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望老连长
贺测亮
大凡当过兵的人,记忆最深的,一定是自已的首任连长和班长,他们曾是我们新兵步入社会的领路人,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培养了我们的人格与担当,实现了由青年向军人的转变。连长,连长,一连之长,在四、五十年前没见过世面的农村新兵蛋子眼里,那已是相当一级的大官了,是神一样的人物,崇拜中夹杂着敬畏,敬畏中带着几分仰视。连首长的话,在新兵眼里,那就是“圣旨”,没有不执行的,没有不佩服的。多少年后,这种情况,仍记忆犹新,没齿难忘。
平生最忆兵之初,心中常念老连长。元月13日,15位退役40多年的机炮连老兵,从西安、武功乘坐4辆小汽车,相约前往渭南市华州区,看望老连长董全录。
董全录,陕西华县(今华州区)人氏,生于1949年,共和国同龄人,标准的关中汉子。1968年入伍,在原兰州军区十九军五十五师炮兵团服役,作为炮兵骨干,调入榆林地区任团部炮兵参谋、镇北台机炮连副连长、连长,精明强干,军事技术过硬,说话声音洪亮,底气十足,办事认真,妥妥的军事干部作风。后晋升为副营长,1981年转业到榆林地区检察院,1986年调回华县检察院,后任反贪科科长,一辈子刚正不阿。
天寒地冻,阻挡不住看望老连长的热情。时值三九第五天,寒风凛冽,战友们穿着厚厚的冬装,把自已裏得严严实实。汽车在通往东府华州的高速路上奔驰,窗外冷风飕飕地刮,车内欢歌笑语叙军旅,人人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期待着早点见到老连长。1979年2月17日,自卫反击战打响的当天,适逢我们年度新兵下连,就是他带领全连官兵,敲着喜庆的锣鼓,欢迎大家。操场上,连队组织新兵下班,董连长昂首挺胸,标准规范的队列动作,一声洪亮的“立正”,喊出了威风凛凛的气势,新兵们听到呼点后,列入新的班排。董连长精通炮兵业务,当年训练场上,需要几个人综合才能算出的射击诸元,他一个人很快就算出来了,令官兵十分佩服。
华州自古就是“京畿之地”,被唐代诗人王建誉为“通化门前第一州”。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史的名人郑桓公、唐朝名将郭子仪、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等,都是华州人。华州有“中国钼业之都”、“中国皮影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称,著名的渭华起义就发生在华州区高塘镇。华州少华山景区被专家学者誉为“陕西的九寨沟”,“华州大葱”、“华州山药”赫赫有名。
董连长听说我们要来,激动的一夜都没睡好觉,精心安排接待事宜。汽车驶进华州区,他便早早地在当地最好的福润德大酒店大门口等候,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远远地就听见老连长那快人快语的爽朗笑声,热情地招呼大家。董连长为人豪爽,心态很好,几十年如一日,体形没有大的变化,犹如当年我们是新兵时见到的模样,75岁的人了,身体杠杠的像个小伙子。
进入酒店国宴999豪华包间,董连长夫人和两个儿已在包间恭候,内置品茶桌,一张可容纳20人的大餐桌,摆满了新鲜时令的水果和最具当地特色的美味佳肴。董连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酒辞,回顾了在机炮连的峥嵘岁月,历数连队的丰硕成果,动情之处,引得大家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午宴开始,开怀畅饮,猜拳行令、掷骰子,开心得不亦乐乎,战友情、官兵意,尽在推杯换盏中。
午宴结束后,全体战友步行来到锦园小区董连长家中,认路认门,方便日后常来常往。分别时,老连长与大家依依惜别,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把每个人都送上车,目送大家远去。这种场面,让人想到一个诗语——“冰火两重天”,在最冷的天气,用最感人的热情,上演一场“官兵”重逢的大戏。这种感情缘自镇北台,来自机炮连,吃的一锅饭,睡的是石窑洞。最近,网上有个很火的段子,说的是部队和社会的区别。是部队教我们挺胸抬头,有血性,敢担当,创一流。这些传统和作风,就是从一代又一代老连长、老排长、老班长、老战友身上传承下来的,已融入了每个军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不变的军魂,从而奠定了官兵之间、战友之间的感情基础,使我们的战友之情历久弥新。在华州,我们再次见证了这种战友情谊,见证了战官兵一致。
愿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