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革裹尸
文/龚耕
邑梅江如一条银练,绕着山间的一个土家寨子缓缓流过。田坝中间有一座破败庙子,看样子是很有一些年头了……这便是远近闻名的宋农场土王庙。
入夜,月光如水,刚割完稻子的山间坝子上如结了一层水霜,显得有些许清寒。
而在庙里,大约上百人正围着几楼柴火跳摆手舞。
烈熖熊熊,凡心己炽,我们几个馿友应邀也掺和了进去。
与村民们摆谈中得知:为了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实施乡村旅游振兴发展战略,村里决定恢复土王庙,重祭土王爷……
村民们说:“想当年‘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那是多么盛大而又令人欢快的场面啊!”
对于宋农土王庙,我是有一些了解的。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秀山县委宣传部供职,用当时县上一个冉姓书记的话就是当差(因他是从旧衙转圜过来的,说大院里无论谁都是衙役差狗矢)。
当差就得听差遣。这天部里来了一戴眼镜的客人,肖部长陪他在招待所搓了一顿后,就让我跟他去下乡。
客人个不高而且又黑又瘦,部长说他姓马,是中南大学一名副教授——介绍信上介绍的,别的他也不知道了。
马教授看上去显老,但他却说只四十刚出头。他说话轻言细语对人很圈和……
第二天一早我俩达乘去石堤方向的“乡客”,出县城东去大约三十公里来到一个叫宋农场的地方下了车。由于不通公路,又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其间爬了一座山过了一条河。
上河岸一抬头,便看见了一座庙——那就是土王庙。马教授于早告诉过我,今天下乡的目的就是实地来考察土王庙。
这是山间的一个土家寨子,山环水绕显得祥和宁静。
马教授没让直接去庙里,而是带着我随意走入了一户农家小院。只见一个头上圈着白布帕子的老汉,正坐在太阳底下编竹框。见走来俩个陌生人老汉便不慌不忙地放下手上的活,取下别在腰间的楠竹烟杆,装了一锅叶子烟用火镰打燃后双手奉给教授,而教授摆摆手说不会。
老汉瞟了我一眼:“还没打庆家(结婚)吧?”他问。脸一红,我慌忙点了点头。“那我就不客气了啊”说着,老汉便自个吧达吧达抽了起来。
随后他朝屋里喊了一声,一位老大娘应声而出,她一手拿着一杯茶递给教授,一手把一盘瓜子放在我的面前……这个规矩我是知道的,在我们乡下山寨只要没讨婆娘无论你多大年纪,只能是嗑瓜子耍。虽说我那时已二十出头,但还是一副娃娃脸。
问了阳春收成……扯了一阵闲谈,马教授便把话引入正题。
一说庙子,老汉马上来了精神。他取出咬着的烟杆,用手把沾在胡须上的口水一抹,便饶有兴趣地给我们摆起了龙门阵。
他说,土王庙祭拜的是土家族的尊神伏波将军。听上一辈摆古,那时是一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每年的“春社”日,庙里的香火便旺盛起来。如果是小祭,也就是附近三乡五寨的村民,自发地来到庙里举行三天的祭祀活动。一搬就是吃吃斋饭跳跳摆手舞,规模不大也就是几十桌人。
如果是大祭的话场合就不同了,到了这天武陵山区九溪十八峒无论多远,峒峒都要派人来参加。一般都是由峒长带领其族人,牵猪撵羊、扯旗放炮,浩浩荡荡地开起队伍来(指人多)。
他说,大祭年“社日”前后的半个月,前面的坝子间、河滩旁以及周围的山坡上到处都扎满了人。有的是自带帐篷,更多的则是就地取材割草搭茅屋……
白天整天开展祭祀活动,规模非常宏大,宴飨祭祀的牺牲均是全猪全羊。庙堂里除了和尚整日地诵经祈福外,还有土老师挥舞“八宝铜铃”跳神摇宝宝。各路戏班子便在闾巷间、坝子上大显神通。什么花灯舞、神河剧、汉阳戏以及打卦问卜、冲傩还愿……无所不包,无奇不有。
到了晚上,人们便手提灯笼,打起火把,呼朋唤友去跳摆手舞。大河边、沟谷旁、旷野里早已燃起一堆堆熊熊火熖。
不讲地域、不讲族派;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遐尔亲疏,团团围着篝火尽情地唱歌跳舞,以至通宵达旦……
记得在土王庙村进出了三天,我和马教授不仅走访了所有上年纪的老人,还专门进庙里呆了一个下午。
古庙曾多次被焚又多次重建,现成的建于明末,但也遭过一次大火和文革期间一次毁灭性的损坏。整个庙子除了外面围墙较为完好外,剩下的基本上就只是一个空架子了。
面对空空荡荡若大的一座院落,以及一些残存的石雕塑像,怎么也想象不出当年香烟缭绕,人声鼎沸的热闹场面,心中不免有着一种失落感……
这座土王庙其实是伏波庙。马教授说伏波庙是民间纪念东汉名将马援南征交趾的祭祀性建筑,在我国华南多省甚至越南都有分布。广西南宁、桂林、钦州等地都建有伏波庙。
由于交通不便,难得下来一趟;而且这里有很多有关马援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掌故。为了作深入探寻和研究,我和马教教授便搭乘一只打渔船顺江而下,在急流中行驶了大约一个多小时来到一个滩口码头靠了岸。
渔夫带着我们拾级而上,抬头便见一个城门洞,上书“石堤”两个遒劲的大字。马教授看了一会便回头问我,这两字有啥讲究吗?瞧了瞧石壁,我说也许是因为这江岸是石头砌成的缘故吧,他摇了摇头说不会这么简单。
这时站在一旁的渔夫轻声一笑,说这俩字就与马援将军有关。当年,伏波将军奉圣命南征来到这儿时,时运不佳不幸马失前蹄,所以这里便取名失蹄(石堤)了……说着,他把我俩带到了镇里的文化站。他告诉说那里收集有大量关于伏波将军南征的文史资料。
文化站小向找出了一沓书报,她说这些书刊上有很多文章,都详实地记叙了当年伏波将军征剿蛮夷的经过。由于内容太多,我们只得找了家旅社住下,对这些资料慢慢进行研究。
在采风前前后后的一个多星期,只要一提起土王庙人们必谈伏波将军,而且对他推崇备至……
一个汉代的将领,不远几千里来到这荒蛮边寨征剿,并且杀的都是当地的土著……我很是费解。
马教授笑而不语。末了,他才慢条斯理地说道,要用历史唯物史观来看待历史,还说古代很多问题都很复杂……
石堤镇歪角的一个小旅社,我一边翻阅资料,一边听马教授给讲述伏波将军的故事。
汉代授伏波将军于军人是最高荣誉和职务,西、东两汉仅二人获此殊荣。汉武帝拜路博德为伏波将军;汉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两位将军都为汉代江山社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马援一生南征北战,杀敌无数,屡建奇功,勋绩彪炳史册。建武11年,汉光武帝任命马援为陇西郡剿灭羌敌,治理地方,郡中百姓安居乐业。 建武13年,领旨征剿武都参狼羌叛乱,任陇西太守6载,兵戈渐稀。同年征侧、征贰造反占据交趾,九夏大部分地区(今广西合浦县一带)与东汉决裂。光武帝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令他远征。马援临危受命,英勇杀敌斩首数千,降者逾万。平息叛乱后,马援立铜柱为界,铭之曰:“铜柱折,交趾灭。”
讲到此马教授长长地输了一口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暗忖,教授如此倾情,莫不会与将军有什么瓜葛?
“是的,马援的祖先是赵国大将赵奢。春秋战国时期,赵惠王十五年拜赵奢为将,赵奢帅旗一挥连挫齐、秦两个大国。赵国以胡服骑射而扬名四海,为此赵惠王赐封赵奢为马服君。后马服君则去服为马姓……”由此可见,教授以姓马为荣,更是宗族中有伏波将军这样显赫的历史人物而引以为自豪了!
我和马教授在古镇相处的那一段时光,讨论的话题从未离开过伏波将军马援。
马援曾说:“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这样豪迈的英雄气概,不得不令天下人叹服。
公元48年,武陵山地区五溪蛮暴乱。前去征剿的汉军冒进深入,结果全军覆没。
得知前线失利的消息,马援心急如焚执意请命南征。时年马援已逾花甲,光武帝考虑他年事已高,而出征在外,亲冒矢石,军务烦剧,实非易事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马援当面向皇帝请战,说:“臣尚能被甲上马。”便飞身上马,手扶马鞍四方顾盼,一时须发飘飘神采飞扬,真可谓烈士暮年老当益壮。光武帝见马援豪气不除,雄心未已,很受感动。笑道:“矍铄哉是翁也!”《后汉书·马援列传》。于是派马援率领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人率四万人征讨武陵五溪蛮夷。
公元49年春,马援率部到达临乡(今湖南常德古城山),汉军大败蛮兵并斩俘两千余人,之后蛮兵逃遁。
三月,马援率军进驻壶头山。蛮兵据高凭险,紧守关隘,汉军久攻不下。加之天气酷热难当,好多士兵染了暑疫不治身亡。不幸,作为军中主帅马援也身患重病……一时间,汉军陷入困境。
马援命令靠河岸山边凿成窟室,以避炎热的暑气。虽困难重重,但马援意气自如,壮心不减。每当敌人登上高山、鼓噪示威,马援则拖着重病之躯出来观察瞭望敌情……手下将士深为其精神所感动,不少人热泪横流。
然中郎将耿舒却在此时写信给其兄好畤侯耿弇,告了马援一状:“前舒上书当先击充,粮虽难运而兵马得用,军人数万争欲先奋。今壶头竟不得进,大觽怫郁行死,诚可痛惜。前到临乡,贼无故自致,若夜击之,即可殄灭。伏波类西域贾胡,到一处辄止,以是失利。今果疾疫,皆如舒言”(《后汉书·马援列传》)。朝中耿弇获此信,当即奏知皇帝。光武帝派虎贲中郎将梁松去责问马援,并命他代监马援的军队。
舞阳公主是梁松的婆姨,是刘秀的亲闺女。附马爷仗势皇帝老儿,一向骄横自大;而且对马援素有宿怨。梁到达军营时马援已暴死沙场,但附马爷不肯善罢甘休遂向光武帝告了恶状,说马援不但指挥作战时犯了严重错误,而且上次在南方交趾时私下搜刮了大批珍珠回家……单是梁松告还不要紧,墙倒众人推要命的是跟马援一起征战的马武也反戈一击,说马援回家时确实装了整整一车的珍珠……这一下大大激恕了光武帝刘秀,下令着即革除马援的新息侯爵位,还要追查他的罪行。以至马援的灵柩运回时夫人不敢报丧,只得悄悄埋在城外……
我大为惊呀:“什么整整一车珍珠?”说到此,马教授也异常愤慨,连呼:“千古奇冤,千古奇冤啦!”
千百年来,史册浩入湮海。而大量冤假错案,尤如繁星数不甚数。历史上的两汉就有两大奇冤,一是西汉“韩信齐王之案”,二是东汉“马援薏苡之冤”……说起这些历史典故,马教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西汉开国功臣、兵家四圣之一,打仗无论对手是谁而无一败绩并被称为“帅神”的韩信,功高震主刘邦惧其日后造反便心生猜忌,以至后来被吕后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马援将军冤案,就是流传千古的“薏苡之冤”。
史料记载马援平定交趾二征之乱凯旋回京时,装载了一车薏苡。薏苡是一种中药植物,利水渗透湿,健脾止泻,克除瘴气对人体的伤害,南方作战的将士多有食用。马援运回薏苡,一是想让将士们食用,保养体力;二是想作种子,看这种作物能否在北方种植。当时朝中的一些官僚们不知薏苡是何物,看到马援运回形似珍珠的东西也不分享给同僚一些,便多有忌妒……
“就是这一车如同草芥的薏苡,竟给将军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说到此,马教授早已泪流满面了。
马援死后26年才得以平反昭雪。汉明帝刘庄严惩梁松,为伏波将军修墓建庙祠。汉章帝刘炟追谥“忠诚”侯,并亲赐金匾“马革裹尸”……
北宋司马光有诗云:“汉令班南海,蛮兵避郁林。天崖柱分界,徼外贡输金。坐失奸臣意,谁明报国心。一棺忠勇骨,漂泊瘴烟深。”历史给“薏苡事件”做了结论,终于还了马援将军的一个公道!
历史的车轮已碾过了二千多年,马援所倡导的“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在儿女子手中邪?”的“马革裹尸”精神,“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的气概,成为后人效法的楷模。
马援将军定边守疆,播种文明,兴修水利,倡导农耕,发展经济,爱国爱民……史称秦汉四贤、建武三杰,其丰功伟绩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将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人民念其功德,把他奉为大神,多修庙建祠以祭祀。
广西、广东、湖南以及川东南等地伏波将军庙宇众多,故事和传说不少,官方、民间的祭祀活动长年不衰。广西东兴市伏波庙管理委员于2010年2月19日举行了伏波庙会,内容有村民集体三牲祭拜,六师父吹牛角屯兵,伏波降生童宗教仪式及文艺节目《伏波将军平叛斩杀二征》表演等等。
“马革裹尸”成了中国军人的名言,成了煌煌中华文明宝库中最有名的典故之一,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生生不息、拼搏不已。
马援起于蓬蒿,效命庙堂,声归民众,终成千古不朽!
作者简介:
龚耕,原名:龚远政,土家族 中共党员 系重庆作家协会会员 重庆散文家协会会员 曾在全国各级刊上发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多篇。小说《相亲》入选《酉水浪花》文集;中篇小说《叔娘》入选重庆文学院编辑出版的《我们从这时出发》文集;小说集《金匾》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血色岁月》由《武陵都市报》连载。《山巅上飘扬的旗帜》、《我的同学黄曼丽》等多篇报告文学发在《中国报告文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