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治理
----《道德经》启示录之十七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第17章原文: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17章译文:圣人治民,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赞誉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威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圣人施道,悠闲自在,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会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思绪流萤:
老子曰:“悠兮其贵言”;这是说圣明的统治者,悠闲之时,很少发号施令,暗示出“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也隐喻了“治理自己和社会”的至深境界。
本文述之“治理”,意在探讨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自我和外在综合管理效能,而“治理”概念的提出,源自古典拉丁文或古希腊语"引领导航"一词,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指的是在特定范围内行使权威,隐含着一个理顺的进程,即在众多不同利益共同发挥作用的领域,建立一致取得认同的秩序,以便某项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这看出,治理是主观能动地去管理某一目标内容的行为,使被治理的事物或人群,从无序转向有序,涉及人生、社会和自然等较广的领域,也涉及治理结构和被治理内容的一些相互关系等问题;而人生受外界的影响,因时常出现“偏颇发展”的现象,也就仍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的“治理”,内容自然会涉及如何持续保持“善良、淡然、忍让、坚持、宽容、淡忘、和睦、静心、诚实”等“正向”的修为要素;其中,“以和为贵,以善为本,以诚为先”,尤为重要;因为,人行走于人世间,如偏离了“正向”成长的轨道,就无法实现人和、心和、家和的积福自己。
如我们把话题转移到社会的“治理”上,可回看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志愿团体、慈善组织、社区组织和民间互助组织的增多,政府与市场及社会关系的诸多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需要治理的新课题,如处理不好,既会影响人的许多公共生活,也会波及社会事务的推进;于是,“治理”的概念,开始萦绕在政府官员的思考中;对于“治理”的理解,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以及连同事务的诸多方式总和,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且采取行动的持续过程,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机构或规章制度,以及种种非正式的安排;治理,是以调和为基础,呈现出主体多元化,责任界限具有模糊性、依赖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内容丰富,包容性很强;美国政治经济学家奥斯特罗姆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论”,即单中心意味着政府作为主持治理的唯一主体,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排他性的管理,而多中心则意味着非政府一个主体,存在着中央政府单位、地方政府单位、政府派生实体、非政府组织、私人机构、公民个人在内的许多治理决策中心,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以多种形式共同行使主体性的权力,这便形成了多中心的治理体制。
多中心的治理结构,强调了在公共事务领域中,国家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政府和公民的共同参与,结成合作、协商的伙伴关系,形成一个上下互动,至少是双向的,也可能是多维度的管理过程,更是适应全球化、市场化和民主化发展的趋势,以利实现在国家、社会和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上,借助于多方的力量,共同采取适宜的管理方式,去共同承担责任,进而获得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且,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受国情的影响,也有局限,不是万能的,主要体现在合作与竞争、开放与封闭、原则性与灵活性、责任与效率等方面的矛盾,因而不易达到善治的目标;比如,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根深蒂固,官本位思想严重,全能政府色彩浓重,较少采取合作、互动的方式;同时,中国民间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较弱;而转变职能,树立有限、责任、法治、服务型的政府,以及充分发挥党组织和人大、政协的作用,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作关系,培育和完善独立性强的民间组织等,就显得任重道远;当然,治理的善治目标,在当今发达国家,发展也较缓慢,往往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可实现;为此,我国应做好长期、缓慢、可塑的治理准备,持续打造通向更好绩效的治理能力。
事实上,“治理”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地方治理”和80年代后期的“公司治理”,渐而发展为目前的“公共治理”,现已成为全球政府治国转型的普遍趋势;“治理”是我国的新提法,走过了“统治”、“管理”、“治理”的变迁之路,也凸显了执政理念的升华和治国方略的转型;过去,谈到国家和人民的关系,叫国家统治,后来叫国家管理,如今称“国家治理”,已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获得了“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等重大突破。诚然,国家治理与一般管理有着明显区别:管理是主体一元化、垂直、随意、单向的行政或企业行为,而治理却不是简单命令、完全行政化的管控,也不是仅依靠一种力量,虽然主体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但也包括了执政党、人大、政协等多元主体,一起进行扁平化的国家治理,且可从上至下、从下到上,甚至从中间向上、向下延伸和铺展开来,具有体系化、制度化、系统化、法治化的改进目标,可形成政府、社会和生态等更为全面的治理体系,亦更趋于灵活性、协调性和沟通性,彰显了国家的公平、正义和社会的和谐与有序。
那么,从“统治”到“管理”,从“管理”再到“治理”的演变,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进步;老子说:“政善治,事善能”;比如,过去因政府的各种职能雷同和重叠较多,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导致如想开办一家地方的有限公司,为申请批准,从上到下须求“神”拜“佛”,经过“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艰难路径,才可盖上36个公章,审批下来,而开业后还要被“吃拿卡要”,这已是“听觉疲劳”的往事,却说明如不改变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越位”和“缺位”弊端,就会无休止地滋生腐败。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已告诫人们:治理不能仅靠某一方面的单兵突进,而应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综合措施,协同行动,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的各方面作为,才会奏效,这也是进一步解放思想,重新认识和发现社会,强化社会统筹,打开社会发展活力的闸门;并且,治理是一个平等、互动和多主体参与的过程,进而才能更好地匡正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使其更趋于公正和公平,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和新体现。
国家治理体系,是检验社会制度是否完善、定型的重要标志;“治理”的概念,与过去简单强调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提法不同,不仅反映了我国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变化,也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因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而今,“治理”理念纳入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体系,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党治国理政提出的新要求,亦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和吸收,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创新。
未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内在要求,这就要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上,提高治理科学化的水平,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保障,在维护社会治安等综合治理方面,下足气力。
如此,无论个人还是国家的治理,只要日趋科学合理,就有理由相信“天空光彩宜人、地面生机盎然、个人春光满面、众生乐居无忧”的好日子,在和平时期,通过持续努力,当会获得青春常在的活力。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