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耄耋白话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作者:憨子
以贱为本,以下为基
提要:这一章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的普遍意义,并由此推理出治国的指导思想:“贵以贱为本,上以下为基”。并以此提出做人处世的重要原则:“不求琭琭 宁要珞珞”。
[原文]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②;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③。其致之也④,谓⑤天无以清⑥,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⑦;神无以灵,将恐歇⑧;谷无以盈,将恐竭⑨;万物无以生,将恐灭⑩;候王无以正,将恐蹶⑾。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⑿孤、寡、不谷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⒁。是故不欲琭琭如玉⒂,珞珞如石⒃。
[注释]
①、昔:往昔,可理解为自古以来。一,即道;得一即得道。②、神得一以灵:神:指人,人的精神。灵:灵性或灵妙。③、正:一本作“贞”。意为首领。④、其致之也:推而言之。⑤、谓:假如说。帛书作“胃”。⑥、天无以清:天离开道,就得不到清明。⑦、废:荒废。⑧、歇:消散、凋零、停止。⑨、竭:干涸、枯竭。⑩、灭:灭绝,消灭。⑾、蹶:跌倒、失败、挫折。⑿、自称:一本作“自谓”。⒀、孤、寡、不谷:古代帝王自称为“孤”、“寡人”、“不谷”。不谷即不善的意思。⒁、至誉无誉:最高的荣誉是无须称誉赞美的。⒂、琭琭:形容玉美的样子。⒃、珞珞:形容石坚的样子。
[译文]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湖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
推而言之,天无道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无道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无道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湖无道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无道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无道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耄耋白话]
本章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通过天、地、人(神)、谷、物、王六个方面说明得道的普遍意义。第二个层次,从上述六个方面说明失道产生的危害。第三层次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引出两个重要的结论:其一是人尤其是统治者要知道贵以贱为根本,上以下为基础,应该不求琭琭、宁愿珞珞。
我们知道,老子的道德经是讲哲学的,但他不是一般的讲哲学,而是通过哲学道理来阐明他的平民政治思想,告诫统治者如何处理好与民众的关系。本章同样贯穿着这一论述结构。前两个层次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道”的作用,天地万物都来源于“道”,因有道而存在,因有道而发展,或者说,“道”是构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道”,天地万物就不能存在下去。最后这个层次引出本章的主旨。他告诫统治者: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没有低贱的老百姓为根本和基础,就没有高贵的侯王。所以统治者要懂得守贱则贵,奠基则高,以这些道理为指导,正确处理好与民众的关系,即要真正知道和民众比较,自己是“孤”、“寡”、和“不善”,因而能“处下”、“居后”、“谦卑”。
对侯王自称孤、寡与不谷(善),表示自己已经“处下”、“居后”、“谦卑”,老子尖锐的指出这是徒有虚名的以贱为根本,以下为基础,真正按照道的原则办事,就不要图虚名(至誉无誉),不要做琭琭晶莹而珍贵的宝玉,而要做珞珞坚硬而低贱的山石。
老子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思想强调的依然是他的平民政治思想,是以民为本、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这个思想即使放在今天也让人感到振聋发聩,放在2600年前那个时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难能可贵。事实上,历史已经无数次的证明老子的观点是真理。
按照老子的这一观点考察历史,我们可以说连名字都没有的混混亭长刘老四(刘季)造反,远比项梁、项羽这些前朝贵族造反可怕的多得多。
为什么这样说呢?
秦自商鞅变法之后实行了以郡县为基层组织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个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将贵族靠边站,由国家机构直接管理人民。如果说这样的国家是一个有机整体,那么每个秦民就是这个有机体的一个分子,这个分子在郡县等基层组织下能够按照中央的意志统一行事,那就使帝国保持浑然一体的强大的战斗力。这种高效的战斗力优势是全方位的,很难由几个几十个军事奇才所逆转,这就是秦能战胜十倍于己的关东诸国,最终统一天下的基本原因。
但是,秦这种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强大依赖于两个基础,一个是拥护帝国的民众,一个是行之有效的基层组织。一旦失去民众和帝国的基层组织,帝国的崩溃就成为必然了。
与关东六国相比较,秦先后修建了至今依然让人民受益的都江堰和郑国渠,将川蜀和关中平原变成天府之国,加之清除了压在民众头上的贵族,民众生活相对富足和安定,这就实现了老子所说的“以贱为本”,“以下为基”。与秦的本固基稳相比较,虽然关东诸国也有过改革,但总体上依然由各怀鬼胎的贵族把持政权,主宰民众。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争斗,高下立判。
秦扫六合,扫掉的是六国贵族而非六国民众。理论上说,扫掉六国贵族,将民众解放出来,以郡县制直接控制,这应该是有效的,也会得到民众的拥护。在统一初期也许还真是这样,所以包括项梁、项羽在内的六国贵族虽一直念念不忘复国,但却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只能在逃亡中屈辱生活。即使有几个不自量力的造反,也伤不着帝国肌肉,很快就会被镇压下去。
然而,千不该万不该的是统一后的秦国、尤其是秦二世时期滥用民力,如征集民夫几十万修造长城,发兵三十万守长城;调动军民五十万下岭南,修灵渠;又用七十万囚犯建始皇陵,数十万人修驰道,……据史学家考证,当时全国人口不过二千万,前前后后被征发的劳役合起来差不多有三百万人,还不知耗费了多少财力,这让下层民众和基层组织官员不堪重负,苛法之下不得不铤而走险。比如陈胜吴广,造反前就是与人佣耕的草民,在被征去渔阳守边,路上碰到大雨不能前行,按照秦国的法律失期当斩的情况下,为了活命不得不揭竿而起,与他们同样命运的九百戍卒也不能不跟上造反。结果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秦就亡在这些低贱的草民手里。
刘老四(刘季)原是沛县泗水亭亭长,负责一个乡的治安,也算是帝国最基层的官员,他在押送犯人前往骊山的过程中,因有犯人逃跑,依照秦法他也是重罪。被迫之下,这个聪明的混混干脆放走所有犯人,自己也逃入芒砀山中,所谓斩白蛇起义的经典故事说的就是他开始成为盗匪。
与项羽不同的是,这刘老四的名望、资历、才学、勇武都实在是差得太远,但却是底层民众出身的最善于生存的基层官员,他懂得那些最底层民众的心声,有着底层民众的诉求,因而也最能得到底层民众的拥护。他眼中目无贵族(甚至给象征贵族的儒冠里撒尿),但却对同样名不见经传的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人紧密团结。他不像项羽那样残暴不仁的攻一地屠一城,火烧咸阳数月烟火不熄,而是占领一个地方就安定一个地方的民众,如攻入咸阳后封存宫室,与秦民约法三章,维持秦的郡县制度不变,因而他得到民众的拥护。结果是在与项羽的战争中,虽然他屡战屡败,但因为有民众的拥护却越战越强,最后逼得那样都比他厉害的项羽乌江自刎,开启了400年大汉王朝。
有很多历史爱好者看到汉承秦制,秦短命而亡,汉能延续400年而感到愤愤不平,对刘兴项亡耿耿于怀,他们不懂得,刘老四(成功后改名刘邦)正是按照老子“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治国思想,把普通民众作为自己立国的根本与基础,采用无为而治的方法与民休息,他的后继者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等都坚持这个原则不变,从而造就了强盛的汉王朝。
得罪了像项羽这样的权势贵族不要紧,得罪了刘老四这样的下层民众必然亡国,这就是老子告诉我们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道理。
2023年8月24日星期四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教学之余,也写些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以哲理性见长。有百余篇散文、诗歌散见于多种刊物,并有《佳儿传奇》、《生死孽缘》、《雪夜惊魂》、《情断大年夜》等小说问世。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