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章:五刑章
【原文】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1),而罪莫大于不孝(2)。要君者无上(3),非圣人者无法(4),非孝者无亲(5)。此大乱之道也(6)。”

【解读】
这一章是说明不孝是最大的罪恶,并指出引致社会大乱的三个根源。

【注释】
(1)五刑之属三千:五刑,墨、劓yi4、剕fei4、宫、大辟pi4。处以五刑的罪行共有三千条。
(2)罪莫大于不孝:所有应处以五刑的三千条罪行中,没有比不孝更重的罪行了。即不孝为罪恶之极。此句言不孝之罪,不在三千条罪行之中。
(3)要君者无上:要,强求、要挟xie2、胁迫,有所依仗而强硬要求。者,指代人。无上,藐miao3视君上,即目无君长,反对或凌辱君长。
(4)非圣人者无法:非,责难、诽谤、诋毁。圣人,具有最高道德标准的人。非圣,就是对周公、孔子等所谓圣人的言论、著述进行诽谤或不恭敬对待。
(5)非孝者无亲:非,非议,不赞成。非孝,诽谤他人的孝行。
(6)此大乱之道也:大乱,最严重的祸患悖乱。道,根源,意为导致大乱。

第十二章:广要道章
【原文】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ti4;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1),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解读】
这一章详细说明“要道”的意义。

【注释】
(1)安上治民:安,安定、安心。上,国君。安上,使国君安心。社会太平,国君就能安心。治民,使民众得到治理。

十三章:广至德章
【原文】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1),非家至而日见之也(2)。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3)。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4),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5)云:‘恺kai悌ti4(6)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7)?”

【解读】
这一章是说明“至德”的意义。

【注释】
(1)君子之教以孝:君子,由下文看,此处君子指天子。教以孝,以孝行教,指用孝道去教化民众。
(2)非家至而日见之也:非,不是。家至,到家,即一家一户都亲自拜访。日见之,每天都见他,即每天都当面指教为人子者如何行孝。
(3)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所以,表示原因。教育天下人尊敬为人父者的方法,除了前章说,天子要尊敬自己的父母以作出表率外,另一种方法就是敬老。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汉书•高帝纪》:“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五更,古代乡官名。用以安置年老致仕的官员。《魏书•尉yu4元传》:“卿以七十之龄,可充五更之选。”
(4)教以臣:臣,此处指作为臣下的品德和行为要求,即忠诚与敬仰。教以臣,指天子以如何作臣的道理教化臣下,其具体方法是在祭天和祭祖时作出为臣的榜样。
(5)诗:见《诗经•大雅•泂jiong3酌zhuo2》。据说,此诗是西周时召康公为了戒勉周康王所作。
(6)恺悌:和善安详、平易近人的样子。
(7)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孰,谁、何。顺民,适合民心、顺应民意,指顺应万民都有的孝敬父母的本心。

第十四章:广扬名章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zhang3;居家理(1),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2),而名立于后世(3)矣。”

【解读】
这一章是详细说明“扬名”的意思。最高的孝道,就是立身行道,成圣成贤,扬名于后世,显耀父母,这是孝的终极。

【注释】
(1)居家理:理,正、治理。居家理,指处理家事有条有理、家务管理得好。儒家治学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齐家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所谓家齐国自治。
(2)是以行成于内:行,行为,指事亲孝、事兄悌和居家理的活动。成,成效、成功。内,指家庭之内。意为君子在家庭中养成美好的品德,其道德的作用得到发挥、取得成绩。
(3)名立于后世:名,名誉、美好的名声。立,建立、树立。




顾问:中华楹联学会主任倪进祥
诗经学会主任李瑞林
总编:日月(敬金忠)
讲师:胡愛民 崔艳蕊 刘翠玲
主编:蔡巧灵 柯美柘 李广恒
董德苑 毕见秋 赵偲含
审稿:杨秀红 天问 蒋贵龙 凌赣文
袁谷成 张琳 俞子兰 钱秀英
刘巧英 李晓华
田卫 野鹤
收稿:刘建萍 成人之美
制作:李凤梅 俞子兰
图片:网络
盘古诗联编辑部
2023.1.5
360个图网:xishui186.360doc.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