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神剑家教文苑
我的成长经历之三 家书之五
亲情孝心 黄窝窝 花窝窝 黑窝窝
山东 孙喜民

家国乡愁——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经济基础依然薄弱,西方封锁,经济制裁,中苏交恶,被迫还债。全国以阶级斗争为纲,轻忽了经济发展,文革由文斗发展到武斗,一片混乱,人心惶惶,出现伤亡现象,严重冲击工农业生产,加上自然灾害频繁,经济状况十分艰困。广大农民勒紧腰带节衣缩食,上缴公粮提留支援国家建设,养育了艰难的国人和新生初创的共和国。
家乡十年九旱,土壤沙质盐碱,人民公社“大锅饭”,生产灌溉条件差。小麦、玉米产量很低,生产队交上不多的公粮后,分给社员一般人均几十斤,好的队百余斤,差的队不动秤,每家一小堆,重量几斤不等。上级给一些救济粮,也是数量有限。原产于南美洲的地瓜较耐干旱,产量相对高些,成为维持生命提供热量的主要来源。
家乡农民主食大致可分三个等级:条件好的常吃玉米面窝头,俗称“黄窝窝”;条件中上的,常把玉米面、地瓜面分开和好,再掺到一块揉搓成窝头,有黑黄相间的花纹,俗称“花窝窝”;条件差的占多数,常吃地瓜面窝头,俗称“黑窝窝”,还有地瓜,煮熟的地瓜干。一般人家只有在好年景的节日,才可能吃到白面馒头、黄窝窝,及白菜、海菜、粉条加点肉的炖煮烩菜。平常的日子,这些都是奢望。
我耳闻目睹,一对堂叔婶六个孩子,粮食不够吃,就用地排车拉着两袋白净的地瓜干到集市上,两毛钱一斤卖掉,再以几分钱一斤的价格,买来有点发霉的地瓜干,磨成面粉蒸窝头吃。堂叔说:这样红薯干多了,有苦味又吃得少了,能多吃很长时间,别提吃好啦,人饿不死就行了。
亲情孝心——
我记事起,家里只有祖父和父亲,没有其他亲人了。姥娘家在苏南,姑姑家在山西,附近只有三个年迈的姑奶奶。
我的爷爷名讳文芳,生于1895年,年轻时当过兵,卖过饭菜,逃过荒要过饭。那时爷爷七十多岁,瘦高个,漫长脸,慈眉善目,和蔼可亲,走路已经迈不开脚,只能拄着拐杖一点点挪动,留下一串连续的脚印。
家里经济条件很差,好的时候仅够温饱,差的时候半饥半饱。很少的情况,亲戚来看望爷爷,拿点鸡蛋、馒头或油炸食品,爷爷舍不得自己吃,总留一些给我:小儿(方言儿化音,读xiaor),给你个鸡蛋吃,还细心地为我剥鸡蛋皮儿。这是那个苦难年代,我难得享受的美食、温暖和亲情。我六、七岁时,稍微懂了点事,就舍不得再吃了。
我的父亲名讳兴起,生于1925年,建国前当过八路军、解放军,留有些军人气质,性情豪爽,稍嫌暴躁,但是非常孝顺,对爷爷恭敬依顺,亲近贴心,说话从不大声。天气好的时候,父亲背着爷爷到街边,我拿着马扎儿放下,他就坐下来,晒晒太阳,看看行人,与街坊邻里们交谈几句。
当时玉米面很少,父亲为了照顾爷爷,就单独给他蒸“黄窝窝”,我俩吃“黑窝窝”。我心疼年老体弱的爷爷,也心疼艰难持家的父亲,就对父亲说:爹,再蒸窝窝时,你就蒸三样吧,黄窝窝让爷爷吃,花窝窝你吃,黑窝窝我吃。父亲说不用,我说:黑窝窝有甜味,我愿意吃。父亲的情绪有些激动,“哎呀”一声,差点掉下眼泪来。
父亲没有一锅蒸三样,我俩还是吃一样的窝头。但是父亲挺高兴,常把这事跟亲戚邻居说,他们都夸我:这孩子真懂事,那么小就知道心疼大人啦。
家贫出孝子,糠糟养真情。两个姑姑都很孝顺,尽管条件都不好,省吃俭用,有时还汇些钱来,帮助年老的父亲和艰难的亲人。那时人们物资匮乏却亲情富有,亲情孝心自然而浓厚,上慈下孝成为良性循环和互动。
1971年初春,我刚八岁,历尽艰难贫苦一生的爷爷病逝了,父亲痛哭不止涕泪横流,我悲痛不已嚎啕大哭。记事来第一个真心疼我爱我的亲人,再也不能睁开眼睛看我一眼,再也不能看看他心爱的孙子,……我心里念叨着:爷爷呀,你不会孤单,放心的走吧,先去的奶奶在天堂接着你陪着你,你的儿子、女儿、孙子在这边念着你想着你……
亲情孝心,一种近乎天然、来自血液的情愫,一种发乎心灵、神奇美好的情感,让亲人们相依相扶,相携相撑,走过苦难,走过艰险,走向未知的人生之路!
少时贫困,艰难坎坷,反而及早激发了我的情感智力,磨练了我的意志品质,打磨了我的生涩棱角,为健康成长步入社会做了扎实的储备和铺垫!
现实惊恐——
近年来,有些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不错的人不找对象、不结婚,有的干脆选择独身、丁克甚至同性伙伴的生活方式,是返璞归真?还是返祖现象?是前潮时尚?还是过分精致利己?还是不便明说的原因?林林总总,横竖撇捺,反正对家庭、民族、人类的繁衍生存健康发展,有害无益!
何故如此?我相信多数人是考虑经济、精力、时间、工作等客观条件的不便,也有少数人是受到不良文化、环境和家庭的消极影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亲情、孝道、感恩意识弱化,缺少了生命传承的意识和信念,缺少了对自己、对祖先、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担当,最终缺乏了恋爱结婚、生育后代的理由和动力。生命,生命,生生不息才叫生命;传承,传承,没有后代何来传承?
鸟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之义。我细思极恐:如果缺少了亲情孝道,万物之灵是更人性了?还是更物性?孩子如何健康成长?家人如何和谐相处?民族何以自立自强?人类社会将走向何方?
我深切以为:亲情孝道是良好家风传承的必须,也是生育繁衍的主观理由和客观要件,更是家庭、民族、人类繁衍生存的必备基因和终极动力!
弘扬、强化中华民族亲情孝道传统至关重要,利国利民,影响深远,虽然道阻且长,但是势在必行!
(2023年2月6日首发于神剑家教文苑,本次转发未作修改)
作者简介:
孙喜民,男,中共党员,数学专科,中文本科,法律本科,微信名神剑申论作文。山东莘县王奉镇西岩村人,山东省莘县人民检察院退休干部。从事中学教育工作十三年,多次被评县级模范教师、教学能手,1995年考入莘县人民检察院,任研究室主任兼公诉科副科长,一级检察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检察日报、山东法制报、《中国法学网》、山东检察、聊城日报优秀通讯员,莘县作协会员,2012年3月以最高分被评为全市第一届检察业务专家,荣获市、县级十佳干警等荣誉几十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