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话风流(一)
罗光明 /铁道兵报社
中国是酒的故乡,常见的说法是“杜康造酒,刘伶醉”,但还有另种说法,《吕氏春秋》《战国策》说酒是仪狄造的。杜康是夏朝人,仪狄是大禹时的人,更早。不管他俩谁造的酒,总之,中国人很早很早就开始喝酒了。

考古发现,距今七千多年的仰韶文化,就出土过许多酿酒的陶器及酒具,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我国就有酒了。也就是说,咱们祖先从树上蹦下来没多久(其实很久),就急吼吼摆上酒局了,什么文字呀、服饰呀都靠后挪挪,先喝酒再说。
数千年来,喝酒已渗透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各个角落,上至庙堂,下至普罗大众,处处弥漫着酒香。“鸿门宴”“青梅煮酒”“新亭酒会”“杯酒释兵权”等一个个酒局,喝得风云际会,波澜壮阔,激荡着历史的星空;“文君当垆”“贵妃醉酒”“醉打金枝”“景阳打虎”等一个个酒的轶事,让茫茫世间多了一道道风景,让芸芸众生增添了悠长滋味。我曾奇想:假如没有酒,中国历史会是现在这样子吗?我回答不了。或许是,但肯定没这么精彩!
想想看:易水河边,风萧萧兮,筑声残,大侠荆轲白衣胜雪,侠骨铮铮,一樽寒酒,临行壮色,荡气回肠,壮士一去不复返。咸阳宫中,一剑惊天下,满朝皆失色,荆轲视死如归,壮怀激烈,书写下侠肝义胆的“刺秦”壮举,千古流芳。从此,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爱酒徒胜过爱儒生的汉高祖刘老三,仗着喝高了的酒劲儿,斩白蛇起义,奠定了大汉四百年基业。62岁那年,灭掉英布得胜回朝时,顺道回到故乡沛县。衣锦还乡的刘邦,邀父老乡亲开怀畅饮,酒到酣处,想到已届暮年,时日无多,心潮澎湃,情难自禁,亲自下场击筑,纵情高歌,众人唱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那晚,一曲《大风歌》响彻云霄,悲壮了千古。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八十三万大军(号称),破荆州,下江陵,浩浩荡荡直抵长江北岸的赤壁,旌麾南指,意在一统天下。十一月十五日晚,曹操于战船上置酒设宴,与诸将作乐。是夜,皓月当空,清风徐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踌躇满志的曹操东视夏囗,西观柴桑,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四顾开阔,心中大喜。醉意朦胧之下,取槊立于船头,以酒奠江,满饮三大杯。氤氲的酒气中,曹操边歌边舞,一首《短歌行》回荡在大江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壶浊酒,醉了曹孟德,醉了建安文坛,也醉了千年后的我们。
魏晋时期,酒成为名士们的标配,特别是竹林七贤成为中国历史上鲜有的、以喝酒闻名于世的男子天团。有人说,没有竹林七贤和酒,就没有“魏晋风度”。
魏国后期,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掌控了曹魏政权,大肆诛杀异己,“名士少有全者”。为躲避洛阳的血雨腥风,六个帅哥和一个丑男,聚于河内山阳的一片竹林里,把酒抚琴,对酒当歌,肆意酣饮。七个人分别是: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王戎。他们七人终日以酒为伴,左手端着酒杯纵情,右手握着笔杆写诗,以酒为笔,以诗言志,塑造了一个时代的风骨。
阮籍,竹林七贤灵魂人物之一,《晋书》说他嗜酒如命,少有清醒时,连母亲去世照样饮酒食肉。母亲下葬前,又连饮两斗,然后“举声一号,吐血数升”。母丧而不弃酒肉,这在当时是大逆不道的行为,面对他人指责,“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还有更惊世骇俗的。阮籍家旁有个小酒馆,老板娘是远近闻名的大美女。阮籍经常拉着小王戎去那里喝酒,喝醉了就趴在老板娘腿边睡下。老板爷起初怀疑阮籍图谋不轨,可时间久了发现他并无非分之举,只是醉眠而已。阮籍醉得真切,睡得坦荡。
不是说,酒壮色胆吗?可见这话并不成立,那些酒后耍流氓的,酒醉是假,流氓是真。人品从来决定着酒品。
朝廷多次招阮籍入仕,他屡屡坚辞不受。一次,却主动要求当步兵校尉。原来步兵营“厨中有酒数百斛”,他是奔着那一大堆不花钱的酒去的,等酒喝完了,他抺抹嘴一拍屁股走人了。为喝酒去做官,古往今来恐怕只有阮籍一人耳。为此,人们送他一个充满酒气的别号:阮步兵。
这个名号还有了继承人。西晋江南名士张季鹰,就是那位因秋风起,想起家乡菰菜羹、鲈鱼脍而辞职归乡的张翰。此人纵任不拘,特爱喝酒,为此有人劝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张答:“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这话让多年后的酒仙李白大为赞赏,在《行路难》中写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连豁达开阔的苏东坡也认同张翰说法,称“身后名轻,但觉一杯重。”张翰的“酒字真言”广为传播,为此他也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号:“江东步兵”,意思是“江东阮籍”也。
率真,坦荡,尽性,阮籍无论醉与不醉,从不失掉本色。一个才貌俱佳的兵家女孩,没等出嫁就去世了。阮籍闻讯,径直走入灵堂,号啕大哭,哭得悲天恸地,伤心欲绝。女孩父兄望着这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投去诧异目光,阮籍毫不理会,倾诉完内心悲痛后,鼻涕一抹拂袖而去,留下一个荒唐而潇洒的背影。
为一个毫不相干之人尽兴而哭,这里面无关亲情,无关苦难,只是阮籍真性情的流露,那滂沱泪雨为的是一具美丽而年轻生命的速逝。对一切路过自己生命中的美好事物,抱有无限深情,这正是魏晋风度生动的底蕴。
阮籍的嫂子要回娘家,按照儒家礼教,“男女授受不亲,叔嫂不通音问”,可阮籍不但前去送行,还手拿油纸伞伴随嫂子招摇过市。别人指责他有违礼制,阮籍一脸不屑地回击道:“礼岂为我辈设邪?”
阮籍还有个特异功能,会翻“青白眼”。他母亲去世,嵇康的哥哥嵇喜上门吊唁,阮籍不喜欢追名逐利的嵇喜,便以白眼待之。第二天,嵇康带着琴和酒来悼念,阮籍很高兴,又以青眼相待。“翻白眼”和“青眼有加”就是这么来的。阮籍对人的态度,都明明白白表露在眼中,喜欢或讨厌完全遵从内心,从不勉强自己。
阮籍最初并不是这副玩世不恭、行为乖张样子。他出身世儒之家,老爸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当年曹操召他效力,阮瑀不干躲进山里,爱才的曹操命人放火烧山,硬是把阮瑀逼了出来。一次行军途中,曹操要阮瑀代写一封信给韩遂,阮瑀于马背上片刻便“具草呈阅”,文辞之完美,令文学大咖曹操愣是无法改动一字。
阮籍比老爸更有天赋,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八岁已能出口成章。他那“文多隐蔽,兴寄无端”的八十二首《咏怀诗》,被钟嵘所贊“言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对五言诗的影响极大,后世文人争相仿效,陶渊明的《饮酒》、李白的《古风》、王维的《竹里馆》、陈子昂的《感遇》等,都模仿他的诗风。中国作家的珠穆朗玛曹雪芹,是阮籍的铁粉,还把自己的表字改为梦阮。在他的《红楼梦》中,从人物性格、精神特质到创作手法等,都闪现着阮籍影子。
《晋书》说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年轻时,他曾登广武古战场,发出千年一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是多大的气魄,天下无人在他眼里!那时的他,肯定一腔热血,壮志凌云,觉得自己可以像刘邦、项羽一样纵横天下,建功立业。
可惜,他生不逢时,曾经的意气风发、鸿鹄之志,终抵不过世道的黑暗,他无力改变世界,只好改变自己,将理想和抱负深埋心底,在一场场酒醉中挥洒。

一个人的命运,从来都与时代息息相关。
阮籍同七贤中另一个灵魂人物嵇康一样,倾心曹魏,对司马家夺权做法是鄙夷的,俩人都选择了不合作立场,但他不像嵇康那般刚烈、耿直。嵇康对司马家势若冰炭,横眉冷对,最终抚琴一曲,慷慨赴死。阮籍呢?既不与司马氏同流合污,也不选择对着干,而是用醉酒、癫狂做无声的抗争,游走在文人与疯子边缘,在醉与不醉间安顿生命与灵魂。
别看阮籍人前癫狂,游戏人生,内心煎熬却从未消停过。史书记载:“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独自驾车,遇穷途而哭,是因为前面没有路了!
三百年后,25岁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一副不屑态度。王勃身处大唐盛世,他怎能体会到,阮籍于那个黑暗时代无路可走的绝望之情?
在阮籍那立意隐晦的八十二首《咏怀诗》中,我们也可读出诗人的悲伤:“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漫漫长夜,月色清冷,孤鸿哀号,独自抚琴……诗中句句浸透着苍凉凄怆,写满了孤独,伴随这孤寂落寞的是一个痛苦挣扎的灵魂。
东晋王忱说:“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此话靠谱。在我看来,阮籍的垒块,既有对时局愤懑的郁结,更有无法实现人生价值和荒废了生命的蹉跎感,还有身不由己的无奈和郁闷。所以阮籍只好借酒消愁,借酒消愤,借酒叹息这放荡和荒芜的一生。
“性嗜酒,期在必醉”的陶渊明,也是个不折不扣的酒徒,曾一口气写下《饮酒二十首》诗。但与阮籍不同,五柳先生饮酒是乐在其中:“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是典型的及时行乐饮酒观。而阮籍的酒,则是一杯不得不喝的苦酒。
《晋书》载,司马昭想给儿子司马炎(晋武帝)娶阮籍的女儿,阮籍内心不愿意,又不能直接拒绝,于是天天喝高,一连六十天烂醉如泥,不省人事,提亲的人连开口的机会都没有,联姻之事自然黄了。阮籍大醉两个月,是真醉也是佯醉,看似醉得一塌糊涂,其实内心却异常清醒,比谁都清醒。
还有害死嵇康的那位阴险小人钟会,总找阮籍问话,想抓住话柄收拾他。每次见面,阮籍总是喝得醉醺醺,言不及义,钟会只得悻悻而去。阮籍以酒为盔甲,抵御一个个明枪暗箭,酒香里飘荡着智慧,酒气中沉淀着人格的坚守。
西晋名将羊枯在《让开府表》中有句名言:“人生不如意常十之七八。”不如意是人生的常态,这世上没有谁的人生之路是一马平川的,许多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面对无法改变的事不如先放下,拿得起是勇气,放得下是智慧,也是人生境界的必修课。
阮籍逃过了一次次刀光剑影,却逃不过大时代的阴影。嵇康被杀的第二年,司马昭受封晋王,阮籍被迫于大醉之下为其写下《劝进表》,看过的人都称“神笔”,阮籍却心如死灰。两个月后,在郁郁寡欢中,阮籍结束了无奈而又倔强的一生,终年五十四岁。
阮籍的侄子阮咸,竹林七贤中的音乐家,善琵琶,其父曾当过魏都的市长。我国有种弹拨乐器叫“阮咸”,简称“阮”,就是阮咸根据古琵琶改造而成的。以人的名字命名一种乐器,中外历史上从来没有过,阮咸是独一份。
阮咸与叔叔阮籍相比,在喝酒上青出于蓝胜于蓝。他喝酒不用杯,而是拿大瓢在盆里舀着喝,他家的几头猪闻到味后,也拱到盆里喝,阮咸毫不为忤,跟一群猪在盆中一起喝。不得不说,阮咸的酒友有些特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身长六尺,貌甚丑悴”的刘伶,历史上大大有名,不是因其有什么功业或传世佳作,而是因为酒。他大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酒鬼,终日酣饮,酒量惊人,时常乘着鹿车,怀抱酒壶,让人带着锄头跟在身边,说:“死了,便就地埋我。”古往今来,死于喝酒过量的人不计其数,但没有一人为酒说过这么视死如归的豪言壮语。
夫人苦苦劝他戒酒,刘伶一脸严肃地对夫人说:“你去买酒肉摆到供桌上,我要在神像前发誓戒酒。”结果呢?结果刘伶把供桌上的酒肉统统送进了肚里,醉倒在神像前,又一次“静听不闻雷霆之声”。
刘伶任建威参军时,喝高后经常在办公室里脱光衣服裸身,别人见到,斥责他有伤风化,他反唇相讥道:“我以天地为房屋,房子就是我的衣裤,谁让你们钻进我裤裆里的?”不愧是竹林才子,骂人都不带吐脏字的,真是老太太爬楼梯——不扶(服)不行。
还有一次,刘伶醉酒后与人发生争执,对方要揍他,刘伶一本正经地对人家说:“我这种鸡肋似的排骨身板,哪有地方安放老兄的拳头呀!”我想,任何人听到这样的话都会哭笑不得,哪还有心情揍人?刘伶喝高了依然这么机智、可爱。
刘伶写过一篇论述自己酒德观的短文《酒德颂》,语言生动,清逸超拔,文气浩荡,笔酣墨饱。作者在文中辛辣嘲讽了缙绅公子的虚伪,极力渲染喝高后的怡然陶醉之妙,“奋髯箕踞,枕麴藕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文章有飘然出尘之感,值得各路酒界大仙们一读。
竹林七贤酣醉山林,大大丰富了酒文化,在此之前酒多出现于庙堂之上,作为祭祀、宴饮之物。竹林七贤打破“酒以成礼”的传统定规,书写下丰富多彩的诗酒人生,让后世唐宋元明清的文人雅士十分羡慕,带动了文人纵酒风尚,开启了古代中国以酒入诗、诗酒风流时代。
一百多年后,东晋绍兴市长王羲之模仿竹林七贤,在兰亭举办了一次酒的雅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神往的酒局。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担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当朝四十多位名流,齐聚山阴兰亭。那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渚山上蔓草萋萋,茂林修竹绿意盎然,名士们宽袍大袖,倚花偎草,盘坐在清澈的溪流边上。激湍清流,淙淙流淌,荷叶托着酒杯,顺水而漂,停到谁跟前,谁就当场赋诗,作不出者罚酒三杯。这就是“曲水流觞”典故的由来。
最后,王羲之将大家作的三十七首诗汇总成集,挥毫作序。酒酣淋漓的王羲之,笔随酒兴,翰逸神飞,纵情纸上,一挥而就,一部“遒媚劲健、绝代所无”的天下第一行书横空出世。
据说,王羲之后来“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再也写不出那样的神韵,这是否与那天的酒有关呢?
千百年来,曲水流觞,兰亭雅集,让多少人津津乐道,热议不休。曲水流觞因此成为天下至雅之酒,兰亭雅集也成为中国人喝酒里的最美时光。
槛外人 202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