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兼容山水情,雄强厚重大家风
一一中国艺术学会郑国平专访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李文连(访谈转载)及李文连部分诗词绘画诗词作品精选
【记者】李先生您好!采访您之前欣赏过您的部分画作,其雄强雄强厚重、南北兼容的画风,以及五彩斑斓的现代气息、曼妙深邃的意境,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影响。鉴于您在中国山水画艺术创作领域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和广泛影响力,中国艺术学会经研究决定特对您进行书面专访。首先,请您谈谈您的艺术历程。
【李文连】受到民间艺术的熏染,我自幼喜画并从叔父习画。我经常站在人群中,观摩别人画画,然后在一旁临摹。那年,我才5岁。
长大后,我考进了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我有幸在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先生身边工作了8年多。李先生热爱事业,兴趣广泛,生活充实,70岁学新语种,80岁学用电脑。老人的勤奋好学,使我受益匪浅。因工作关系,我经常接触沪上众多画界名家。我虚心向名画家求教,得到朱屺瞻、陈佩秋、汪观清、周方白、陈从周等名画家的悉心指导,数十年笔耕不缀。
我在借鉴南北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集万水千山蕴胸中,搜尽奇峰打草稿。在绘画创作中,我力求自己家的画作既有北方气势恢宏的苍雄,又不失江南水乡之灵秀;寄情于山水魂之间,笔墨触处皆成妙;画山大笔淋漓,厚实凝重,画松优美挺拔,充满张力;画水流畅深邃,柔情无限,让那潺潺的溪水,流淌出勃勃生机。我的画力求不拘陈规、不落窠臼、细腻传神,充分表达自己对于大自然的真情实感。
【记者】请谈谈您的主要艺术成就及获得的荣誉。
【李文连】我数十年笔耕,主攻山水,作品多次在多种报刊杂志上发表,曾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全国政协大礼堂、上海美术馆、上海图书馆、刘海粟美术馆、陆俨少纪念馆、宋文治艺术馆、嘉兴美术馆及日本、台湾等国内外展馆展出。除与同道知己合展外,还举办了个人专题展览十二次。许多作品被大陆及台湾、香港地区以及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人士、收藏家和书画爱好者收藏。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周恩来纪念馆、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沈钧儒纪念馆、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宋庆龄陵园纪念馆、沈曾植故居纪念馆、刘海栗美术馆、蒲华美术馆、曹用平美术馆、蒲松龄纪念馆、蒲松龄文学院、邹韬奋纪念馆、国家航天中心、香港东方文化中心等馆藏机构都收藏过本人作品。本人作品多次在国际性、全国性赛事中获奖,并被录入多部书画精品典籍,传略载入多部名人录。多家电视台为我拍摄了专题片予以介绍。出版有个人山水画集多部。曾获得“当代100名优秀美术家”、“百名功勋艺术家”、“德艺双馨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记者】您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令人瞩目,您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令人由衷敬佩。现请您谈谈,专家学者对您作品的评价。
【李文连】数十名专家学者对我的作品有过许多评价,我的个人官方网站多有登载。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著名画家、评论家江宏先生为本人写的专文《雄强厚重南北兼容》,现摘录如下:
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中提出“卧游”和“畅神”的绘画观念时,山水画尚处在萌芽时期。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和发达,“卧游”和“畅神”的观念未变,而且愈发多采。李文连对山水及山水画的热爱,令同行们赞叹。他创作了无数精彩的山水画,精与山水交流情感,在山水画中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和愉悦,如此“卧游”式的欢快,是真正的“畅神”境界。
浸润着李文连欢快的山水画,实在是李文连心迹的笔墨写照。李文连用心于山水,他“搜尽奇峰打草稿”,每入山过水,他总是以笔墨去体验真山水,又以真山水来点化自己的笔墨。因而,下笔时,胸有山水,心驰神往,得心应手,或得手应心。既有造化的真实,造化的神彩,又有心灵的寄托,情愫的抒发。他作大幅巨障,千岩万壑奔腾而来,气象森严,声势宏大,是因为他用宽广博大的襟怀,来驾驭自己雄浑厚重的笔墨;是因为他在树木峰峦乃至泉涧幽径的布置上,都倾注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匠心。他画小品小景,虽一角半边,疏树浅草,或烟霞满纸,或远山送香,或阔水连天,都弥漫着一种雄强的气质。这是李文连一以贯之的画风一宁强毋弱,宁厚毋薄,宁刚毋柔,他畅了自己的神,画中就有自己。画品和人品,风格和人格,都跃然纸上,令人感动不已。
李文连游刃有余地把握画面,出色地将自己的情绪心境施展在画面上,是基于他对山水画技巧的熟识和运用。他的笔法随心所欲,追求野逸,追求新奇,却常常要露出些传统的渊源,这是无法摒舍的根茎。他喜用重色浓彩,为他的山水画点装出斑斓的现代气息,他用他的许多作品,试图证明现代山水画的“卧游”理念,将他的“卧游”理念交给观众,以他的山水情怀来觅得更多的知音。
【记者】除著名画家、评论家江宏先生外,还有哪些重要评论?
【李文连】王菊如、王浩、张培基、丁惠增、程静蔚等先生的评论文章写的也很好,他们对我的画风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记者]请谈谈您今后的奋斗目标。
【李文连】绘画艺术创作是充满知性、智性、感性与创造性的特殊劳动,惟百倍的努力与发奋才有望成功。我今后的奋斗目标依然是“寄情笔墨画山水”,并力争不断创新和突破,为中国画的繁荣发展而不懈努力。
【记者】谢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顺祝身体健康,创作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