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三国,你曾没看懂的刘备
文/谢学堂
读三国,不可不知刘备,刘玄德。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总有人会在月光如水的晚上因事业接二连三受挫而偷偷抹眼泪,回忆几经颠簸,或许由此一蹶不振。可也总有那么一小些人,即便屡战屡败也不轻易服输,为梦想而战,义无反顾。
一
翻开历史,君不见:秦时明月汉时关,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底下,往事已如轻舟已过万重山。
汉末三国,群雄逐鹿,白骨露野,英雄涌现。
当选官任人唯亲且家族地位至上的阴霾还未散去的时候,没有袁绍集团四世三公的煊赫家族地位,没有曹操麾下智士能臣盈帐满门,也没有东吴集团众才一旅的亲信家族,涿郡的一个贫寒鞋匠似乎看透了世间的无常,不禁掩涕叹息,痛心疾首却久久伏藏未发。乱世几多英雄,又是谁在等待和回应着着时代的召唤?
二
道义废弃的寒冬里,总会有那么一道真挚情谊的光射入黑暗的世界,既难得宝贵又令人向往,给人恒久的救赎。
三月里桃花漫天,莺飞草长,乍暖还寒。公元184年的一场三人的结义,温柔了时光,惊艳了岁月。结义口号是“有肉同吃,有酒同喝,就算死也得死在一起”(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结义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尽管没有启动资金,没有庞大队伍,也没有支持赞助,但只要有人、有才、有胆识和气魄,才是在乱世变局之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是英雄,总会有用武之地,就怕你安于现状、碌碌无为,还自诩“平凡难能可贵”。
时隔千年,我们依旧会为此纯粹的友谊感受到温暖和神圣——那场惊艳千年的生死之交引领着他们走过一场又一场的颠沛流离,从共战吕布到关羽过关斩将、千里走单骑寻找大哥,再到刘备宁舍江山社稷也要为弟报仇雪恨,一次次同甘共苦的经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绘成了三国兄弟之情最感人的画卷,至今依然传唱不息。
万物皆变,惟义永恒。后来,这三人从当初的一无所有,到功勋卓著再到拜将封侯,流芳千古,个中佳话,令人神往。而先主刘备,从织席贩履之徒完成坐拥万里江山的汉昭烈皇帝的跨越——一部先主“创业史”,半部无数平凡大众的“奋斗史”!
三
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比纸薄,却有不屈之心。
刘备,自称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名面上是宗室身份,可早已无法考证,更何况,到刘备这一代,已经是第十八代玄孙,远出五服之外,血缘关系已经淡得不能再淡了。真假已然难辨,况且乱世之中,实力才是硬道理,所谓的“宗亲后裔”又有多少含金量呢?但出身寒微的刘备,除了一腔热血,哪有什么突出的硬实力实力呢!贫下中农的起点,就连读书也是靠别人的资助,那时的出身寒微与成功之间无形中就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当曹操和袁绍那边还在无忧无虑玩着“抢新娘”恶作剧的时候,这边的刘备已学会熟练地摆摊,推销着自己手织的草席和草鞋。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艰难谋生的同时,刘备并没有放弃学业,而是在亲戚的救助下拜当时大儒卢植为师,坚持完成了“基础教育”。目睹乱世疮痍,他对国泰民安的理解和向往比任何人都要深刻和执着。只有国家清明安定,人民才有好日子过,后人才不会再重蹈他的坎坷。三顾茅庐你看到的他凡是遇到什么难事就哭哭啼啼的脆弱:军事徐庶被迫离去进曹营,他哭了一路,正望着徐庶离去的背影又放声大哭;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生怕诸葛亮不同意,说“先生不肯匡扶生灵,汉天下休矣”,又掩面而哭;关羽兵败被杀,刘备闻讯后“泪尽继之以血”;……可是你可能不懂他眼泪里到底包含了多少“欲申大义于天下”的无奈与坚强,矢志匡扶汉室,个中辛酸,或许只有当局者最明白。什么是生活的英雄?英雄不是从来不会掉泪,也不是做什么事都轻而易举,更不是永远都不会失败的人;生活中真正的英雄是那些不断跌倒,可为梦还要想要含泪继续向前奔跑的人。所以,罗曼·罗兰同样赞叹道,“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平庸,总使人走漫长的路;信仰,令人不甘心于现状。刘备曾落魄到去荆州投靠刘表,刘表一听刘备要来,隆重接待,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几年过去了,生活过得十分安逸。可有一天的宴会却打破了这样的平静。那次宴会上,刘备起身出恭(上厕所),他看着自己白花花的大腿,摸着已经有了赘肉,便开始掩面哭起来。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走,清醒地看着自己在理想面前欲振翅高飞却无能为力地堕落。“想到以前天天骑马打仗,没有髀肉,现在基本没过骑马了,髀肉又长了出来。唉!人都快老了,刘玄德,你奔波了大半辈子,可是还没有建立什么卓著的功业,你的人生就是个悲剧吗?”可是如果仅仅这样就认命了,那这绝对不是刘备。这一年,建安十二年,刘备在荆州安然度过了六年,年龄已是四十八岁了。同年,刘备三顾请出了诸葛亮。再后一年,曹操挥师南下,赤壁之战打响。再过十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时年六十一岁。十四年后,刘备病逝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享年六十三岁,谥称汉昭烈帝。
当下,时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全球社会现实纷繁复杂,同辈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当我们顶着面对沉重就业压力为追求更加幸福的人生而疲劳奔波的时候,当我们身陷蝇营狗苟的泥沼中不可自拔而理想召唤的时候的时候,当我们困窘落魄、身心承受能力到达极限可似乎永远看不到出路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又是否还能装着对家国和人民的热爱和深情呢?可是刘备,他都做到了,“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这是史书盖棺定论对他十分中肯的评价。
四
生命中所有的失去,都将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祸福无门,唯人自取。
中平元年(184年),结义同年,黄巾起义爆发,二十三岁的刘备在镇压起义的一番浴血奋战之后因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犹今公安局局长)。可是还没等三人摆宴庆功,朝廷立马一纸诰令:凡是凭军功当官的,一律免除,——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样的朝廷哪能有什么公信力?或许,故事的一开头就暗示了汉室的倾颓,也为刘备不平凡的创业史伏埋千里。后来,在公孙瓒的提拔下,刘备当上了平原县令。可是,没过多久,公孙瓒被袁绍打败,公孙瓒兵败自杀。刘备狼狈逃到齐国,又被迫开启了流浪之旅。乱世之中,朝不保夕,谁也没有绝对必胜的把握,而盛世惊鸿的今天,——安平治世的华夏,我们又将做何选择?
公元194年,徐州陶侃帐下临终遗言:“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后刘备接管徐州刺史,摇身一变成为地方诸侯。人生所有的成功,都不过是实力“联姻”了运气——厚积才能薄发。可是,乱世不是童话,没有大起大落,这不是刘备。建安元年(196年),袁术来争夺徐州,吕布也来凑热闹,趁机反客为主,捷足先登。果不其然,事业根基不牢的刘备,又再次被现实狠狠打趴下。徐州没了,刘备走投无路,投奔了曹操。有时,逃跑并不可耻,而是为了最后的胜利。接着就是历史“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著名桥段。可想而知,身边是自称“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付我”的曹操,同样有志于逐鹿中原,再加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评判,刘备度“秒”如年。
人生不能等上天去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未来的诗和远方。
公元208年,赤壁硝烟弥漫。曹操一路凯歌未央,横槊赋诗,把一统天下的长戈掷到了长江,可是东风无情,折戟沉沙,长歌魂断,天下棋局瞬间扭转,孙权保住了东南半壁,曹操元气大伤。而刘备于乱局中逆风翻盘,从此以荆州为跳板,夺取“天府之国”益州,三国鼎立,至此形成。刘备也从一无所有的织席贩履之徒纵身一跃,成为此时最大的赢家。
你知道他听过《隆中对》的千古高论,你知道火烧赤壁的经典之战,你知道三国鼎立至此形成,可谁知他挥剑的那高光一刻,刘备整整磨了24年!
人生所有的失去,最终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昔日龌龊不足夸,当赤壁东风吹来,以往所有的失败痛苦和耻辱都在烈火中重生。这一刻,刘备如蛟龙入海,似凤凰涅槃。哪怕后来夷陵的一场大火吞噬了他所有的梦,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纵然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也没能挽狂澜于既倒,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历史磨灭了蜀汉,却没能磨灭先主刘备——汉昭烈帝之名!
多娇可爱这无限江山,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弘毅宽厚,百折不挠,忠义谦逊,能屈能伸……刘备身上有太多令人推崇的品质,历史终会任人评说,不是吗?最起码,他自己回望这一生的足迹,问心无愧,——至少能和关张等兄弟创业闯荡,同甘共苦,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相扶相持且莫逆于心,就是岁月天赐的礼物,又夫复何求呢?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硝烟已经飘散到遥远的尽头,战场已被风沙掩埋,乱世三国,已然成为历史长河中激涌的浪花,定格在轶闻史册之中。而史书演义中的隐影段落却经住了岁月的变迁,等待着后世的读者来写就自己专属的译解。
五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新时代,我们青年又该是什么样的呢?有人会真诚指点你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而中年刘备却没有人去指点他。多少次,他在一次次的失败下走投无路而被迫寄人篱下;多少次,“髀肉生泣”的警醒让兴复汉室理想信念在烈火锤打中不断重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当无数人嘲讽刘备的自不量力时,或许他也曾无数次怀疑过自己,无数次叹息,可是他却一次次更加相信自己,“备若有基本,天下庸碌之辈,诚不足虑也”。穷且益坚,听闻青年更与平庸相斥!当我们的生活本身已经足够荒唐,放弃梦想本身是不是也是一种疯狂?而或许最疯狂的,莫过于接受现实的“招安”,而不去想它究竟是什么样子!恰如《堂吉诃德》所提醒我们的一样:
追梦,不会成真的梦,
忍受,不能忍受的痛,
挑战,不可战胜的敌手,
跋涉,无人敢行的路。
改变,不容撼动的错,
仰慕,纯真高洁的心,
远征,不惧伤痛与疲惫,
去摘,遥不可及的星!
敢以此生,求索那颗星,
管他征途遥远,道路多险峻。
为正义而战,何须踌躇不定,
哪怕烧灼在地狱火中,也自阔步前行!
我若能,为这光辉使命,穷尽一生追寻,
多年后,待到长眠时分,我心亦能安宁。
而人间,定会不同往昔,
纵然我,终将疲倦无力,
仍要用伤痕累累的双手,
去摘,遥不可及的星!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乱世英雄,幽梦牵萦,鉴古知来,不知不觉读罢,我们读不懂的刘备,还有很多。
作者简介:
谢学堂,一个热爱诗歌和文学,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中国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