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问太极有何爱,一招劈拳终生练
作者:吕南生(武林一粟)
——我的习武生涯
中央电视台前几年播出一条新闻,上海一位中年女士双腿膝盖无比疼痛,在医院就诊,一位中医骨科大夫对她说:“你这种情况手术和药物治疗效果都不佳,建议使用古代传下来的摔腿疗法试试。”这位女士遵照医嘱,用坚强的毅力,每天坚持摔动二条腿数百次。一年过去了,初见成效。二年又过去,很有起色。第三年双腿膝盖不疼痛了,渐渐行走正常。

形意拳前辈郭云深,除奸惩恶被官 府关在监狱里,双脚被脚铐拷住,只能挪动半步练崩拳,却独创半步崩拳打遍天下无敌手,成为传世美谈。
孙式太极拳鼻祖孙禄堂先生,集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极拳为一体,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精辟论述:“要做神仙,须精劈拳。”
以上三个故事串连起来,就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形成铁的事实依据,深刻地揭示一个道理,只要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任何奇迹的出现和发生,都是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而得,蕴含在不可能之中。

我把多年习练孙式太极拳的经过,在最近的抖音里直播出来,很多拳友非常不理解。早晨站孙式三体式一小时,上午打劈拳70分钟,套路约60分钟,下午站无极桩2个小时。这样编排起什么作用呀?说起这个话题,就要追溯到我青年时代的经历谈起。
一位同事家里建房,邀请我去帮忙,四个人抬一块三四百斤重的预制块上房,重量不平衡,把我自己的腰扭伤了,造成阴雨天疼痛。在进贤第二毛巾厂上运转班,后半夜修理好故障织布机,无事缩在车间角落里睡觉,织布产生的棉纱绒毛在空中飘荡,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细小的绒毛吸进肺部,形成肺炎。五十多岁后,腰疼,肺炎、痛风、气管炎、胆结石、慢性心脏病,这些顽疾接踵而来,纠缠折磨身心疲惫,苦不堪言啊。

为了摔掉病魔纠缠,自从公司搬迁到杭州市中心,凤起路三花园后,我从一楼爬楼梯到24楼,这种高强度健身,既累效果又差。早晨跑步每过路口总是遭遇红绿灯,跑跑停停,健身效果也不佳。幸运遇见江大华恩师和赵红霞师姐,系统的学练杨式太极拳,疾病的缓解有所改观。
退休后深刻认识到,只是单纯地学杨式太极拳套路,健身虽然有效果,还是治标不治本。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面对各式各样的气功,太极拳,武术等等。究竟练什么拳种还是比较茫然的。
当时流行一种说法,流传最广的是杨式太极拳,最漂亮的是陈式太极拳,最好的太极拳是孙式太极拳。
而且孙式太极拳是三拳合一,在《孙禄堂武学文化网》中,前辈们习练太极拳的心得体会文章,比比皆是。纵观其它网站上,诸多门派的习武心得却寥若晨星。

为觅名师,我曾到杭州市某公园找到一个练形意拳门派,当师傅了解到我是外省籍人士,不了解底细,既使我缴交一笔不菲的学费,也断然拒绝。后听他徒弟说,师傅有一位徒弟习得武功后找人报仇,现在还关在牢房里,不收不了解底细的人为徒,就是防犯以后徒弟练成功夫,在外到处惹事生非。
可惜整个杭州市找不到习练孙式太极拳的师傅。只好在《孙禄堂武学文化网》里,通过微信联系,在恩师李福刚老师,主编的具体文章中学习和指导下,深入细致地研究学习,深刻了解各位前辈和师傅们习武体会文章,有弄不懂的地方,时常请教他,在这种环境中自学孙式太极拳。
要想健身强体,必须学得武功,一点一滴脚踏实地从站三体式桩功开始。但是,三体式桩功并不是说站就能站的,要有强健的体质和腿劲,然而我一介书生,弱不禁风的样子,面临二种选择,一是早晨练跑步四公里,二是做蹲起动作最少要达300个。我选择后者,直至练到一次性做蹲起400个再站三体式桩。
自学站三体式桩,没有师傅近距离面授,艰难困苦难以想象,要反复领悟,时常纠正错误,就尤如泥瓦匠砌墙建房,砌墙歪了,就是再高也要推倒重砌,费时浪费精力也没有其它捷径,只能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习练下去。再站无极桩纠正身形,有了一些基础,习练劈拳,为获得整劲,在三者中循环练习,随着日日积累,逐渐内气充盈,整劲慢慢形成,身体内的各种慢性顽疾也渐渐地消失。
我从小就不喜欢打架斗技,也不爱看拳击运动,习练孙式太极拳,纯粹是为了健身治病养生。既然达到预期效果,就朝鼻祖孙禄堂先生,指引的这个方向坚定的走下去,直率地回答拳友们。若问太极有何爱?一招劈拳终生练!
2023.5.8.作于杭州丁兰臻品2024.1.10.再次修改
作者简介:
吕南生,江西兴国人,男,汉族,195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16岁进江西进贤第二毛巾厂学徒做机修工作。历任值班长,共青团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厂办公室主任。企业改制后下海经商,先后在赣、湘、鄂、陕、川、鲁、浙打拼,杭州组建销售公司。《世界文学》签约作家,作品获得“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优秀奖,退休后落户杭州。习武健身养生,撰写文章怡情。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