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振振《庐山》赏析兼谈诗的结构、新词入诗
(郭培友诗歌创作谈二十四)
《中国文苑》开设【旧瓶新词】专栏之际,钟振振教授赐诗一首。

《庐山》
钟振振摄影并配詩
庐山面目总氤氲,真识岂缘中外分?
见说佳人堪做贼,争教神马不浮云。
郭培友赏析:
这是首配图诗,如再同前人一样写山石、云海、松涛、泉瀑、渔樵等就落入了俗套,难出新意。
古往今来以庐山为题材的诗至少千首以上,比较著名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题西林壁》、毛主席的《登庐山》等等。
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近二百天。更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没和变化莫测,给庐山增添了妙景。因此,前人写庐山,很多都抓住这一特点。
此首开篇点题庐山及其特点“氤氲”,也倒平实无奇,稍一点明,并不展开浓墨重彩地刻画,而是转变了角度,转到苏轼名诗上去了,转到上面并非顺着原诗补充发挥,而是转到了对台唱戏。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
本诗第二句就开始转,手法上制造了第一个“不平”,即用“翻叠”的手法,所谓翻叠,是将前人的旧事旧语反过来用,在前人的旧事旧语之上翻叠一层正意,叫做"翻案文章"。清人文鸿有诗道:"须知绝世文,善翻古人案。推陈乃出新,只争一转换。"
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本诗却说“真识”不在于“山中”或“山外”,为什么呢?
第三句又接着转,制造了令人惊愕的第二个“不平”,即“佳人”竞然做“贼”了。佳人做贼,事见《晋书·陶侃传》),本诗虽用典而不生硬,因为“佳人做贼”经常被引用,如少年汪精卫是“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侠肝义胆之人,但后来却做了汉奸,1939年汪精卫为投敌逃到河内,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就奉送这句:“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佳人做贼偷走了云吧,所以没有了浮云,能见到庐山真面目了。第四句在结构上是结句,在表现手法上再一次转,又制造了第三个“不平”,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说“神马都是浮云”就是平,这么流行的金句,诗人却大胆地给改头换面了。当其时,铺天盖地的都说“神马都是浮云”,如果能用原句入诗也很好。在诗中也说“神马都是浮云”,但远不如用“神马不浮云”,因为这就是“不平”,这就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任何诗文,如果结果是能意想到的,其艺术性都将大打折扣。
用“神马都是浮云”这一新词汇,再一化用,真乃点睛之笔,使整首诗生动活泼、富有时代生气。
因为这句话不同于一般的网络流行语,一般的网络词语流行两年就不那么红了。这句将会一直的流传下去,这一句的神奇之处在于,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神马都是浮云”将会更婉约;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神马都是浮云”将更豪放。
借赏析这首诗之机,我想重点谈谈这首诗涉及的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诗的结构问题。
第二个是新词入诗的问题。
一、诗的结构
当今许多人评诗,往往是千篇一律地“起承转合”。以绝句为例,每诗必是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好像“起承转合”是唯一的章法,这很教条。
“起承转合”结构只是在诗中占的比例大,但它只是章法之一而不是唯一,我们认为,除此之外,还应该有递进结构、转折结构两种。
第一、四句由于所处位置的关系,称之为起句、结(合)句,这倒合乎情理。
只要看到第二句就说是承,只要看到第三句就说是转,这就不一定准确了。因为第二句、第三句的作用有不同的情况。
第二句与起句的关系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承”(递进关系,即如果起笔是动作、是写景、是抒情、是议论,那么承笔就要把这个动作、这个景致、这份情感、这个议论,描写得更完善、铺展得更细致、表达得更丰满、进行得更充分、更坚实,这就是平常说的“承”。
一种是“转”(即转折关系)
第三句与第二句的关系也有这两种可能。
一种是“承”(递进关系)
一种是“转”(转折
关系)
如果二、三句连续“承”,或连续“转”,“起承转合”就少了一项。
这种连续“承”,我们姑且称为递进结构。
这种连续“转”,我们姑且称为转折结构。
递进结构、转折结构都与我们的很多日常活动一样,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一鼓作气完成。就如同接力赛,一棒一棒前进,只不过是有的走直线,有的走曲线。
(一)递进结构
第二句“承”铺垫,第三句再“承”继续铺垫,有的第四句也不是坐等结果,而是参与了“承”。这就像吃饭,一个馒头不饱,再一个馒头还不够,又一个馒头(饱了)。
如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第一句点题后,第二、三、四句连续“承”写“花繁盛”、“蝶舞”、“莺啼”。
再如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二、三、四句是点题后写景,也是连续“承”写。
这两首都是递进的,
如硬说第三句“转”得如何妙,就牵强附会了。因为根本没什么“转”,何以说“起承转合”。
如拙诗《塘趣》
“荷高摇伞低浮水,雀逐蜻蜓掠荻芦。
无赖青蛙登叶上,跳翻彩露冒充珠。”(“无赖”取顽皮之意,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也不是“起承转合”,而是递进的。
(二)转折结构
第二句开始转,第三句再转,有的是第四句也在转中得出结果,这就像园林中的曲桥,一折一折地通过池塘,到达彼岸的。
如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早年我读此诗时,认为写得很平常啊,怎么会流传千古呢?后来才理解此诗高妙之处,即造境时用了连续转折,制造悬念、制造“不平”,确实引人。
见到了“童子”就快见到其师了,高兴。
一转,却“采药去”了,失望。
再转,“只在此山中”,说明能找到的,高兴。
三转,却“云深不知处”,无处可找,又失望了。结果也照应了题目“不遇”。
二、新词入诗
我们刚欣赏了钟教授的巜庐山》,这是首配图诗。古人常根据国画配诗,把诗情同画意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同理,现代有了摄影画面,也产生了配图诗。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的新变,是诗歌功用的新增加。那么,诗歌语言是不是应当有新变呢?
新词,是指当代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词语。如新事物、新产品、新气象等。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说:“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再看看唐诗、宋词、元曲,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是“新变”。新变自然就包括新词的应用。
时代性是历朝历代诗歌的传统。从古到今,新词入诗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
古代所有的劳动创造、科技成果如四大发明中的纸、指南针、火药,古代兵器谱中的刀、剑、矛、枪、戈、戟、斧钺、弓弩、鞭、锏等名称,直接入诗。大都反映在诗词中,而且直接使用本名,没有作任何“诗化”处理。
纵观文学艺术千百年来的发展变化过程,无不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曾提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词要记录当代人的生活场景、世俗民情、世事沧桑。反映时代生活、时代变迁、时代风貌,就必须使用时代特点鲜明的词。否则,诗词就无法反映和体现时代。
新词不入诗,就不会有诗词文化的创新和繁荣,就只能在拾古人牙慧中停滞不前。
如果满篇仍是绿蚁、菡萏、葳蕤、柴门、野渡、骑牛、牧笛、捣衣、倚栏、弄箫、渔樵等,诗词写得和古人一样“高古”,也只是“赝品”。经典诗句,其用词也是当时的流行语,否则将不会引起共鸣,得以流传至今。
我们学习的是古人写诗的技法和格律,而不是全盘接受、使用那个时期的词。
我们应在传承中创出诗词的新天地,在创新中弘扬古典诗词的好传统。
总之,“新词入诗”是促进传统诗词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词入诗”已成为当今诗词传承发展的需要与必然。
“新词入诗”也应该是诗词界有识之士的共识。
注:
此篇为中国文苑诗词学院诗词高级研讨班教材第30课课件。
附:
郭培友新词、新题材入诗抛砖引玉
妙招
钦差大驾深秋到,环境迎查有妙招。
确保街边零落叶,水枪射树绿枝凋。
三代两地过春节
打工夫妇整年忙,一票难求梦返乡。
白发央孙屏靠近,视频里外喊爹娘。
退霾
一一专家建言开风道退霾有感
霾暗长天楼隐雾,寻常难辩世人愁。
传闻公瑾知兵法,退敌凭风不害羞?
买口罩
辗转百家寻不到,路逢佳丽愈心焦。
所牵宠物头盘戴,惭愧何如狗一条。
某村选村官(仄韵)
茶烟又请酒,亲过他娘舅。
鹰视投箱前,余光似匕首。
问春
瘟疫横行拘陋宅,读书作句助平灾。
晨惊小鸟窗台立,借问山前花可开?
进城带孙
带孙须说普通话,鸭子匆匆架上爬。
归说南腔兼北调,亲朋误作小瞧他。
捡垃圾老妇
辛苦巡搜垃圾桶,清晨连着满天星。
刚过不久回头到,细看新扔可有瓶。
农民工(通韵)
春节未尽离家奔, 骨肉哭别泣涕频。
老母柴门扶杖送, 童儿道路扯衣分。
关山度越心如箭, 留守田园泪满襟。
何日无须走西口, 携妻抱子孝双亲。
建筑工
立身日月霭云攀,架上飞梯只等闲。
冷夜汗浇砂石土,骄阳盐渍衣衫斑。
路桥浩荡连天际,广厦巍峨赛岳山。
建得楼房千万座,难求半个卫生间。
民办教师(新韵)
遥思当日师资少,知识青年两手担。
平素育人来小校,假期收获到薄田。
粉尘漂染青丝发,泥土沾污褐裤衫。
薪俸微薄桃李满,论功应载汗青传。
教材
教材失呐喊,欲弃我民魂。
鲁迅倘仍在,如昔敢骂人?
好烟
世人争议至尊烟,一盒消光半亩田。
多少呼呼喷雾者,从来自己不掏钱。
清明
又是清明假日天,坟茔处处炫浓烟
恩亲在世稀行孝,烧尽银行亦枉然!
作者简介
郭培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泰安诗词“五老”之一,澳大利亚书法家协会顾问、澳大利亚书画家协会顾问,澳门硬笔书法家协会顾问,国际诗词协会会员,泰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岱岳区诗词学会副会长、诗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苑》创始人、总编、诗词学院院长。
创办“五刊一院”,即《中国文苑》《中国文苑海内外书画专刊》《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中国文苑散曲》《中国文苑楹联》、“中国文苑诗词学院”。
有散文、新诗、旧体诗在巜中华诗词》等多家平台发表。出版《郭培友语句录》一书,另著有《郭培友诗歌创作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