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枣树
(中篇小说)
季志林
1958年5月。
共和国的决策者们把敏锐的目光投向了辽阔的大西北。
为了发展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国家决定建设导弹综合试验靶场,为此,数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荒无人烟的戈壁大漠,他们将在这里完成又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此时国家正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三年解放战争的创伤还未完全恢复,抗美援朝战争又使我们不得不耗费巨大的国力,对于年轻的共和国来说,重整河山,百废待兴,需要做的事太多了。但是面对美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我们必须发展自己的镇国利器,没有这些东西,我们的腰杆就不硬,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大国。
共和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跨出了坚定的步伐!
铺设通往综合试验靶场的军事专用铁路成为整个场区建设的关键,英勇善战的铁道兵率先发起向戈壁进军的攻坚战,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打破了戈壁大漠的千年寂静。
从此,一代又一代铁兵们顽强的坚守在这条世人尚不知晓的铁路线上,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黙黙的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条铁路讲起。
一
1958年,冬季。凛凛寒风中,唐山铁道学院机械系应届毕业生戴秉汉站在一大片帐篷面前,部队负责接收大学生的王龙山科长告诉他这里就是军营,也是他今后工作生活的地方,
“这就是军营?”望着眼前的莽莽黄沙他不由得暗自问道。
营区驻扎在沙漠之中,一座又一座草绿色帐篷被西北风刮得时起时伏,掀开棉门帘,一眼就看见帐篷内的两排大通铺,中间有两张搁置水杯的桌子,两头各有一个取暖的火炉,戴秉汉刚进门就闻到一股煤气味,他下意识的皱了皱眉头,放下行李后又走出帐篷。
营区四周黃沙滚滚一望无际,大地是苍凉的黄色,天空是昏暗的黃色,看不见飞鸟,看不见人烟,刺骨的寒风不时搅起黄沙从帐蓬顶上穿过,同时发出一阵一阵刺耳的啸声。来部队之前,他想像中的军营是一排排高大整齐的楼房和宽敞的训练场,眼前的景象却是满目荒凉,此时他清醒的意识到:真正的考验来了!
戴秉汉的家乡在胶东农村,乍一看他文文静静就是一副书生模样,出自贫苦农家的他从小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强性格。胶东是老解放区,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教育,他在战火中上完小学上中学,凭着坚韧的毅力刻苦学习,终于迈入了高等学府的大门。村上居然出了-个大学生,这可是人老几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全村人都感到脸上有光。临行前,乡亲们送他一程又一程,千嘱咐万叮咛,希望他努力学习为家乡父老争光。
戴秉汉没有辜负乡亲们的期望,唐山铁道道学院是培养铁路运输管理人才的摇篮,他所学习的机械专业以前听都没有听说过,一切郝是那么新鲜,又那么的吸引人,怀着浓厚的求知欲望,他每天如饥似渴的埋头学习,那一本本专业书籍中,红一道蓝一道的划满了学习重点。课余时间,他总是泡在学院的图书馆里,直到图书馆管理员要下班他才离开。与其他学生不同的是他遇到问题时能认真钻研,弄不明白不罢休。他的这种刻苦精神自然引起了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高度关注,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好苗子。几个月前,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此时不仅国家铁路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即使学院本身也急需要培养一支年富力强、能够担负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由于戴秉汉出色的德才表现,学院领导根据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安排他留校任教,这既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也为他提供了在学术研究方面继续发展的良好机遇。
进入机械教研组工作的戴秉汉深感责任重大,作为留校任教的毕业生,能有这个机会已是十分不易,每当和同学们迎面相遇时,大家都投来了羡慕的目光。他觉得这种目光包含着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因此暗自下决心要虚心向老师们学习教学工作的基本经验,争取早日胜任工作。
然而他没有想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国庆节过后,有几个解放军军官模样的人出现在学校,那一身草绿色军装在校园里格外引人注目,人们不仅好奇的打听这几个军人来学校干什么?
原来,学校接到上级指示:我们国家正在开创一项强国强军的伟大工程,为此,已经在大西北某地修建了一条军事专用铁路。这次部队来人,就是为这条铁路选拔管理人才,选抜范围为机械和铁道工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这几位军人就是前来考察并接收学员的部队干部。
唐山铁道学院历史上首次遇到为部队选拔应届毕业生的情况,机械系的同学们不禁议论纷纷。
“听说了吧?部队要从咱们学校选拔应届毕业生。咱们学校这次可是露脸了。”
“是啊。咱们学校给部队输送人才这可是头一遭,无论选上谁,都是为学校争光了。”
“这支部队有些神秘,只说是在大西北,其他情况一概保密,看来他们干的事情非常重要。”
“学校领导说了,选抜人员的要求很高,必须是出身好,政治可靠,德才表现好,工作能力强,身体健康,依我看这条件一般人达不到,看来部队担负的任务确实非常重要。”
“听说选抜的程序也很严格,必须经过学校推荐和政审才行。”
“那是肯定的,部队选抜人,必须根红苗正。”
“选抜的专业正好有咱们系,还有铁道工程系,许多同学都想报名。”
“你想不想去部队?我从小就喜欢解放军,我想报名试一试。”
“我也想报名,以身报国是我们的责任,无论如何我都要试一试。”
“你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排前几名,而且表现不错,有一定的条件。我这破成绩,怕是没戏。”
“听说大西北可落后了,那里的环境肯定很艰苦。”
“艰苦怕什么,我们共产党靠的就是艰苦奋斗,没有一点吃苦精神怎么能干成事?”
在一片议论声中,不少同学开始考虑是否报名参军?
出人意料的是, 面对祖国的召唤,已经确定留校的戴秉汉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报名参军。
其实学校领导也有推荐戴秉汉的意向,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尽管学校已决定戴秉汉留校任教,但面对部队选拔人才,学校领导明确表示要把最优秀的学生送到部队。戴秉汉上交了入伍申请报告之后,受院党委之托,主管教学的刘副院长专门和他谈了一次话。
“秉汉啊,你的入伍申请报告我们看到了,学院领导非常肯定你主动选择到艰苦地区工作的精神,不过,部队的工作生活十分艰苦,面临的困难也许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你可要做好思想准备啊!”
“刘老师,我仔细想过了,我一个穷人家的子弟,能上大学全靠组织上的培养教育,虽然学校己经决定我留校工作,但是我觉着自己应该响应祖国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你要是这么想我能理解,其实组织上也反复考虑过,咱们学校师资力量的确很薄弱,今后招生数量会越来越大,我们必须培养一支年轻有朝气能干事的教师队伍,如果你留下来今后也能为咱们的院校建设发挥作用。不过这次部队选拔学员要求很高,你是符合条件的几位同学之一,学院已经向上级表过态,一定要把最优秀的学生送到部队,尽管学校领导层舍不得放你走,但是我们必须顾全大局,只能忍痛割爱了。”
“刘老师,我非常感谢校领导对我的关心,如果组织上确定我入伍,我一定努力工作,决不辜负组织的期望!”
“你有这个决心就好,我们相信你的能力,不过大西北不同于咱们学校,我的同学中已有不少人支援大西北去了,他们给我来信,都提到工作条件差,生活很艰苦,我就是担心你能不能适应那里的环境。”
“这一点请老师放心!我们家乡以前也很穷,我从小苦日子过惯了,我不怕苦!”
“好!我就喜欢你这股知难而进的劲儿,不过能否入伍还得组织上最终决定,你可得做好两手准备啊!”
“行!我听组织安排。”
经过省军区和院党委的严格筛选,戴秉汉终于被批准入伍,同学们纷纷向他表示祝贺的同时,又引发了一场新的议论。
“戴秉汉这回给我们班争光了,想不到咱们机械系还真的出了一名军官,真不容易啊!”
“虽然报名的同学很多,但是我从一开始就估模着咱们系最有可能的就是戴秉汉,他太优秀了!”
“听说接学员的部队首长知道他的情况后点名要他,这个戴秉汉啊,简直是咱们系的宝贝疙瘩了。”
“是啊,优秀人才谁不喜欢?依戴秉汉的学识和能力,在部队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其实人家不去部队也可以,论他的专业水平,今后无论如何也能评上教授职称。”
“我看也是,学校都决定他留校了,他却自愿放弃这么好的机会报名参军,论工作和生活条件,大西北怎么能和咱学校比,你说他是不是犯傻呀?”
“说的有道理,留校这种事咱想都不敢想,他却自己放弃了,真是太可惜!”
“你们啊,还不真正了解秉汉,他能自愿放弃留校的机会,响应国家号召到大西北去工作,说明他把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放在了第一位,他这个人啊,心胸宽的很!”
“就凭他这股精神,就值得咱们学习,马上面临毕业分配,我们就要像他那样,自觉服从组织需要,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对!好男儿志在四方,戴秉汉的选择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同学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吧!”
一石激起千层浪。戴秉汉主动报名参军的消息很快在全校传开了,他这种迎难而上的献身精神在同学中反响极大,这些风华正茂的手轻人,怀揣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今后将毫不犹豫的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一个月后,戴秉汉恋恋不舍的告別了母校,没有隆重的告别仪式,没有热烈的欢送场面,也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迎着萧瑟秋风,他坚定的登上了西去的列车。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