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婆婆为何不开心
文/耿志平(甘肃)
近日,我去参加一位农村大姐家儿子的婚礼。前一天,村子里的男人女人就来帮忙,院门外,厨师的几口大锅已经支起来了,这一天主要帮忙摘菜,洗碗碟。压饸饹面的面由有经验的中年女人和,一个人完成不了。看着那一大盆面,我都发愁,没有力气,一般人真拿不下来。臊子汤则由村子里做饭最拿手的六十多岁的一位大姐做,不管谁家红白喜事,都是她做。压面倒不费事,电动饸饹机,一会会就出一大盆面条,面条筋道,汤鲜味美。一切都有序进行。一百多人的下午饭就是它了,也是西北农村人人爱吃的一种面食。

大家吃完饭,总管一会要这,一会安顿要如何如何,男女主人忙的团团转。已经在为第二天的早餐做准备了。
第二天我十一点去的时候,娶新娘的车队已经走了,客人来了好多,院里院外热闹的很,主人忙着招呼客人。乐队的人也在卖力的演唱秦腔和歌曲,说乐队的演出费是3600元。只半天时间,也够多的了。
新娘子还没有回来,酒席已经开始了,宾客按序就坐。男女主人挨个敬酒,让大家吃好喝好。
有人问喜婆婆娶儿媳妇高不高兴,她说高兴,但我看不到高兴的样子,更多的是愁眉不展和劳累。为了娶媳妇,她家买了十几万的车,在县城买房子加装修花了六十万,媳妇彩礼19.8万元,三金和衣服花了五六万,还有离娘钱几千,买家电和家具又花了几万块钱。虽然一家人勤劳,但靠几亩苹果园和种庄稼也收入不了多少钱。多亏两个儿子打工,父母闲暇时给人打短工,省吃俭用攒了几十万,一下花这么多,很多都是东拼西凑借来的,想想就让人发愁。几十万不是小数目,啥时候才能还清?媳妇娶回来了,这个大窟窿怎么填的上?我也就明白了喜婆婆高兴不起来的根本原因了。

这种现象不管是农村还是城乡普遍存在,不是谁一家的问题,男女青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女方首先看你长得帅不帅,再看家庭条件如何,在城里有没有楼房,有没有轿车,完全不顾有没有钱交物业、男方有没有安身立命的本事,只要有楼房,婚事就成了一半,根本不考虑有没有感情基础,二人性格能不能合得来,只要媒人能说会道,用不了多久就订婚,甚至结婚。还互相攀比,一家不服一家。大家为了儿子能娶到媳妇,不惜一切代价在城里买房,这样农村人口就变少了,村子里多数成了空巢老人。县城的人又去市里买房,市里的人去省会买房(儿子在省城工作)。
城乡一体化没什么不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都盼望过上好日子,过得体面,但经济实力不一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预期,毕竟人的能力有高有低,来钱路不同,谋划也不一样,相对于困难家庭,要在城里买房,困难可想而知。
人都知道,劳动创造财富,只要人有想法有追求,总会实现目标的,只是迟早的问题。假如你好吃懒做,坐吃三空,就算住在城里,又能如何?面对高消费,没有自家种的菜吃,干啥都得花钱,也不见得能过得开心快乐。
有人调侃道:现在的年轻人啥都等老人给弄好了自己坐享其成。那他们就不创造财富了吗?死水都怕勺舀,何况是借来的钱?
一个人活在世上,就得奋斗。如果当啃老族,老人能干的时候,还能帮你,如果老人老了,没有能力了,你自己又不求上进,没有一技之长,那往后的日子打算如何过呢?你有没有考虑过?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值得大家深思!

娶媳妇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畸形的价值观需要好好改改,物质为上的理念要不得,会害了好多人,更会带坏社会风气,产生很坏的影响。得从根本上制止这种歪风邪气,更不能让它蔓延。
鞭炮声响起,新娘子娶回来了,大人小孩都围着看,手机狂拍不停。新娘子个子不高,算不上漂亮,穿着洁白的婚纱,手捧花和盖头一样红的耀眼。婚礼仪式正在举行,公公婆婆脸上的笑容我怎么看起来都有些勉强,不自然,我心里也有点酸酸的……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现为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网红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