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规则
----《道德经》启示录之十六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第16章原文:致虚极,守静笃(du:三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16章译文:使心灵空明虚寂到极点,使生活的清静达到极致;在万物都蓬勃生长的时候,我从中仔细观察它们生死循环的道理;天下万物虽然纷纷芸芸,但最终都将回复到它们的本性;返回本根就叫“静”,静叫作复归本性;复归本性是万物运动与变化中不变的律则,认识和了解万物运动与变化都依循着循环往复的律则,叫作“明”;不了解这个不变的律则,轻举妄动就会有凶险;了解了这个不变的律则的人,就能做到宽容;做到了宽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
思绪流萤:
老子曰:“道乃久,没身不殆”;这是说人应深刻体悟入世之道的规则,并遵循“道”的自然规律去做事,自己才会因循道而不败;本文述之“规则”,意在阐述人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按人世间的规则去做事。
“规则”,是由群体共同制定、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共同遵守的章法;规则,有明规则、潜规则和元规则之分(明规则是有明文规定的规则,存在需不断完善的局限性;潜规则是无明文规定的规则,约定俗成,可弥补明规则的不足;元规则是一种以暴力竞争解决问题的规则,善恶参半),无论何种规则,皆应在分辨善恶的道德范畴内实行,以利收到惩恶扬善和维护和谐的目的。
“万物莫不有规矩(《韩非子·解老》)”;规则因人有私欲、懒惰和作恶的负面本性而制定,贵在铁面无私地执行,但规则不是不通人情,也不是故意制造敌意,而是为了规范人的行为,或预防群体行为的混乱;就个人而言,人生在世,无论修身养性、与人交往,还是参与做事、谋求生存条件的改善或自我发展,都须懂得和遵守规则,这也是坚守人生不溃败的“马奇诺防线”。
俗称“鱼放三日发臭,客住三天讨嫌”,说明万事皆有尺度,规则也同样需要界定,或“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境界,或是做人的原则和底线;因为,人守规矩,既体现教养,又作用于内心的方正平衡;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易中天说:“底线比境界更重要,一个人没有境界,顶多差劲一点,但没有底线,就会出大问题”;并且,他表白自己:“我确实没什么境界,但有底线,是个‘底线主义者’”。
再看人们经常惯以自勉警示的“忍受贫穷,不丢弃人格;追求财富,不违法掠取;发表意见,不拨弄是非;既使平凡,不为非作歹;没当君子,亦不做小人;容忍邋遢,也不去颓废;没有学位,仍讲究品位;风流倜傥,不纵欲无度;未致感谢,却心怀感恩;可以憨傻,可绝不虚伪;做到精明,却不使阴招;心直爽快,不搬弄是非;借人资源,不卸磨杀驴;任由评价,求问心无愧”……皆表明,人也在随时都自觉地给自己设定着生存的规则或底线,因为怕自己德行“滑坡”;一个社会亦是如此,如一旦没了规则,就什么都可能发生。
孟子曰:“人有所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人守住底线,不仅在于做了多少事,更在于晓知哪些事做不得?同时,如何对待规则,也体现人品;人品是人最高的学位,德与才的统一,才能让人敬重;并且,淮南子曰:“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无视规矩的人,注定寸步难行;有才不如有德,有钱不如有品;为人彰显规矩,品行自然端正,既便前路狭窄,也能越走越宽;相反,一门心思走捷径的人,迟早亦会断送在自己的心机里。
做人亦不可拿自己的尺寸渡人,否则人人都不够尺寸、不足份量、不顺己眼、不合时宜……所以,人应“看不开时就转身、放不下时就记着、舍不得时就留着”……并且,自己也不完美,还有缺陷,亦非圣人,只有明白“亮出真心,拥有患难朋友;玩弄虚假,必有陌路跟随;以心暖心,方得千金情缘;挑动是非,必食恶果伴随”的道理,才能铸成过硬的人品,在有规则的路上,闪亮发光。
当然,也要承认,人在不成熟时,常有摇摆性;所以,“一个人的思想,还没有强大到能完全把握自己的时候,就需要在精神上,依托另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平凡的世界》),这是因为人都有局限性,为了自修规则内的思想光芒,就想多与高人来往,是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因为,高人的指点,醍醐灌顶,开阔眼界,打开格局,弥补短板,可一次次地推倒堵在思维里的墙,也能给人的自我发展点亮一盏明灯。
而且,人为了自己少犯规,也易多与靠谱的人共事;因为,一个人最大的优势,就是让人放心,感觉靠谱,诸如“收到微信即回复、不占别人小便宜、约会可守时到达、说到做到不吹嘘、情绪稳定始如一”等等,皆说明这世上聪明人很多,靠谱的人却是凤毛麟角,与靠谱的人在一起做事,就是福气;客观地看,人的思想和情绪可传染,与什么人在一起,就易被影响着变成什么人;所以,选择多与正向、乐观、踏实的人相处,凡事依规而为,人生就易向好的方向转化。
相反,一个有负面或畸形思维的人,凡事看不顺眼,开口就抱怨,身边的人也会变得焦虑悲观;这看出,与智者同行,不会平庸;与靠谱的人为伍,可放心同路;当然,靠谱的人也自然守规则,且可交换正能量;因为,相同的声音会产生共鸣,相同的气味会互相融合;同理,优秀的人虽可遇不可求,但遇到时,也自然会结合在一起,彼此成就,自然亦会十分珍惜;而一些消耗、拉低自己意志的人,则应及早远离;因为,人与人之间有磁场效应,有句话说的好:“懒人教你偷奸耍滑、小人教你作奸犯科、负能量的人告你人间险恶、智者教你深入思考、勤奋者教你务实努力、勇者教你奋勇向前”……人们无法选择出身,却可选择与谁同行;如此,既然规则是为了匡正天下行为,有助于秩序形成的好东西,且以法律、规章、制度、世俗、规律等不同的意识形态,而存在于人间,又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适应、维护了多数人的意志、愿望、利益、尊严和要求,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而每个正常人的践行遵守,也就利于正向价值目标的实现。
可见,规则具有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是否遵守规则,体现着一个人的意志和品行;拿交通规则来说,守规则的司机,红灯面前“宁等三分、不抢一秒”;而不守规则的司机,就需要用生命去抵押,且还会给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现实中,虽然有许多东西值得人们去期许或赞扬,但却不能违背规则地去触及;比如,诗人余秀华在《我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中,表现出的“性激情”,曾一度引起许多人的感慨、热捧和赞叹,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突破规则地复制去做;由此说来,规则是维护事物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却不是任何事物墨守成规的条件;规则仍需不断地去摸索、完善和更新,使其不断地产生创新和适宜的效果。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生而为人,不可漠视规则;遵守规则,也是一种修行,“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每日三省,自我完善,即是对生命的尊重;而修行先要讲诚信,兑现承诺,不玩“耍赖”,还要懂感恩,对“穷时肯借钱、难时挺自己、苦时仍共济、病时端茶水”等给予自己指点和帮助的人,当一生铭记于心、珍惜于心。严遵言说:“心如规矩,志如尺衡,平静如水,正直如绳”;一个人,如能在得意时坚守规则,可使名誉畅然;如能在失意时坚守规则,便是珍贵的品格;人须有境界,也应有底线,而“底线”就是人们留给自己的规则和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
人离不开职场上的谋生,既使一个人能力再强,也须学会尊敬和服从上级、及时请示汇报和把握进度方向、坚持正常途径和方式反馈、不与同事和团队对抗、不成为制造麻烦的累赘……这是在遵循和执行规则中,逐渐成为自己的良性习惯,因而就需要理解和成就他人或上级,也就等于辩证地成就了自己,不在同事面前发牢骚和讲上级的坏话,在把事做好的同时,努力把人做好,亦是人正常的谋生和发展的“阶梯辅助”规则……如此,人只有在尽职中,才会渐而绽放出春风拂面的溢美姿态,迎接一路好运的顺意前景。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