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一抹红
文/林晓军
1
每年的三月五日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今年三月五日正好遇上星期天,社区将志愿服务活动提前在三月三日进行。
参加活动的除社区工作人员外,还有社区内的三家单位:一家省属三甲医院,一家特种设备研究院。还有就是我所在的网络服务公司。
三月三日是星期五,温度适宜,天气晴朗。到了约定集合的时间,各单位的志愿者陆续来到,大家找到各自的领队签到登记,等待任务。我和公司另外三名志愿者也碰了头。
社区书记是一位干练的女子,思路清晰,头脑灵活,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仿佛在告诉身边的人,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我脑子里。她在现场的形象永远是:右手拿着手机接打电话,左手指挥身旁的工作人员。
书记看了看了人员到场情况,预备做简短的现场动员。这时,志愿者里有人叫起来:“我们的服装在谁的?还有旗子?”
“在石头的。”有人答道。
“人呢?”那人又问。
领队赶忙向书记报告:“再等一等吧,我们还有一个人堵在路上了。”说完话,领队一边让身旁的下属打电话催促,一边嘴里埋怨道:“赶紧的,看看他到哪儿了?怎么搞的,明知道早高峰都很堵,应该早点出来。”之后,领队身边一个小姑娘转身到一旁打电话催促去了。
利用等候的机会,书记和三位领队碰头,布置今天的活动安排。其他志愿者站立一旁,有的摆弄手机,有的翻看塑料袋的宣传册,神情轻松自在。
“来了来了,”这时候响起女子响亮的声音,“石头快点,大家都等你了。”
远处,一个矮壮男子提着两袋塑料袋,一晃一晃小跑着过来。——我哑然一笑,他们说的“石头”原来是他,上一次志愿者活动,他们单位也是派他来,我记得他是特种设备研究院办公室的,却不知道名字。
大家的目光全都聚集在一路小跑的石头身上。他个头不高,手中的袋子塞满红色的衣帽,不重,也不轻,石头步伐紧凑,神情慌张。一张脸上,浓眉大眼,五官线条粗砺,神情有些木讷,话不多,手脚却很麻利。
石头跑到同事旁边,放下塑料袋,喘着气,脸上充满了不安和歉意。
他看到了我,和我点点头,我也跟他点点头。
一位男同事开玩笑说道:“我们都走了一家了你才来,等下罚你,剩下的几户你一个人包了。”其他同事附和地笑出声来。
那边,书记和各领队也安排好了,志愿活动正式开始了。书记看看时间,现场简单动员部署之后,大家聚拢到自己的队伍,穿上马甲,带上红帽,提着装着听诊器和宣传册的塑料袋。现场社区的工作人员也开始布置条桌椅子桌牌和户外遮阳伞。这时,又有人说话了。
“要不要先拍照啊,现在人很齐。”
书记各领队碰了眼神,便抬手招呼大家照相。听到招呼,大家放下塑料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横幅,开始整理服装帽子,站好位置。
书记说:“先来大合影,之后各家单位再自拍啊。”
于是大家围着志愿者旗帜聚拢一起,有的举旗,有的做胜利的手势,大家的脸上都现出灿烂的笑容。合照之后,各单位也拉横幅找地方自拍。
石头眉头紧锁,情绪不高,我以为他是因为迟到耽误大家而自责,便安慰道:“今天天气很好,你应该开心一点啊。”
我和他不算同事,所以不能叫他“石头”,那样很不礼貌。
他鼻子哼了一声,算是回答。随后,才从嘴里蹦出一句话:“活都还没干,就照相。”
照相之后,各家分头活动,现场留下两位工作人员摆放条桌椅子还有宣传小册子,社区书记带着医院志愿者上门义务量血压,我们公司和研究院去两家孤寡老人家里做卫生。活动期间,我和石头分在一起。
之前听社区书记介绍,这户人家住着一个老大爷,老伴多年前去世,目前只剩他一人,体弱多病,无儿无女,每月收入仅靠国家特困供养费和城镇居民养老金生活,经济困难,但老人为人乐观爱笑,每次见到社区志愿者总是笑眯了眼。
这一回也一样,见到社区书记,老人象见到了熟人一样打招呼,大家象到了熟人家里一样,没有拘束。简单招呼之后,大家便忙开了,有的拿笤帚扫地,有的拿水桶抹布准备擦玻璃。我环视老人有些凌乱的房间,发现一张张桌子倾斜严重,我蹲下来看了看,发现桌子右边少了两只脚。这是,石头也蹲在我旁边,于是,我们一起忙开了。
石头话不多,手脚麻利,甚至有些急不可耐,有时候我还没有想到下一步操作需要的工具,他已经准备好了。他的眼神仿佛嫌弃我动作缓慢,我甚至担心他随时准备把活从我手里抢走,自己干。
弄好了桌脚,我们同时起身。他还是不说话,转头看看墙角,抬头看看天花板。他在找可以下手干活的地方。
我的手机响了,我走到门口接听。我一边接听,一边转身向房间望去,看见石头站在凳子上,用抹布清除墙壁上的画痕,他的身后,一个红马甲拿着手机正对着他的背影拍照。
2
再次遇见石头是一个巧合。那天下班,我打算步行回家,走到十字路口一个安全岛上等红灯,有人拍了我肩膀一下,我回头一看,是石头。
“好巧!?”他脸上保持着笑容,一定是开心的事。
“你去哪儿?”我问
“下班回家。今天不骑车,想走走。你呢?是不是有饭局啊?”
“哪来的饭局?我也是回家,正好一起。”
招呼过了,我们走是同一个方向,同一条路。于是边走边聊起来。
“还没问你,怎么称呼啊?”他问道。
“孙立,你呢?我知道他们叫你石头。”
“我姓石名秀,秀丽的秀。”
“石秀?那不是梁山好汉吗?”我笑道。
忽然他停下脚步,好像记起什么似的。
“对了,梁山好汉也有一个叫孙立对不对?”
我点点头,他笑了,我也笑了。
很自然地,我们聊起了那天志愿者活动日。
“我们公司规模不大,多数搞业务的都在外面跑,社区的志愿活动任务派下来,老板就安排给我们做行政的。不象你们,单位大,人多,志愿者可以轮流做。”
“那倒是,我们单位领导重视,怕影响年底的文明单位评比,办公室有专人负责对接,我们只需要听指挥,多干活。其他不用操心。”
他心情不错,很健谈。我说:“那天看你好像不大说话,还以为你是被抓差的。”
他嘴角笑了笑,脸上的神情一下子严肃起来。
“怎么跟你说呢?我讨厌照相,那天你也看到了,闹哄哄的摆拍,我不喜欢。”
“大家都这样,我们早就习惯了。再说,不照相没照片,总结材料怎么写?”。
“这些我当然知道。就是,就是,怎么说呢?感觉他们说说笑笑,嘻嘻哈哈,不象做志愿者,倒像我以前念书时去西湖春游。”
我想起那天自己也有不严肃的地方,心里暗暗惭愧。
“其实也没什么,但是我这个人特别较真,他们平时也说我,咳,我就是觉得,志愿者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活动,不要把它变成走过场,装装样子。你说呢?”
我不知道如何接他的话,便沉默。
见我不说话,他追问道:“你怎么看?”
我耸耸肩,说:“你说的对,可是,——”我原想说,你说的题目太大,志愿活动毕竟不是我们公司的主要业务。可是想到我平时参加志愿活动的心态,再看他一本正经的样子,我忽然觉得无法将话题延续下去。
“你说的对,可是除了配合志愿者活动外,我们还能做什么呢?”话一出口,我就意识到自己说了一句废话。
“当然能。”他好像在等待我提这个问题,马上答道:“能做的太多了。不说别人,我已经跟社区报备,和一户困难家庭建立长期联系。”
我向他投去敬佩的眼光。对于认真做事且言行一致的人,我的心底充满钦佩的。
“那户人家两个老人和一个患小儿麻痹症的三十多岁的儿子,一家三口全是残疾,全家的收入就靠社区申请的低保和补助金。每天男主人骑着三轮摩托买菜。上周,我已经去他们家两次。我计划这样做,以后他们家买菜我全包,其他的以后慢慢来。不过这也只是刚刚开始,希望能坚持做下去。”
我们就这样一路走一路说,不知不觉,来到一个十字路口,他说前面拐弯就是他家小区,我发觉自己走过头了,我伸手指向身后的方向,说:“我家在那儿。”
他伸手右手,张开手掌,要和我握手。我赶忙伸手,握住他的手。
“再见。”他用力摇了摇手。
这时我才发觉,他的手掌大而厚实,充满了力量。
作者简介:
林晓军,男,1969年生。1992毕业于福建省闽江大学中文系,2015年完成福建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系专业学习。任职一家事业单位,从事行政工作。作品散见地方报纸。作品曾入围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其中小说《官迷》获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