丹”,影响力远超过《唐诗纪事》、《全唐诗》的注释,甚至许多人宁愿相信武则天把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也不愿相信武则天利用聪明才智,借赏花粉碎了一次政变图谋。
“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成就了牡丹劲骨刚心和不畏权贵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的写照。
公元705年12月16日,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神都洛阳西苑的牡丹没有开花,神都上阳宫的牡丹也没有开花,退位后的武则天病逝于洛阳上阳宫,享年82岁。
二、苏轼写冬日赏牡丹诗是一场悲剧
北宋文学家苏轼也喜欢牡丹。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上书陈说王安石新法的弊端,得罪了变法派。苏轼在朝廷难以立足,于是自请外任,被授以杭州通判。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苏轼随杭州太守沈立赏牡丹花,写《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描写在吉祥寺赏牡丹花时,每人头戴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而并不感到难为情,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赏花饮酒,沉醉归来, 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杭州太守和杭州通判。

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初冬,苏轼与杭州知州陈襄同游僧寺,见寺中牡丹花开数朵,与陈襄唱和,写《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第一首:
一朵妖红翠欲流,
春光回照雪霜羞。
化工只欲呈新巧,
不放闲花得少休。
大意是:冬日开花的牡丹,妖冶秾丽,红艳欲流,似乎回到了春天,白色的霜雪都羞于露脸。大自然只想呈一时的新奇巧媚,就像这牡丹在冬日开花,引花效仿,不让闲花有片刻的喘息。
苏轼的和牡丹诗四首,讥讽是共同基调,看似处处在咏牡丹,却处处在借牡丹讽政敌、讽变法。以牡丹花暗喻变法派,以牡丹花不合时宜开放,讥讽变法派强推“青苗法”,取巧新意,令百姓不得暂闲。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被指控在担任地方官期间,写了《和述古冬日牡丹》等一些讥讽朝廷的诗,被指控“包藏祸心、谤讪时政”,引发文字狱“乌台诗案”,十余人受到牵连,苏轼下狱一百零三天,险遭杀身之祸。
变法派欲置苏轼于死地。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乌台诗案”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 死里逃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监视居住。苏轼因“乌台诗案”的巨大打击而心灰意冷,却偏偏又凄凉中赏黄州的牡丹花,写《雨中看牡丹三首》,比牡丹为雾雨中洗浴的美人,幽姿独抱,孤芳自赏。“乌台诗案”后,苏轼还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其后,苏轼仕途历经波折。在变法派失败后,苏轼又不满保守派反过来打压变法派,他在夹缝中难以立足朝廷。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贬海南岛儋州。
公元1101年8月24日,苏轼北归途中,在江苏常州逝世,享年66岁。
三、乔羽先生创作的《牡丹之歌》红遍大江南北
世人只看到了牡丹的千娇百媚,乔羽先生却看到牡丹蕴藏的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乔羽,人称“乔老爷”,有“词坛泰斗”的美誉。乔羽先生是山东济宁人,对祖国、对人民、对牡丹怀着深厚的感情。1980年3月,乔羽先生正在为电影《红牡丹》创作插曲。一天晚上,乔羽先生看到窗外牡丹即将开花,想起前段时间牡丹还在大雪纷飞中休眠、孕育,美酒瞬间激发出了灵感,笔如流水,完成《牡丹之歌》作词。随后,吕远、唐诃谱曲,蒋大为演唱的《牡丹之歌》红遍祖国大江南北,1989年《牡丹之歌》获得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

电影《红牡丹》讲述的故事是,旧社会,马戏明星红牡丹及其师兄妹,经历坎坷,命运悲惨,不畏强暴,敢于向封建旧势力挑战。剧中主人公红牡丹就是劲骨刚心、不惧强权、威武不屈的牡丹精神的象征。
《牡丹之歌》叙述了牡丹的经历,赞颂了牡丹的品格,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激情。乔羽先生曾说,《牡丹之歌》是以花喻人。“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
牡丹,它就是这样。冬天的时候,牡丹的根茎呈休眠状态,经历寒冷霜雪,早春雪中萌发,谷雨时节一笑倾城。所以歌词里就有了“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正孕育着生机一片;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乔羽先生看到祖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即兴创作的牡丹歌词,独辟蹊径,为“国花”牡丹写出了不同凡响的赞誉之词,暗喻改革开放中不惧困难、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唐诃和吕远为《牡丹之歌》谱曲,顺应了改革开放,旋律优美高亢,催人奋进,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充满新鲜的时代气息。
四十多年来,全国各地的牡丹花会(牡丹文化节),都用《牡丹之歌》迎接国际国内的四海宾客。《牡丹之歌》已成为和平、友谊的使者。
2022年6月20日,乔羽先生仙逝,享年95岁。
四、新时代牡丹花开随人意
牡丹原产于河南、河北、甘肃、湖北、陕西、山东、四川、云南等地山野,“性宜寒畏热,喜燥恶湿”,能耐零下20℃低温,并不是娇滴滴的富家子弟。

今逢盛世,牡丹人工催花技术成熟,四季可赏牡丹花,“花随人意应时开”已经由理想变成了现实。2024年春节前后,全国有100万盆催花牡丹盛开并走进千家万户。
“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正蕴育着生机一片。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的确,战胜寒冬,等到春天来临,牡丹就会展现秀外慧中的美丽,花开时节动京城。在大雪纷飞的时节,在每年的牡丹花会之际,乔羽先生一定在欣赏着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牡丹花。
让我们再次唱响《牡丹之歌》,为美丽的中国牡丹欢呼,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增光添彩、为洛阳的辉煌篇章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杨留生,河南省洛宁县兴华人,1969年12月生,中共党员,先后任职于洛阳市洛龙区统计局、洛龙区农业农村局,爱家乡,爱牡丹,爱园艺,参编《国花牡丹档案》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